一
包头,是内蒙古人民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草原集市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个具有较大城市规模的工业基地。包头的中年人都参与了创业,而且都为此做出过贡献,所以现在一谈起这段历史都那么亲切和生动。他们告诉我们,包头,过去是个富饶美丽、人烟稀少的草原,蒙语就是“有鹿的地方”。这里到解放前还不过是一个人口不到7万的“水旱码头”。所谓水旱码头,是指它地处黄河要津,是有名的西北皮毛集散地,多年来形成了内蒙古皮毛牲畜和药材汇集内运和内地输入商品的转运中心。据说当时每到黄河开冻,各式各样的船只就不断地汇集此地,7月中旬达到高潮,码头上停驻的船只有三四百条,长达好几公里。包头城内大街小巷过往的马车有五百多辆。集市上车水马龙,盛极一时。但是,城内除了一些小的手工作坊外,根本谈不到工业。
包头巨大的变化开始于1953年初。那年,中央决定利用白云鄂博矿产资源,在包头建设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作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随后中央还决定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另外3个项目定在包头。我那时正在做民族工作,听到中央把这些重点企业放在包头,当时就体会到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措施。看来,中央为的是要使民族地区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我深信,如果民族地区不实现现代化,少数民族的前途是不堪设想的。长期的封建统治和民族歧视已造成了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实现民族平等,不但要从政治上、法律上给予各少数民族平等的权利,而且要在物质基础上提高起来,使这些权利得以实现。因此就要大力发展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现在这个道理已被大家承认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什么事都办不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首先要发挥他们传统的优势,并且要引进工业以加快他们优势的发挥。中国的现代化是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的。
内蒙古地区在继续贯彻以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的同时,还必须发展现代化工业。但是,边区没有工业的传统,甚至手工业作坊都很不发达。在自然经济状态下,怎么样发展工业,智力、资金和有技术的工人从哪里来?不解决这些问题,是谈不上边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客观条件决定了边区的工业发展要有外助,必须充分利用从外面引进的智力、财力和劳力来发展边区的工业。在这一点上,边区与沿海地区是不同的。沿海地区已有相当的工业基础,100多年来已培养出了一支相当强大的技术队伍。
沿海地区工业的蓬勃发展是令人鼓舞的。但同时,这也使我想到了沿海地区和边区必将出现更大差距,边区将如何对待这一挑战呢?我多年做民族工作,对少数民族有深厚的感情,因此特别重视这个问题,决定把我的研究工作的重点从江苏转移到边区,为开发边区出一份力量。
中央领导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50年代周总理曾动员知识分子支边。内蒙古是最早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希望在一定的时间里建设成一个能起模范作用的民族自治地区。当时大批知识分子响应中央号召,来到内蒙古工作。1984年我到呼和浩特市,看到那里有文、理、工、农、林、医、师范等高等院校,各种教育设置成龙配套,在全国的新兴城市中是少有的。
当然,光引进智力是不够的,还要引进工业。边区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我国大部分工业资源都在西部,这是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从民族方面看,汉族人数最多,善于耕作。5000年来,汉族在东亚的这一块土地上精耕细作养育了亿万人口,而地力迄今尚未衰竭,这是伟大的业绩。但是与此同时,他们把从事其他生产活动的民族,不是吸收了进去,就是排挤在外围,居住在不宜于耕种的地方,形成了当前民族分布的形势。这种格局是在农业时代形成的。现在已进入工业时代,工业化将改变这种情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就得使开发的资源成为共同发展的基础。
依靠边区本身的力量发展工业是有困难的。建国初期中央决定把部分重点企业放在边区,利用其资源优势发展工业,技术、资金、劳力则从外地调去支援,这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中国特点的道路。看来今后还要这样做下去。我们现在所提的“三力支边”,实际上是继承开国以来开发边区的精神。
包头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它是国家有意识在内蒙古这个民族地区建设的一个工业化的发动机。包钢、一机厂、二机厂的建设,都是在这一精神指导下进行的。当时的口号是:“全市支援包钢、包钢带动全市。”换句话说,就是全地区支援重点项目,重点项目要带动全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这个方针是很全面的。
现在的问题是,中央的这个精神是否得到贯彻?原来要求的目标是否实现了?先让我们看看30年来这里所经历的曲折道路。包钢是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开始建设时有许多苏联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规划和设计。但是建设不久,中苏关系发生变化,合同被撕毁了,我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最后我们靠自己的力量还是顶住了。进入60年代后又遇到了“十年动乱”,技术进步无从谈起,甚至近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也未能影响我们边区的这些大企业。这些大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基本上还停留在50年代的水平上,30年来未获得多大提高。
尽管如此,包头的那些国营大企业在广大职工的努力下,生产并没有停顿过,不论任务完成得怎样,成绩是必须肯定的。但是如果再看一看,这些大企业是否带动了本地区的工业发展,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我们对这个问题还刚刚开始注意,不可能有较全面的看法。据我初步的印象,这些大企业在一开始就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有带动地方发展工业的任务。不仅如此,在设计时采取的“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对企业中职工的生活也没有全面考虑。企业和所在地方的社会关系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职工生活设施一直跟不上企业的运行,至今仍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一上来就走上了企业自己办社会的路子,使这些企业和当地社会处于隔离的状态,自身搞“大而全”,形成一个封闭性的社区。这就严重地限制了这些企业向外的辐射力,限制了它们带动地方工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