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培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我

学生自杀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不是如一般人们最后看到的某一事件所导致,每个个案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根源在于长期的负性累积,最后因无法承受才采取自杀行为。

学生不珍惜生命的原因

人们事后所分析的自杀原因,如情感问题、学业问题、经济问题可能只是导火索。从外界原因方面来看,学生自杀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大方面:

(1)社会的影响。

当前社会是一个变革中的社会,人们的思想理念、利益分配、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剧变,当代学生成为这些变更的直接承受者。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就业压力的增大。过去学生就业统一由国家包分配,“皇帝女不愁嫁”。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学生一入学就考虑毕业找工作的事:社会会不会挑选我,我需要什么能力来让社会挑选我?

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学生一旦到大学,发现十几年的辛勤付出苦读并不能从社会中获得个做大事、当大官、挣大钱的位置和机会。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一种价值观上的失衡,而产生了焦虑、抑郁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有着太多不可知的因素,对社会的判断、评判都会产生相对性观念,而没有一个“终极”的概念。在这种极度不稳定的社会状态下,人生的事情变成每一天、每一件具体的事情。

在很多学生,包括成年人的眼里,找到恋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每一件眼前能把握的事情就成了生活的全部,一旦失恋、就业受挫,就什么意义都找不到了。这种对未来的茫然和不确定感,往往使得很多学生感受不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而容易选择极端的解决方式。

(2)家庭的影响。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们对孩子成材都有较高的期待,这都给孩子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这些压力,在很多情况下都超过了年轻的他们所能承担的范围,很多时候原本是一次小小的失败,在父母的压力下,也会让他们产生了更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进行全盘否定。

这一代的孩子,家庭和学校为他们设置了过于优越的环境,很多孩子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也没经历过什么挫折,过于顺遂的人生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社会隔绝,造成他们认识的社会和身受的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异,不适应、怀疑、对抗等等现象层出不穷,面对一些失败和不适应时他们的应对能力也远远不够,因而他们的心理问题最多。而大部分的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物质条件的满足,而缺乏与孩子内心的交流,因此,一旦孩子遇上问题,很难从家庭中获得支持。

(3)学校的因素。

遇到打击、挫折,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学生本身的心理的脆弱外,还跟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据介绍,国外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有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生命。而这方面的教育在我国目前是一片空白。

各种问题长期积累,而大学则恰恰提供了矛盾集中爆发的舞台:一进大学,周围的环境突然复杂起来,职业、学业、事业、人际交往、恋爱,所有成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都接踵而至,学生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必须学会独立做出选择,独立承担后果,这种变化使得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在心理上还完全不成熟的他们,却要面对和成年人一样的甚至更多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会产生更多更大的问题。

(4)性格因素。

自杀的人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具有自卑、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固执、敏感多疑、心理闭锁等性格特征。这种偏执性人格,常会导致当事人对事物产生歪曲的认识以及消极悲观的情绪。此外,青少年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通病是使他们产生轻生念头并最终走向自杀的原因。

(5)认知因素。

学生自杀往往是错误地评估世界、错误地评估自己。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是由于这些情况的长期存在而又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自我调整造成的。常易出现的认知歪曲有“绝对化思维”,这是指非好即坏、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例如“如果我不能使男朋友回心转意,就没有活下去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没有中间缓冲余地和其他任何抉择,大多数人具有调节或忽视绝对化思维的能力,但自杀者缺乏这种灵活性。

(6)行为因素。

心理学研究发现,有自杀倾向或自杀未遂的学生,他们在问题解决技巧上较少有信心,在问题解决的尝试上较少有系统性和主动性,在问题情境上感到控制能力薄弱。且在问题解决上较为被动,较少主动,趋向于让问题自行解决或在解决上依赖他人。

灵活变通性较少,做出对解决问题的努力较少,较少考虑到将来和他人。一个问题解决能力有缺陷的人,当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就有可能产生无能、无助感而逃避现实选择自杀。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容易引起学生的自杀行为:比如天气因素,春季是心理健康患症高发期,自古就有“菜花黄,人癫狂”的俗语,春天属于生发季节,容易引起“伤春情绪”。

人对爱情的强烈反应,尤其是情人节前后,如果一个人在这种气氛下感情受挫,或者会引起一定的困惑,若处理不好,意志力不够坚强,就会走向极端。同时,他人的自杀行为确实会给一些想自杀的人暗示、鼓励和支持,原来不敢做现在却可能敢做。他会认为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发生效仿行为。

加强生命教育的办法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这种现象存在就难以避免它在高校中出现,重要的是尽可能让这种现象降到最低限度。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旭说:“不能因为危机概率始终存在就可以放松工作。每一个学生生命的逝去,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学校和国家都是非常大的损失。

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危机就可能化解。基础工作做好了,就可以降低变成危机的可能性。珍爱呵护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是大学的责任。”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加强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在学生中宣传普及各种有关心理卫生知识是防止学生自杀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它主要讲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等有关内容;提高学生对青年期心理特点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教给他们有关青年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如合理的宣泄、代偿、转移、升华等,使其应付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

我们在掌握学生基本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具有鲜明年级特色的心理辅导主题教育,形成“适应篇”、“加速篇”、“缓冲篇”和“冲刺篇”为主要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四年规划,指导班级开展四年健康成长规划活动。

(3)开展丰富的活动。

我们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风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4)鼓励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

学生在生活或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挫折,有的可以自我调节成功,化压力为动力,但有些则不能,如果此时仍没人分解其问题,就会产生自杀的冲动。

面对这些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好的人,能够尽量把冲动降低到最小,通过向人倾诉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人,往往在重大挫折的诱导下酿成悲剧。所以学生要学会关爱他人。在同学遇到困难或重大挫折时,即使不能给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给予合适的安慰并寻找缓解对方压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