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唤起学生对生命的自我尊重
素质教育应该越来越多的把目光关注到学生自身问题上。当在课堂上不断变化策略时、当在教学中分层给予关注时、当不断强化学生的主动意识时,总能发现学生游离的眼神、转瞬即逝的热情、等待答案的焦虑和写了一半的作业。是什么影响了学生乐学的情绪、求学的急切?那就是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即生命的自我尊重。
用情感教育唤醒生命的自我尊重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是三位一体的,其中脑干存在着人的基本生命活动中枢。它的上面是第二层脑,称之为“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的顶部是大脑皮层。其中,边缘系统是人的情感中心。
目前这一部分在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边缘系统的底部、脑干的上端,有两个形似杏仁的神经细胞核团,即杏仁核,它专司情绪事务。它在大脑整体结构中作为情绪前哨,占据优势,有能力造成大脑神经中枢“短路”。
也就是说,眼、耳等感觉通道传递的信息可以首先进入丘脑,进入新皮层,在这里加工处理充分领悟做出反应,是“理性记忆及反应”;如果信息进入丘脑后,经突触到达杏仁核,杏仁核就可以抢先在新皮层之前做出反应,是“情绪记忆及反应”。当情绪唤起带有某种力量时,杏仁核就更倾向于把这样的时刻印在脑子里。
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可以充分利用杏仁核的情绪记忆,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科和任课教师的喜爱,对情景产生的共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简单兴趣引向热情而积极的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奠定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里得曼曾说过:“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如果他常常被夸奖,他就会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爱你、爱我、爱整个世界。”所以,唤起生命的自我尊重,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创设情境时更关注学生情绪的调动与认同,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用理想教育唤醒生命的自我尊重
今天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只有当人们把自身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时,人类真正主体性才开始形成。教育也只有在真正以具有独特自我意识、自我判断能力的个人为本的基调下,才谈得上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因此,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赋予人自身以发展动力的教育,而不是使人只是受动于社会、受制于客体,但是这与理想和信念教育并不矛盾。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只有在社会中得到承认与赞赏才能体验到自身价值,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只有将个人理想与集体、社会理想相结合才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才能有肯于吃苦、敢于拼搏的毅力。
因此,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应坚持以德育为首,不仅仅是德育为教学保驾护航,不仅仅是完成简单的学生纪律管理工作,而是作为理想教育的主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理想教育。当然,理想教育要有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高度和切入点,只有把爱国的热情分解为爱父母、爱家人、爱班级、爱学校的真情实感,才能把建设小家的激情转化为建设国家的责任。
对于青少年而言,有了理想、有了目标就有了生活的重心,动力会越来越大,实现理想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强。也只有承载着这样热情与理想的生命才是对自我的尊重。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用优秀传统文化唤醒生命的自我尊重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精华,如“仁、义、礼、智、信”,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同时对于指导个人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些内容只在思想品德课的个别章节中有简单表述,但却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客观地评价自身与事物,科学地调整自身情绪等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仅仅把传统文化教育当作某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更应放在德育必要内容、学生价值观形成、人文修养提高、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的高度去给予重视。当敬业乐群、诚实笃信、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的种子在学生心里扎根发芽后,学生会自觉地用圣贤的言行来规范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那萌发出的必定是成长的动力和一抹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