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体育教学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间的交往是一种能力。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这种能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社会更需要这种交往能力。小学生年龄较小,且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接触的社会关系较少,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多种人际交往及相互之间配合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这些集体性活动,最能体现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与小集体之间的交往关系,教师应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摆正个人的位置,处理好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
体育教学中教学比赛、游戏、保护与帮助等,无不体现出人与人的交往,学生很容易在这种体育活动中使自己潜移默化地学到与人交往的经验,发挥个人与集体的相互配合能力,为今后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未来社会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将会更激烈。所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正是为他们步入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如果一个人没有积极的竞争意识,就很难立足于社会。而竞争意识的培养,再没有比体育竞赛中优胜劣汰、能力至上的竞技法则更直接、更生动形象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胜负观教育。胜利了,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失败了,要找出原因接受教训,为下一次胜利而努力。要让学生懂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此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胜不骄,败不馁,振奋精神,克服困难,永远成为强者。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创造性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是个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表现为求新求异,独特的思维、行为方式等。中学生正是培养创造力的有利时机,此时,他们的创造性有了较充分的智力基础,较强的意志力和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抓住此时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要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才能达到潜移默化,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体育活动中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如徒手操的练习,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编操原则方法,让自己创编动作。又如技巧、武术等让学生自己编成小套路联合等,学生通过思考,锻炼了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或多或少存在着溺爱综合征,一帆风顺的学习使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减弱,当他们走上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受挫力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心理受挫的影响。要使学生在完成体育动作的时候,除了靠灵敏和善于动脑外,还要靠意志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设置一些困难、挫折环节,在原有的练习内容、方法和要求上提出更高的目标,使学生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有意磨练他们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挫折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信,正确认识自我
自信心是在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提出的。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总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或有的人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卑的心理使他什么也不敢做,什么也不愿做。这两种情况均属心理不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体育成绩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很活跃,示范也让他们来做,这些学生往往很自信,精神状态也好。而那些能力差的同学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更不好意思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细致观察,有意识地为这些能力差的学生创造展示其优势、特长的机会,由简到难,逐步培养其自信心。同时,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在集体中和大家平等相处。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创造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能力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