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谈社会教育(“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小学生的公共意识教育培养

公共意识指的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作为文明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公共安全,恪守公共道德,都应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公共事务,捍卫社会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意识是人们对所处的公共场合的基本态度和看法,决定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小学生公共意识培养:它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公共意识是每个人应当具备品质和道德操守,也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学校教育要从小培养广大小学生良好的公共意识,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健康活泼成长,进而在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提高其作为一名公民对社会的贡献度。

缺失培养小学生公共意识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公共意识的培养使小学德育工作不再是浮在各项工作表面的东西,而是进一步具体化,更有针对性,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涵。

培养小学生公共意识的现实意义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共意识,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而就目前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来看,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是学校德育应该破解的重要课题。

(1)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工作内涵

从小培养广大小学生良好的公共意识,有利于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健康活泼成长,进而在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提高其作为一名公民对社会的贡献度。缺失培养小学生公共意识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小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的研究,使小学德育工作不再是浮在各项工作表面的东西,而是进一步具体化,更有针对性,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涵。

(2)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公共意识淡薄:乱丢脏物、随地吐痰、肆意破坏环境、公共秩序混乱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小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校和谐校园的创建,并通过学校带动学生,由学生带动家长,由家长带动社区,整个社会都自觉地接受公共意识教育,使公共意识教育蔚然成风,从而提高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培养小学生公共意识的行为目标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实生活、学习中公共意识的现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及当前学校公共意识教育中最缺失的部分作仔细剖析,制定具体的公共意识行为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对教师来讲,也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渗透的教育目标,对学生来讲,也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培养小学生公共意识的教育内容

公共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作为文明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公共安全,恪守公共道德,都应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公共事务,捍卫社会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学校德育是传播、培育公共意识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其核心在于培养、教育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秉持社会公正和社会良知,把握自己的言行,进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内化效果。

我们认为公共意识教育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准确进行角色定位,使公共意识在学生的行为和思维中显性。公共意识的教育,从培养小学生公共秩序意识、培养小学生公共法律意识、培养小学生公共环境意识、培养小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等方面展开研究。

培养小学生公共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1)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充分发挥环境和氛围对培养学生公共意识的促进作用。在校园环境布置、硬件设施等方面,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倡导正确的公共意识的气氛。

其次要加强家校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要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公共意识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动员广大家长一起来做好这项工作。另外要通过家访、家庭教育讲座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2)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

日常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人格的主阵地。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必须灵活多样,可以是班级授课制,也可以是专题整合式、探究式的教学。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

在校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意识培养的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和生成良好的公共意识。同时建立校外德育实践、体验基地,通过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把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小学生的内在品德,使公共意识教育在小学生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完成,达到让小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体会,求得提高的目的。实践活动可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帮助小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公共意识。

(4)加强个体专项指导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客观地记录学生行为和公共意识的成长发展过程,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公共活动,以及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