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山水之园——沧浪亭
沧浪亭又称为“韩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最早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到了北宋时期,成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取名“沧浪亭”。
沧浪亭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
沧浪亭中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宋代沧浪亭建筑盛景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最早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
到了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买下了这个废园,进行修筑,在园中的水旁建造了一间小亭。
苏舜钦感于孟子的《孟子·离娄》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孺子歌,取名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后人亦称此园林为沧浪亭。
沧浪亭后来又经历了多次移置和重建,存留下来的是1696的清代巡抚宋荦重建的,当时巡抚宋荦有感于苏舜钦文章的品节,英风豪气,磊磊轩昂而自立于天地间,故移亭于山之岭,以为百世楷模者,使后者仰而敬之。
而其他堂馆轩榭,曲廊亭台均依山而筑,置身园内任何一角,必仰视该亭。从此,园以亭而名扬天下。虽谓仰慕之亭,实为仰慕苏舜钦其人。
而原沧浪亭则位于水边,在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有记录:
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存留下来的沧浪亭古木森郁的假山之顶,树木青翠欲滴,左右石径和斜廊从丛竹、蕉荫之间穿过,意境非常优美。
沧浪亭为正四方形,高旷轩敞,石柱飞檐,古雅壮丽。亭子沿口四周为琵琶形牌科,四方石刻上有浮雕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在亭中置有石棋盘一张,石圆凳4只。
沧浪亭上有副对联,关于沧浪亭的这副对联,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有一天,苏舜钦独自来到苏州一带散心,只见此地有块四五亩大小的荒地,三面环水,杂植着各种花树,还有一些残败的池台亭阁,便知道这是一处废园。
由于环境清旷,苏舜钦很喜欢这个地方,回头望见河边柳荫下停着一只小船,有个老渔翁正坐在船艄上钓鱼,便走过去和渔翁攀谈起来。
渔翁告诉苏舜钦说:“这里过去是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近戚孙承佑的别墅,当时是座有名的花园哩!孙承佑显赫一时,可是到如今还不是一败涂地。老话说,一代做官七世穷,这话一点不假!富贵荣华,过眼烟云啊!”苏舜钦觉得渔翁的话很有见地,顿时便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决心悠闲林泉,了此一生。
他对渔翁说:“我想把这座废园重新修复起来,你看如何?”
渔翁就对苏舜钦说:“相公如果愿意重建此园,那么我一定尽力相助!”
苏舜钦果真花铜钱买下了这片废园。正当他雇工重修的时候,老渔翁跑来对他说:“我听老辈人传说,东边水池底下有不少太湖石,都是孙家花园的遗物。”
根据渔翁的指点,果然挖出不少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砌了两座幽静别致的假山,同时建堂造屋,堆山筑亭,浚池理水。由于原有许多古树乔木,没有多久,便恢复了名园的气象。
苏舜钦望着园外的浩渺烟波,心想这水也确实与自己有点缘分,忽然记起古诗: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就把园中最高处的石亭取名为沧浪亭。
石亭上的对联是: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之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之句。
想好对联后苏舜钦高兴极了,便立即写了一封长信给欧阳修,把联语的事告诉他。
据说欧阳修接到信后,还亲自赶到苏州,向苏舜钦道贺。就这样,沧浪亭上的这副对联就被流传了下来。
传说在旧时,站在沧浪亭,可以眺南园田野村光,环视四周,极目而望可达数里,园外涟漪一碧,与山亭相辉映。
沧浪亭整个园林以山林为核心,在园林的北岸是面水轩。此轩面朝北,是一个四面厅,面积为100多平方米。
面水轩的东南西北四面均为落地长窗,共有五十六扇,门窗通透,在厅内可从不同角度观赏到轩外的美景。旧时,在轩外溪内植有莲花,一入夏,花繁叶茂,清香宜人。
面水轩原为“观鱼处”,在后来的1873年由巡抚张树声重修,取唐代诗人杜甫“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之意,改名为“面水轩”。
庭前古木参差交映,轩左复廊一条蜿蜒而东至“观鱼处”。两面可行,内外借景,隔水迎人。面水轩内还有匾额“陆舟水屋”4个字。
闻妙香室坐落在园内东侧,原为读书处,室北遍植梅花。在后来的1873年,巡抚张树声借唐代诗人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中的“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之意,将其取名为“闻妙香室”。妙香是指这里的梅花之香。
闻妙香室是由东西两屋组成,东为正间,南北贯通。正中间面北的墙上有六扇落地长窗,面南的墙上也有六扇落地长窗,东西两间南北墙上为四扇水纹式和合窗,在西间面西有四扇落地长窗,两边有两扇和合窗。
每到天下逢春时,梅苞初放,寻梅者纷至沓来,倚栏俯凭,繁花妙景尽收眼底。
翠玲珑坐落园内的西南方。此额为后来南宋名将韩世忠居住在沧浪亭中的时候所题,取苏舜钦“秋色入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后来在1873年,巡抚张树声扩建了翠玲珑。
存留下来的翠玲珑处在葱翠丛中,竹林内老竿挺拔,新篁玉立,疏密相间,层层叠叠,三间小屋犄角而建,面积为160多平方米。
翠玲珑主屋在西,另两屋倚主屋东北角连接相通。主屋北面为矮墙安置有18扇窗户,南正间有落地长门窗6扇,主屋东西墙正中间各有正方形水纹式和合窗,窗户的大部分裙板上都刻有插瓶、花卉等图案,雕刻非常精美。
每当晨雾未散,夕阳西下,其缥缈奇幻的景色使人陶醉神往,仿佛超尘脱世之处。每当月光初照,光、声、色和影相互交错,清新怡人,令人胸怀澄澈,烦忧全消。旧时的文人骚客常在此静观、觞咏和品茗。
此外,还有流玉石刻。流玉石刻位于小池北侧,南山洞左边一巨石之上。此石立于陡峭洞山之侧,四周石磴陂陀,藤蔓漫布。右侧涧流淙淙,汩汩清泉汇入深谷小池,池周高下起伏、古木参天、浓荫掩日,使人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
在园林的西北角为锄月轩。锄月轩是后来清代的光绪皇后借元代诗人萨都刺诗中的“今日归来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梅花”,取名为“锄月轩”。
锄月轩为三开间式房屋,面积为100多平方米,正间面南,墙上有6扇落地长窗,左右两间同样面南,各有12扇半窗。轩北面全部为和合翻窗,共计36扇。锄月轩前有一个小天井,自成院落。天井内设大理石圆台圆凳。
到了南宋初年,沧浪亭成为了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故又称“韩园”。
韩世忠居住在沧浪亭园中的时候,建造了梅亭,取名“瑶华境界”,意指民间传说中遍植梅花的仙苑幻境。
韩世忠所建的梅亭早已被毁了,存留下来的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韩世忠重建的,内中还留存着韩世忠的留题。
瑶华境界位于园内南方,是三开间样式,面积将近50平方米。正间的北边墙上开有6扇落地长门窗,腰下为光裙板,窗心仔是海棠菱角。南边墙上开有6扇半腰长窗,窗心仔也为海棠菱角,裙板上有花卉图案。
瑶华境界还有东西小屋两间,南北墙正中各开有长方形不可开启的水纹式固定隔窗,两侧走廊与“明道堂”相连接,形成一体。
瑶华境界四周曾经遍植梅花,表达了韩世忠追求梅花的冰肌铁骨,凌寒独肖,不屈不畏的崇高品德为最高境界。
在同一时期建筑的还有“清香馆”。“清香馆”又名“木樨亭”,但是此亭后来被毁了,存留下来的是后来1873年由巡抚张树声重建的,借唐代诗人李商隐“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的诗句,取名为清香馆。
清香馆坐南面北,处于园内中心偏西侧,为五开间式,面积将近100平方米。在清香馆正中间面北的墙上有一排落地长窗,共6扇。两侧的四间厢房面北的墙上全为半窗,共计24扇。这些长窗及半窗的内心仔均为书条式图案,长窗腰下为光裙板。
清香馆面西的墙上,有落地长门窗4扇,两边两扇和合小窗为宫式,镶以玻璃。东面也是落地长窗4扇为门。两边也是和合小窗两扇,也为宫式。长窗心仔为书条式,腰下为光裙板。
在清香馆馆前有一道半圆形粉墙漏窗,自成院落。院内植有桂花数枝,苍老古朴,每逢金风送爽之际,丹桂吐蕊,清香四溢。
[阅读链接]
苏舜钦为了沧浪亭上对联的由来,还有一段佳话呢!据说,苏舜钦当时写信给正在滁州做官的好友欧阳修,请他为石亭题句,欧阳修立即挥笔写好,托人带到苏州。
苏舜钦一看,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便立刻皱紧了眉头,上联那么有意境,但这下联不但粗俗无味,而且也不相对偶。于是,苏舜钦只好将上联挂了出来,下联一直空着。
有一天风和日暖,苏舜钦一时兴起,便写起诗来:“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旁边的老渔翁听了苏舜钦的吟诵,突然高声喊道:“相公,这石亭的下联有了!‘近水远山皆有情’不正是下联吗?”
从此,沧浪亭的这幅由欧阳修和苏舜钦一起写的对联便流传了下来。
文化深厚的清代建筑
到了1696年的清代,巡抚宋荦重建了沧浪亭。这次重建,宋荦把园中傍水的沧浪亭移建于假山之巅,并以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征明的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另外,宋荦在沧浪亭的入口处和园内都增添了许多建筑,为沧浪亭的山水景色更加增添了一抹韵味。
沧浪亭最初的正门在南面,朝北的园门刚开始只是一扇小山门。宋荦重修沧浪亭,将原南正门以一道漏窗粉墙围封了,从此北门便成了唯一进入园林的门。
沧浪亭石坊坐落在沧浪亭的入口处不远的地方,坐东面西。它是于清代的宋荦重建沧浪亭时所建,造型古朴雄伟,是进入沧浪亭园林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石坊横楣上镌刻有隶书“沧浪胜迹”4个字,虽然历经沧桑,但风采依旧。
过了石坊,沿河向东的不远处,便是通达沧浪亭园门的三曲石平桥,同为清代的巡抚宋荦所建,建造最初的时候为木构赤栏桥,故三曲石平桥又称红桥。
在宋荦的《重修沧浪亭记》中记载:
跨溪横,‘略杓’以通游屣。
在清代长洲诸生张罻题的《沧浪八咏》中,还有描写“红桥”的诗句:
柳堤水漫接春潮,
山色林光看未遥。
载酒频移青雀舫,
寻花常过赤栏桥。
后来红桥因战争和年久失修存等原因被毁了,存留下来的石构三曲平桥是后来重修的。
1719年,康熙南巡时为表彰地方上的重要官吏,御赐巡抚吴存礼诗一首。吴存礼为了宣扬皇上恩德,重修了沧浪亭,并在门厅与步碕廊间,饬工庀材建御碑亭一座。
御碑亭为廊亭,面积将近10平方米,壁间嵌有刻碑,就是康熙皇帝御赐的诗。吴存礼将御诗刻于其中,也是为了警戒后世官吏。
后来乾隆皇帝南巡时,路过苏州,也曾驻跸在沧浪亭,并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苏州,住在沧浪亭。有一天,皇帝吃完晚饭,觉得寂寞无聊,便想寻个消遣。他听说苏州的说书很有名气,唱得动听,说得入情,有声有色,非常有趣。于是,传下旨意,要听说书。
苏州城内有个说书的名角叫王周士,名气响彻江浙。苏州知府亲自去请王周士,还特别关照他,在皇上面前,多为他美言几句。
王周士到了沧浪亭,乾隆皇帝正等得不耐烦,要他马上开书。
王周士不动声色,慢吞吞地说:“万岁坐在明烛边上,难道不知道四周一片漆黑?小人在黑暗里弹唱动作,万岁如何看见?”
乾隆听了,虽觉得话里带刺,但也有几分道理。只好面带尴尬,命左右赐王周士明烛一根,好令他快快开书。
王周士手捧三弦,站立在那里,仍旧不动。皇上不禁生起气来,问:“何故还不开书?”
王周士不卑不亢:“启禀万岁,小人说书虽是小道,但只能坐下,立着不能说书!”
乾隆没听过苏州说书,不知道有这样的规矩。绷起了面孔,粗声粗气地说道:“赐座!”
内侍马上去搬座位,心里却犯嘀咕:皇帝面前一等大官,也不敢坐着说话。眼前这个说书的,居然讨到了金凳,心里着实不服气。
王周士可不顾这些,大模大样地坐下来。把三弦一拔,“叮叮当当”的声音,既像百鸟朝凤,又像金鼓齐鸣。乾隆听得是眉开眼笑。
王周士最拿手的是《白蛇传》。于是就挑了最精彩的一个片断说起来。说到端午节白娘娘怎样误吃雄黄酒,怎样现出了原形吓死许仙,真是讲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乾隆听得津津有味,点头晃脑,脱口喊出“好”字。
王周士字正腔圆,越说精神越足,一直说到白娘娘盗仙草,回到苏州,救活了许仙,方才落回。王周士把三弦一放,说道:“明日请早!”
乾隆听得兴起,哪肯罢休,连连摆手,道:“寡人兴致正浓,岂能扫兴?”
内侍上前禀报:“皇上,已是五更天了。”
乾隆不得已,吩咐内侍,将王周士留宿在沧浪亭。乾隆皇帝听书听得如醉如痴,神魂颠倒,一天也不能断,成了一个道地的书迷。
后来,他要回京,这样的好书又舍不下,就命王周士随驾进京,外加赐七品冠戴。
王周士到了紫禁城,住在皇宫里,真所谓平步青云。吃得顺口,穿得舒坦,住得宽敞,连走路的地面都是软乎乎、滑溜溜的。
可是,这么惬意的日子,王周士反而过不惯。他觉得关在皇宫里弹唱,就像一只身陷金丝笼的百灵鸟,唱不出新歌,伸不开翅膀。
所以,他找机会借口生病,禀明皇上,又回到了苏州。这正应了王周士说过的话:“我们唱书,总想把书唱好,该怎样总是怎样呀!”
因为王周士为了来苏州说书,而宁愿舍弃皇宫的富贵生活,因此后来就有了“沧浪亭胜过皇宫的传说”。
1827年,布政使梁章钜和巡抚陶澍再次重修沧浪亭。梁章钜重修沧浪亭不仅翻新了已有建筑,还新增了门楼和五百名贤祠等建筑。
穿过石构三曲平桥,即到了沧浪亭入园的门楼。门楼刻工精细素雅、简洁大方,以“五百名贤祠”为额。在《重修沧浪亭记》有记录:
道光丁亥布政使梁公章钜重修,巡抚陶澍复得吴郡名贤画像五百余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亭之隙地,每岁时以致祭,盖祠与亭不相袭,人云指目者,犹曰沧浪亭。
面桥临流,闬闳北向,颜曰五百名贤祠者,则名属诸祠,实亭所从入也。
后来门楼毁于兵火,存留下来的是1873年由巡抚张树声重建的。
布政使梁章钜和和巡抚陶澍重修沧浪亭时,得到吴郡名贤祠画像500余人,于是,他们命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园中,每岁致祭。
五百名贤祠位于园林的西侧,面积将近200平方米,是清代江南最大的儒家祠堂。此祠坐北朝南,为三开间样式,东西两侧各有一小耳房。
五百名贤祠祠门全部为落地长门窗,计24扇。长窗心仔为海棠菱角,裙板上刻有大如意头花纹。祠东耳房,东西两墙上有两扇六角菱形翻启小窗,都为冰纹式。
五百名贤祠内壁间嵌有碑刻25方,列有594位名贤刻像。堂内还悬有一个匾额,为“作之师”。这是取自史学经典《尚羽·泰誓》中的:
天佐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作之师”也就是为人师表的意思,这里是指五百名贤可作儒家子弟的老师,是仕人的师表。
五百名贤祠后来毁于兵火,存留下来的为1873年重建的。与五百名贤祠呼应而建的还有月洞。月洞位于“明道堂”与“五百名贤祠”之间的院墙中。
月洞面西门上有额“折矩”,月洞面东门上有额“周规”。周规和折矩均取自《礼记》中“周旋中规,折旋矩”之意,是指“五百名贤祠”中名贤的选择,是以儒家的仁与礼的为标准的,他们都是仕途中的楷模。
在园林的最南边还增建了印心石屋,此屋全部用黄石堆砌,面积达50多平方米,也由陶澍所建。当时清宣宗亲笔御书“印心石屋”4个字,赐予江苏巡抚陶澍,陶澍为了感谢皇恩在园中建造了此屋,并将皇上御书的“印心石屋”4个大字作门额,以示皇恩浩荡。
“印心”是取自佛家《传灯录》中:“衣以表信,法乃印心。”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释迦牟尼拈花示众,但众僧不解佛意,唯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释迦牟尼知道只有迦叶悟其心意,遂赐予了迦叶佛法。从那以后,印心就用来比喻释迦牟尼与迦叶不藉言语,心领神会。清宣宗以“印心”赐予陶澍,后人猜测是为了称赞陶澍懂得自己的心思。
“看山楼”就筑于石屋之上,夏时,此地是全园最佳的避暑纳凉之处。
[阅读链接]
1827年,梁章柜重修沧浪亭时,巡抚陶澎集吴郡名贤画像500余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隙地,后被毁。
在1873年得以重建,当时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觅得拓本。补刻自晋散骑常侍顾公荣至清初尚书彭龄140人,皆旧记所有,并新增自文忠公林则徐至学士吴信中12人。
每5幅刻于一方石上,每幅还刻有传赞4句并姓名职衔,刻像尚能看出各位名贤的相貌,皆为清代名家顾湘舟所刻。
所刻为春秋至清代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大体分政治、文学、忠节、礼义、循吏、经学、隐士、军事、理学、水利、医学、历算12个类别,既有吴籍人氏,也有来苏州任职或居住的名人。
清雅别致的园林风采
在1851年至1861年,沧浪亭园林毁于兵火,直到1873年,巡抚张树声才重修了沧浪亭,此次重建,还新增了门厅、明道堂、闲吟亭和见心书屋等建筑。
沧浪亭入门大厅为三开间,面积达100多平方米,过去作为入园的达官贵人们的停轿之处,轿夫亦可在此小憩等候,故此门厅又名“轿厅”。
门厅的东西两侧壁间嵌有历代重修记刻碑和《沧浪亭全景石刻图》,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史料。通过这些碑刻,可以充分了解沧浪亭屡废屡兴的沧桑历史。
明道堂位于园林的中央,为园中的主厅,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旧时为会文讲学之所,额取苏舜钦《沧浪亭记》中“观听无邪,则道已明”之意。
相传,民族英雄林则徐任江苏巡抚的7年间,假日常在此把酒会友,吟诗赏戏,纵论天下。
明道堂全堂为三大开间,南北正中间,均为落地长门窗,共计12扇,腰下为光裙板,窗心仔为海棠菱角。明道堂左右两间,南北两墙上均为半腰长窗,总计24扇,窗心仔全部为海棠菱角。而堂的东西壁正中间各有一扇长方形固定隔窗,均为水纹式。
明道堂整体建筑雄伟壮观,其北山树木丛生,峰峦若屏。堂东西有并行走廊,连接对面的“瑶华境界”,行走廊内,会给人一种置身山林之感。
在“明道堂”南东廊口嵌有砖刻“东菑”。此砖刻在1873年题于“明道堂”后东侧廊口,但后遗失了,存留下来的是后来补书的。
东菑意指园东初耕的土地,为的是劝耕重农。此额取唐代诗人王维的《积雨辋川作》诗句: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旧时,园东一带为农田,每年三秋之际,金黄一片,间有茅舍,袅袅炊烟从屋顶冉冉升起,浓郁的田野气息。
在“明道堂”南东廊口还嵌有砖刻“西爽”。此砖刻在1873年题于“明道堂”后西侧廊口,但后遗失了,存留下来的也是后来补书的。
西爽意指西方山里的隐逸之气。此额取唐代诗人王维的“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诗意,形容这里的山水清静幽雅、水木清华,有隐隐之爽气。
闲吟亭坐落在园内东侧,闻妙香室的北侧闲吟亭是一间半亭,面积为10平方米左右,翘角飞檐。闲吟亭的名字取自唐代诗人来鹏《病起》诗中“窗下展书难亦读,池边扶杖欲闲吟”的意境,为闲暇吟咏之意。在闲吟亭内壁上,嵌有乾隆所赐的御诗《江南潮灾叹》刻碑。
见心书屋坐落在园内的东侧,与“闻妙香室”贯通,隔以天井,内中植以梅花。“见心”即明镜之心,就是心静如止水,无一点邪念,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的意思,属于儒家思想。同样为巡抚张树声所建,后来被辟为花房。
巡抚张树声在重修沧浪亭时还增筑了一亭,取名“仰止”,位于“五百名贤祠”左侧,坐西面东,飞檐翘角,面积为5平方米左右,亭中内壁上嵌有清代乾隆御题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征明小像诗的刻碑。其名字意指五百名贤的德行高尚比山高,足以让后人仰慕。
看山楼位于园中的最南边,楼筑于“印心石屋”之上,可沿石阶登之,共三层,面积为50多平方米。张树声借元代诗人虞集的诗作中“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的句子,取名为看山楼。
看山楼底层为石屋,无门。石屋东西两侧的石墙上各有一个梅花形窗格的小方窗。二楼中层的楼梯间,面南的方向有四扇落地罩,两边为两扇平板门将楼梯间隔断。落地罩窗心嵌两字两画,腰下为凸面平裙板。
看山楼飞檐翘角,结构精巧,乃苏州园林中最为美丽别致的建筑之一。其艺术造型犹如一艘方舟停泊于万竿摇空,滴翠韵碧的绿波这上。登楼可俯视南园平畴村舍,远可眺西南楞枷、七子、灵岩和天平诸山,峦峰浮青,意境深远。除此之外,还有藕花水榭,同样为1873年由巡抚张树声筑。
藕花水榭位于门厅的西侧南岸,面北临流,三开间,面积将近90平方米。正间有六扇落地长窗,左右两间面南有12扇半窗。长窗及半窗的内心仔花纹均为宫式,光裙板。北面半腰以上为和合窗,共27扇,旧时内嵌明瓦片。
水榭西隔壁为小耳房,面南有6扇落地长窗,内心仔为宫式花纹,光裙板。北墙上有一扇六角形翻启窗,冰纹窗格。榭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天井,天井北墙上精美的两个花窗在芭蕉的掩映下自成丽景。
榭左右有廊连接南对面小屋,自成院落。院中两侧植有罗汉松与直柏,均有百年树龄,老而弥坚,苍劲俊逸。院南花坛内,翠竹为屏,衬托了腊梅、绣球的曼妙身姿。
入夏之后,整个水榭放眼望去千层翠盖,水芝红妆,婷婷袅袅的碧叶红花,摇曳多姿。晨露未干,朝阳初辉的时候,一喷远香迎面而来,更为静美,为全园品茗休闲的绝佳之处。
[阅读链接]
沧浪亭园林中仰止亭的由来,其实是巡抚张树声追随之前的园主宋荦的行为而建。在清1695年,巡抚宋荦有感于子美文章品节,英风豪气,磊磊轩昂而自立于天地间,故将沧浪亭移于山之岭,以为百世楷模者,使后者仰而敬之。
其他堂馆轩榭,曲廊亭台均依山而筑,置身园内任何一角,必仰视该亭。从此,园以亭而名扬天下。虽谓仰慕之亭,实为仰慕苏子美其人。
在1873年,巡抚张树声亦追随宋荦所为,在重修沧浪亭时又增筑一亭,取名“仰止”。同时,又是指五百名贤的德行高尚比山高,足以让后人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