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居敬而行简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②。子曰:“可也,简③。”仲弓曰:“居敬④而行简⑤,以临⑥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⑦大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①雍:孔子的学生,名冉雍,字仲了。
②子桑伯子:人名。
③简:简要,不烦琐。
④居敬:做事心存恭敬。
⑤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⑥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⑦无乃:岂不是。
⑧大:同“太”。
【解释】
孔子说:“假如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一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故事】
朱元璋称帝不忘节俭
克己奉公思想发展至明代,明代初期朝廷逐渐具有了先进的执政理念,将节俭作为“克己”的行为准则。而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与一般封建帝王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讲究节俭。
朱元璋出身于农家,放过牛,种过田,做过和尚,要过饭。在民间渡过24年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投奔红巾军后,凭着自己的战功,从小亲兵一步步上升为控制半壁江山的吴王,在战场上度过了16年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活,最后建立了明王朝。曲折艰难的经历,使他更加懂得节俭的重要。
朱元璋不喜欢饮酒,大明王朝建立后,他多次发布限制酿酒的命令。他更不爱奢华,在营造宫殿时,工程设计者送来图样,他把雕琢考究的部分都去掉。
朱元璋曾经对中书省官员们说:“宫殿只要坚固就行了,何必过分华丽。当初尧住的是十分简陋的茅屋土阶,却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帝王。后世竞相奢侈,宫殿里有无穷无尽的享乐,欲心一纵,就不可遏止,于是祸乱就产生了。假使做皇帝的能节俭,下面的臣子就不会奢侈。要知珠玉不是宝,真正的宝是节俭。今后一切建筑都要朴素,不准浪费民力。”
他命令太监们在皇宫的墙边种菜,不要建造亭台楼阁。
有一次,司天监把元顺帝亲手制作的水晶自动宫漏献给朱元璋,却被朱元璋严厉地训斥了一顿。有人给朱元璋送来镂金床,同样遭到他的严厉训斥。
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朱元璋规定诸子出城稍远,除了骑马外,要有近一半的路程靠步行。
朱元璋还带着太子朱标到农民家去,并告诫太子说:“农民勤四体,务五谷,身不离田亩,手不离耒耜,终年勤劳。住的是茅屋,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粮,国家经费还要从他们身上出。”
朱元璋的俭朴生活影响了很多人,朝廷内外许多官员都很俭朴,乃至天下养成勤俭风气,化民成俗。
如济宁府知府方克勤在工作中的谨慎和生活上的俭朴,是明代初期廉吏的典型。他官职不低,月俸20石,但自奉简素,不服纨绔,一身布袍10年不换。家中房屋坏了,属吏请为之修缮,他说:“不要因为我的私事而劳民,自己买苇席障之,蔽风雨而已。”
朱元璋不仅自己以身率先、勤政俭朴,还立法定制,要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贫者得以全其生。对贪得无厌,横行不法的豪强地主,采取严刑重法加以打击。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是历史上的一位出众皇帝,在历史的前台演出了一幕幕惊人的话剧,令人难忘。然而在后台,还有一位不应被遗忘的人,她就是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她和朱元璋同甘共苦,终身相伴,一生节俭,给朱元璋的称王事业以很大辅助和影响。
安徽凤阳是朱元璋发迹的地方,至今还流传着歌谣和民间故事,说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不仅出了个朱洪武,还有一个贤德的马皇娘。
1368年,朱元璋在封功授爵的典礼上称赞马皇后说:“皇后出身布衣,和我同甘共苦,创业天下,她的内助之功非常大。”
马皇后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郭子兴只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因此十分疼爱这个义女并教她读书识字。马氏长大后不但出落得端庄美丽,而且知书达理。郭子兴做农民起义军元帅时,马氏嫁给了英勇善战的朱元璋。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和他患难与共。
作为皇后,马氏一心一意关心、辅助丈夫治理这个新诞生的政权,同时又勤劳地治理内宫和教育子女。
马皇后每日起早贪黑,亲自带领、督促宫妃们治女红,从不懈怠。她常告诫内宫妻妾、王妃公主说:“无功受禄,是造物主所憎恶的事。我们这些后妃妻妾,受用着山珍海味,锦绣衣裳,却终日悠闲无所作为,这岂不违背了造物主的意志吗?因此,我们应该勤劳治女红,来报答造物主的恩宠!”
马皇后每见织工纺织时的零头、断线,她总是让人收集起来,然后织成布匹,制成衣服,赐给各王妃、公主。她告诫后宫的人们:“生长在富贵中,应当知道农妇种桑养蚕的艰难不易。”
马皇后严格地教育自己生的5个儿子,希望他们将来一个个都成为正直有为的人,经常督促他们学习为人和治国的道理。
她常对王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出身穷人,能成为万民之主,治理国家,为人民求太平,也是勤学的结果。你们后辈小子,更应当勤奋好学,不要辱没了你们的尊贵的出身!”
她还教诲王子们为人要仁爱忠厚,同情贫苦的人民。她经常把农民种庄稼的辛苦和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告诉王子们,要求王子们关心人民疾苦,戒除自己的骄纵。
马皇后严格地教育子女,特别对皇太子朱标的教育很重视,让朱元璋遴选宋濂等名儒教读。
她还时常地训诫朱标说:“你生长富贵之家,不知贫民疾苦。现在从师受读,要以仁德为怀,不可好逸恶劳,心存骄奢。须知这些都是自取败亡的原因,你要永远铭记才好。”
马皇后最小儿子周王朱橚,少时放荡不羁,当他成年后至藩地开封,马皇后派江贵妃随同一起去。她交给江贵妃一件自己常穿的破旧衣服和一根木杖,嘱咐道:“倘若周王有过错,你就穿上我的衣服,代我责他。如他倔强不听话,就派人飞马送报京都,不要轻易饶恕!”
每逢各地有灾荒,马皇后就率领宫人们食野菜。这时,朱元璋就宽慰她说:“已发送粮食去救济那里的灾民,皇后不必过于忧心。”
在平日里,马皇后经常问朱元璋:“百姓们是否安居乐业?”她还说:“皇帝是天下之父,我作为皇后,便是天下之母了。百姓们若是不能安生,我们做父母的,又如何能够心安理得在这里享受呢?”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注重休养生息,国力逐渐恢复。宫廷内外,崇尚奢侈的习气风行起来。马皇后力挽颓风,卓尔不群,仍以俭示天下。
马皇后还严禁宫女们衣着特殊,并以身作则,做出表率,“食不求甘美”,常身穿裙子也不加花边。在她的影响下,“左右旁人皆无香薰之饰”。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众宫妃前往请安,看到她穿着与众不同的粗疏袍衣,却以为是绮丽的新式样。
有一次,宫妃们特意走到马皇后面前细看,看清是极粗劣的衣服之后,都忍不住笑了。马皇后严肃地说:“这种布特别适宜染色,穿旧了,还可以染旧如新。因此我穿着它。”
马皇后平时居家,总穿一身粗布衣服,虽已破旧也舍不得换。每次制作衣服的零布,她都收集起来,做成被褥。她常说:“身处富贵,应为国家爱惜财物,随便丢弃,毁坏东西,是古人深以为戒的!”
有一次,一个宫女对马皇后说:“皇后,您身为天下至富至贵,又何必舍不得这些小东西呢?”
马皇后严肃地说:“我听说古代后妃,都是富而节俭,贵而勤劳才被史籍称誉的。做人最不应该忘记的是勤俭,不应仗恃的是富贵。勤俭之心一动摇,灾难就随之而来了。我每想到这些,就不敢忽视这些生活小节。”
宫女们听了,无不叹服;嫔妃们听了,都十分感动,纷纷颂扬马皇后的美德。
1382年,52的马皇后病逝。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她们的确可以先后媲美。
史书上还说,马皇后出殡那天,南京百姓几乎倾城而出,自发为她送葬。时值盛夏,史载那天忽然电闪雷鸣,下了一场瓢泼大雨,那扶老携幼的万千百姓在大雨中恸哭,竟然没有一个回家躲雨的。
马氏作为一个平凡女子,在艰难逆境中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在大富大贵时,不奢不骄,始终不忘民间疾苦,不改勤俭本色,并用自己的言行来规劝、影响皇帝朱元璋,做出极不平凡的业绩。她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
王翱当官一身廉洁奉公
朱元璋崇尚节俭,促成了明代初期良好的执政风尚,而明代后来的几代帝王也多以节俭为荣。帝王垂范,下必效之,明英宗时的王翱,就是一个廉洁奉公的臣工。
王翱出生在今河北孟村县王帽圈村,曾任明代吏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居官不图私利,廉洁奉公,人们都十分敬重他。
王翱在辽东监督军务的时候,和一个监军太监荣公交谊甚好。后来,王翱升任吏部尚书,回京就任,便设法寻找过去在辽东时的同事荣公的后代。
王翱找到了荣公的两个侄子,便请他们到府内,对他们说:“你们叔父荣公为官清廉,给你们遗留的财产不多,你们的日子可能不富裕。如果有什么困难,可到我这里来领取。”
两人心想,这不过是说句客气话罢了,就随便说了声:“好吧!”
后来,王翱一见到荣公的两个侄子总是问他们:“日子难不难?是否需用银两?”
这样一连几次,两人好生奇怪,就商量说:“既然王天官经常问,必定真心实意,咱写一张买房契据,看他怎样。”于是,两人写了一张假房契,列价500两银子,便带着来到了吏部尚书府上。
见面寒暄以后,王翱又问起是否困难。两人见问,双手呈上房契说:“刚刚买了一所房子,准备开个小店,只是眼下无钱还房债。”
王翱看过房契,微微一笑,从柜子里拿出一件皮袄,“哧啦”一声将袄撕开,取出一个红包来,然后笑嘻嘻地将红包递给他俩。
两人接到手里一看,上写有两行蝇头小字,是叔父荣公的笔迹,写的是:“赠王都察院惠存,荣顿首拜。”红包封固完好。
两人纳闷,问道:“这是什么呢?”
王翱示意拆封。拆开一看,只见亮晶晶、光闪闪、明晃晃的两对宝珠,耀人眼目,两人都惊呆了。两人心发热,眼发酸,“扑通”一声给王翱跪下了,含着满眼泪水说:“王大人,这宝珠是叔父给您老人家的,小侄万万不敢收。”
王翱闻听,哈哈大笑,扶起他们,说:“俗话讲,物归原主。在辽东时,我与荣公志同道合,共抗外侮,结成莫逆之交。我在离别时,荣公非赠给我先皇所赐宝珠不可。盛情难却,我便收下了。现在你们困难,就拿去置点产业吧!”
两人听罢,感动得热泪涟涟。心里说:王大人真是清官,名不虚传啊!
王翱身为朝廷命官,始终不忘“守身如玉当慎初”这句古训,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依旧过着和百姓一样的生活。
有一次,王翱念及年幼时受到过许多父老乡亲的帮助,想请众乡亲过来聚一聚,聊聊家常。
乡亲们像过年一样,换上干净衣服来到王翱家做客。
大家都说:“王翱有良心,当官不忘穷乡亲。今儿个总算借王翱的光,开开胃口了。”
王翱让仆人端上来一桌子北京西山的“一兜蜜”大红柿子。大家很少吃到这样的柿子,都很高兴。
其中有个叫王二古的人,只想等着吃下面的山珍海味,就只吃了一个柿子。可是大家把柿子吃完了,天都快黑了,却连一个冒着热气的菜也没等来,更别说什么山珍海味、珍贵名酒了。
王二古只吃了一个柿子,心里不甘,就发牢骚说:“甭看他对大伙这样,他自己还不知吃什么山珍海味、燕窝鱼翅呢。我倒要看看,你家到底吃什么饭!”
第二天早饭的时候,王二古装着串门的样子来到了王翱家。刚一进门,就听见“哧”的一声,衣裳挂在了破损的门板上,扯了一大块。接着进屋,又是“梆”的一下,额头又碰在低矮的门框上,疼得直咧嘴。
这时,王二古看见王翱正在吃饭,桌上放着高粱米面的窝头和玉米粥,旁边有几棵大葱、酱和腌咸菜。他心想,这不还是庄稼饭吗?再看王翱,正吃得津津有味。
王二古觉得胡乱猜疑对不住王翱,坐在那里有些不自在。没想到稍一动弹,就听“啪嚓”一声,身下的凳子面掉落在地上。原来,椅子有两条腿是圆木棍顶着的,另外两条腿的位置靠着墙,下面有一长摞砖支撑着。
王二古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悔自己冤枉了王翱。这件事很快被其他老乡知道了,人们都说:“王翱和咱老百姓一样,他真是个清官啊!”
王翱持家严谨,对自己家属管束很严。在原则面前,他对家人简直达到了寸步不让的地步,有时甚至让人无法接受。王翱有个女儿,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夫人非常疼爱女儿,常常接女儿回娘家来。
每次去接,女婿都跟妻子说:“你父亲是吏部尚书,掌握着官吏的命运。只要岳丈尊口一开,我就可以像摇树叶一样被摇到京都。那时,你们母女就可以常相陪伴了!”女儿只得把这话告诉了母亲。
这天晚上,王夫人特意做了好吃的款待丈夫。趁酒意正浓时,夫人跪地说:“我为女儿、女婿求个情,求求你把女婿调到京城里来吧!”
王翱听后,火冒三丈,怒斥道:“亏你说得出口,想叫我借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情吗?如果官吏们都提出如此要求该怎么办!”他越说越气,竟抄起桌上的餐具,冲着夫人摔了出去。
夫人头破血流,泣不成声。王翱却回到朝房,一连住了10多天。从此,调转的事没人再敢提了。
王翱的孙子王辉,在太学读书。他乖巧伶俐,很讨爷爷喜欢。一天,王翱正在书房看书,王辉推门进来,高兴地说:“爷爷,我要参加秋试。”说着,拿出盖着官印的秋试证给王翱看。
王翱一看秋试证,就皱起了眉头,心想:阿辉没念几天书,根本没资格参加秋试,显然是在利用自己的官名作弊!
想到这里,他严肃地说:“阿辉,你如果确有真才实学,我怎么能埋没你的才学?可你的书底儿我还不知道吗,若遇到糊涂主考官,你考取了,却误了另一个穷秀才的前程。你吃得好穿得暖,何必强所不能呢?还是别考了。”说着将秋试证给烧了。
望着腾起的火焰,当爷爷的还不忘唠叨几句:“堂堂正正,诚实正直,才是七尺男儿的本色!”
王辉听着爷爷的话,很有感触,最后照办了。
王翱不图私利,廉洁奉公的品格,在封建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一生历仕明代七朝,辅佐六帝,去世后谥号“忠肃”,人称“忠肃公”。
戚继光治军不徇私情
儒家的“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私心;儒家的“奉公”,就是以公事为重。克己是奉公的前提。克己的标志之一就是不徇私情,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治军过程中不徇私情,是明代克己奉公的又一个典型。
戚继光是明代山东登州人,17岁时承袭了父祖历任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25岁时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担负起山东沿海防守海疆、抵抗倭寇的重任。
那时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寇为患,达到了猖獗的程度。素有威名的戚继光被调任到倭患最为严重的浙江任都司佥事,主持这一地区的抗倭斗争。
倭寇的不断侵扰,激起戚继光歼敌卫国的义愤,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体现出不图私利,一心为国的高尚境界。
为了夺取抗倭斗争的胜利,戚继光到前线后,开始组建部队,并三令五申要求严守纪律。但有的将士散漫惯了,时常违犯军纪。戚继光秉公执法,坚决按军法从事,狠狠惩办了几个严重违犯军纪的将士。
戚继光有个舅舅,在戚继光的队伍里当小官。他觉得自己是戚继光的长辈,别人害怕戚继光威严,他却满不在乎,甚至故意公开违犯军纪。这样一来,上上下下议论起来,都拭目以待,要看看戚继光如何处置违犯军纪的舅舅。
这件事确实使戚继光面临一场严峻考验。如不一视同仁,秉公执法,就不能折服众将士,更关系到能否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勇敢善战的军队,完成御倭重任的大事。
戚继光大公无私,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毅然按照军法鞭打了自己的舅舅。
当天晚上,戚继光把深感委屈的舅舅请来,恳切地说:“按辈分说,我应该尊重您,可是在军队里,您和我则是上下级关系,所以又不能不处罚你。军队要保家卫国,要抗倭,不能没军纪。如果我从私情出发,袒护舅舅,那怎么能使别人心服?因此,请您老人家从大局着想,谅解外甥。”
他的舅舅听了外甥深明大义的话,惭愧而激动地说:“我违犯军纪,受军法处置是完全应该的。你整顿军纪,执法无私也是完全正确的。今后我一定带头服从命令,遵守军纪。你就放心吧!”
戚继光公事公办,严肃处理舅舅违法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从此,全军上下,人人遵守纪律,严守训练规则,绝少发生违纪抗令之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一支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终于训练出来了。戚继光规定:擂鼓需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也要奋勇前进;鸣锣需退,就是前面有金有银,也要坚决退回。
这支军队,在抗倭斗争中,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且对百姓秋毫不犯。倭寇一听“戚家军”来了,就闻风丧胆,狼狈逃窜。
有一次,戚继光率领军队在台州府围剿一股倭寇,倭寇与戚家军接战之后,很快大败,有一股残敌想绕道城北的大石退守仙居。
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立即命自己的儿子戚印为先锋,率领军队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风岭一带进行伏击。
临行前,戚继光一再交代戚印,与倭寇接战之后,不要急于求胜,要佯装失败,将敌人诱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击,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举歼灭。他最后强调说:“违反军令者,要按军法处置。”
戚印率军到达常风岭之后,将军队埋伏在山道两旁的树丛中。此时,倭寇的队伍也沿着这条山道开了过来,前面还押着一些抢掠来的妇女和牛羊等。
小将军戚印一见之下,怒火中烧,再也沉不住气,马上下令军队展开总攻。一时间,矢石齐飞,刀枪猛舞,喊声震天。戚印只顾奋勇杀敌,早已忘记了父亲临行前“只许败不许胜”的交代。霎时间,就将敌人全歼在山道之上。
伏击全胜,将士们个个欢欣鼓舞,大家都说:“戚印作战勇敢,杀敌有功,一定会受到主帅的表扬和奖赏。”
戚印带领部队,高奏凯歌,得胜回营。然后,兴冲冲地前往父帅营帐,向父亲报捷。戚继光听完儿子戚印的禀报,勃然大怒道:“我让你诱敌,你却伏击,私自出兵,坏我法纪。你违反军令,擅作主张,打乱了我的全盘计划,还说自己有功,真是岂有此理,应该以军法处置!”说完,便命将校将其绑出辕门外正法。
诸将虽然苦苦求情,说戚印虽然是触犯了军令,但其大败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将功抵罪。
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忍痛斩了儿子。
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打了胜仗又被斩首的戚小将军,就在水井口用小石子铺起了花样石子街,又在花冠岩山下修建了太尉殿。据说戚小将军死后被朝廷封为“太尉”,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古代小将的抗倭功绩,也永远记住戚继光铁面无私、从严治军的精神。
据说,后来在一次战斗间隙,戚继光登上连江吼虎山,想起爱子被斩,不禁伤心下泪。后人就在他曾立足思念爱子的地方建起一座六角凉亭,取名为“思儿亭”。
紧接着,戚继光重新做了部署。仅仅在1561年一年之内,戚家军在台州抗倭,就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的倭寇。
随后,戚继光又率领戚家军开赴福建、广东,和另一位将领俞大猷共同抗倭。至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安定了边防。
戚继光从严治军,不徇私情的故事载入史册,流传至今,被人称颂。戚家军的纪律严明闻名天下,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里作战都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就连少数民族都愿意为之誓死效命,这样的军队是之前无论哪个王朝都没有的。
戚继光牢记父训不虚荣
戚继光出生于世代将门之家,父亲戚景通晚年得子,对继光十分钟爱,但教子极严。
戚继光十二岁时,家里修理厅堂。他听一个工匠对他说:“你家世代做官,戚将军功名不小,照例该造一间十二扇雕花窗的大花厅,现在你父亲只修一间四扇窗的厅,未免太节省了。”
戚继光听后对父亲说:“工匠说父亲官职不小,为什么不修造一间雕花窗的大厅呢?”
父亲摇了摇头说:“你小小年纪就贪慕虚荣,将来我这份产业到你手里怕保不住呀。你想想,工匠的话对不对?”
戚继光从小聪明,一下子就明白了父亲话里的意思,回答说:“孩儿听从父亲教诲,实在不该听工匠的话。”
第二年,家中要给戚继光订亲。女方家中送来一双非常昂贵的绣鞋,他穿上了绣鞋走到父亲书房,高兴地问:“父亲,你看这双鞋漂亮吗?”父亲一见,严肃地说:“我上次为修大厅的事就对你说过,不要贪图享乐,你现在又犯了。一双鞋虽小,但如果你爱慕虚荣,享受之心不改,将来当了将军,不爱财不贪污才怪呢?”
戚继光听了红着脸,把绣鞋脱掉说:“孩儿知错,这双鞋我绝不再穿。”几年后,戚继光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青年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