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③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④使于齐,冉子⑤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释】
①迁怒:把怒气移到别的人身上去。
②贰过:重犯同样的错误。
③短命:颜回死时年仅31岁。
④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⑤冉子:冉有。
【解释】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呢?”
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把学习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好学的人了。”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
【故事】
汉武帝执法不徇私情
汉代执政者和思想家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认为民为立国之本,执政者应重视人民的利益甘苦和为人民谋福利。民本思想是“天下为公”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而汉武帝刘彻就是“天下为公”思想的继承者和表率,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汉武帝遇事有决断,而且执法严厉,毫不容情,真正做到了执政为民,克己奉公。事情还要从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说起。
隆虑公主有个儿子,叫昭平君,也就是汉武帝的外甥。昭平君依仗自己的舅舅是皇帝,母亲是公主,常常仗势欺人,干了许多坏事。隆虑公主对这个宝贝儿子疼爱得很,但也清楚地知道,如果任其下去,早晚有一天会闯下大祸。
后来,隆虑公主得了重病,久治不愈。作为母亲,隆虑公主对于顽劣的儿子昭平君深感忧虑,实在是让她放心不下。
隆虑公主临终之前,把哥哥汉武帝找到跟前,给了他黄金千斤,钱一万缗。伤心地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真担心他以后会犯国法,被判死罪。现在我把这些钱财交给你,只求你将来能念兄妹之情免掉他的死罪,这样我死后就能闭上眼睛。”
这种事没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妹妹病得很重,为了让妹妹宽心,就轻声慢语地安慰了妹妹一番,并当场答应了妹妹的请求。
隆虑公主去世后,昭平君更加无法无天,整天胡作非为。有一天他喝醉了酒,竟然平白无故地把一个年老的官员杀死了。朝廷的有关部门只好把他抓起来关在监狱里。但由于他的皇亲贵子的特殊身份,谁也不敢给他判刑。
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感到很为难,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
左右的大臣们都说:“公主对朝廷是有功的,现在已经驾鹤西游,算是替儿子赎了罪,陛下就赦免她的儿子一次吧!”
汉武帝自然不会忘记,妹妹当年曾经为朝廷做过许多有益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巾帼功臣。想当年,汉景帝刘启将她许配给长公主的儿子隆虑侯陈蟜,封她为隆虑公主。隆虑就是现在的河南林县。
隆虑公主虽出身帝王之家,但却喜欢田野的清新,有到民间创一番事业的壮志。所以,她催促丈夫早点到封国来,要亲自领略一下封邑的绮丽风光。从长安出发,她沿途访察民情,实地调查,决心要在封邑有一番作为。
隆虑公主依照其祖父汉文帝刘恒和其父汉景帝的决策,辅佐丈夫陈蟜治理隆虑,使饱经战乱的隆虑人口数倍增加,经济迅速发展。
此外,隆虑公主一生勤俭,在临终之前,将田地和钱财给了仆人婢女和孤寡鳏独,还将黄金千斤和钱千万上交给了国家。
对于妹妹隆虑公主的功绩,汉武帝自然是心中有数的。而对于妹妹的儿子昭平君杀人这件事,汉武帝很清楚,自己的行动将要给整个国家带来影响。如果自己置法律于不顾,今后还怎么去治理国家?杀人要偿命,应该判昭平君死刑!
于是,汉武帝对左右的大臣们说:“法令是先帝制订的必须遵守。如果因为我妹妹的缘故,而破坏了法令,我还有何面目入高庙,而且也辜负了天下的老百姓,这岂不失信于民?”最后,汉武帝下达了将昭平君斩首的命令。
依法处死了昭平君,汉武帝心里也很难过。但是,太中大夫东方朔却向汉武帝祝酒说:“赏功不避仇敌,罚罪不考虑骨肉,陛下,这两点您都做到了!四海之内的百姓就会更加钦佩您的开明。”
汉武帝创造了国家的兴盛,给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尊严,这之中包含着的三个因素,这就是创新、先秦儒家思想的思维开放性和法家思想的余风。在这三者之中,法家思想贯彻得是非常好的。
虽然汉武帝时的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汉武帝时的儒家思想还具有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子。所以,在整个汉代,尤其在汉武帝时,重用了许多法家的不徇私情的才干之人。
汉武帝自己就是一个执法严厉的君主,他严肃处理违法乱纪的外甥就是一例,集中体现了先秦法家思想的余风。
特权阶级的人犯了法,往往可以逃脱法律的惩罚。汉武帝作为一位明君,坚持天下为公,秉公执法,在两汉时期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仅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和爱戴,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表率作用。
霍去病拒受御赐豪宅
汉武帝的无私精神,也影响到了他的臣民。霍去病就是其中之一。霍去病出身贫寒,少年时期曾在贵族家中做过奴仆。后来,他的姨母卫子夫做了汉武帝的皇后,霍去病才进入朝廷做了侍中。
虽然地位变了,但霍去病仍然廉洁自俭,绝不像一些贵族子弟那样花天酒地地生活,而是从此立下大志,愿为大汉王朝和天下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为此,他专心读书习武,希望将来一展报国之志。
霍去病每天苦读兵书,勤奋习武,常常忘了宫中开饭的时间。每逢这时,他就找些剩饭吃,从不叫苦。汉武帝看到他如此俭朴刻苦,就对人说:“霍去病,将来一定是一个栋梁之材!”
公元前123年,年仅18岁的霍去病随主帅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他奉命率800名骑兵,负责寻找匈奴的主力部队。霍去病带领小分队一直深入到几百里的大漠深处,终于发现了匈奴主力部队的大营。这时,他本应该向主帅卫青汇报,但勇敢的霍去病斗志昂扬,决定抓住战机,果断地对匈奴主力发动偷袭。
在霍去病的精心部署下,小分队找准时机和目标,对匈奴贵族首领的大帐发动猛冲。800骑兵如旋风般席卷而至,扬起的烟尘遮天蔽日。将士们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
战至最后,800多人的小分队竟然消灭匈奴2000多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还有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霍去病由此勇冠全军。
霍去病初次带兵,就善于捕捉战机并大获全胜。消息传到了长安,汉武帝非常高兴,为了表彰他的战功,破格赐封他为“冠军侯”。
霍去病虽然年轻,但是他在卫青等将领带领和抗击匈奴精神的鼓舞下,充分运用前辈的经验的同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谋略,运筹帷幄地指挥军队,多次取得胜利。
汉武帝曾经命霍去病为主帅,率兵对河西地区的匈奴进行扫荡。霍去病对军队进行精心的部署,决定自己亲自率领大军长途跋涉,绕到匈奴主力的后方。
霍去病率领军队转战2000多里,在地形极为复杂的河西走廊,孤军切断了匈奴军队的退路,并且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给匈奴军队以沉重的打击。
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以损失最小的代价一举歼灭匈奴在河西地区的主力,并且俘获2000多人,其中包括匈奴贵族50多人,将军相国等各级军官60多人。
河西战役的胜利,充分地显示了霍去病这位年轻的将军,英勇善战谋略过人的指挥才能。
鉴于霍去病连年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武帝一再委以重任,最后提升他为大司马。
霍去病虽然官位很高,但住宅非常一般,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特意派人在长安为他修造一座豪华的住宅。住宅修好后,汉武帝十分高兴。他特意带霍去病与他一起去参观这所新住宅。
他们来到了宅院门前,负责营造宅院的大臣介绍说:“一切都是按皇上的旨意修建的。主楼中有豪华舒适的寝室,有宽敞明亮的会客厅,有环境幽雅的书房。出了主楼,就是美如仙境的小花园。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应有尽有。”
他们参观完了这座豪华的宅院,汉武帝兴致勃勃地说:“大司马,你可知这宅第是为谁修的?”
霍去病心中虽猜到几分,但还是说:“不知,皇上未曾告知下臣。”
汉武帝哈哈大笑起来,说:“爱卿,现在我要告诉你,这所漂亮的宅院是专为你修造的!”
霍去病听罢,脸上并未流露出什么喜悦。
汉武帝有些奇怪,问:“怎么,你不喜欢?”
霍去病恳切地说:“皇上,您对我的恩赐我心领了!但是,这所豪华的住宅,却不能接受。这是因为,我仅是暂时击退了敌人,尚未完全消灭敌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武帝望着霍去病,心中百感交集,一时不知如何说才好。
霍去病又一再拜谢皇恩,汉武帝终于被感动了,自言自语地说:“好,好!国家多么需要像你这样的将领啊!”
此后,霍去病又参加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2000多里,歼敌7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
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是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祭地禅礼。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方才回兵。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我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22岁。
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十分悲痛,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且为他修建一座仿造祁连山模样的宏伟坟墓,来纪念这位为大汉边疆的稳定而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汉膘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巨大的墓碑,至今还矗立于陕西兴平茂陵墓地。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8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表明他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顾及个人利益的英雄气概。
从此以后,这句话为人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这种精神值得后人传诵和继承。
第五伦为官克己奉公
第五伦也是西汉时期克己奉公的典范。他生性正直,同情百姓,无论在哪儿做官,都能以“克己奉公”要求自己,以为民解忧为己任。他曾担任过许多官职。在担任京兆尹主簿时,具体负责长安城内的市场交易。他认真校正秤、斗、尺等度量衡器具,严格市场管理,很少发生缺斤缺两的事。即使买卖双方有时出现争执,只要他一出面,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在担任会稽太守时,第五伦发现当地素有迷信鬼神的风俗。每逢过节,民间都大量杀牛祭神,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于是,他明令禁止,违者惩处。如此一来,流行多年的歪风很快杜绝,劳苦大众无不由衷地感激。
有一年,朝廷发给他2000石俸禄。他领到俸禄后,看到百姓中有些人家生活艰难,于是,留下自家食用外,其余全部分赠给穷困百姓。
第五伦在蜀郡太守职位上,刚开始时,郡府中的属吏从官皆多豪富,有的钱财竟达上千万。他们上下班都乘着华丽的车子,骑着高大肥壮的骏马,耀武扬威,神气十足。在他们的影响下,其他人也都竞相摆阔气,讲排场,致使百姓叫苦连天。
面对这种情况,第五伦毅然采取措施,将富户出身的官吏全部裁汰,另选清贫正直之士替代,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反腐倡廉。从此,当地不正之风渐渐消停,吏治得到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他还认真考核每一个属吏,向上举荐了很多德才兼备者,不少人后来都受到朝廷重用。
汉章帝刘炟即位后,第五伦调入朝内任司空,成为朝廷重要官员。汉章帝时,外戚当权,不少仕宦之人犹如墙头草,随风摇来摆去,毫无个人主见。第五伦却出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着一身清白。他认为,戚族过盛,应防止他们骄奢擅权,危及朝政。便屡屡上书,抨击时弊,要求抑制外戚势力。
他还明确提出,“对外戚可封侯以富之”,但不能“职事以任之”。结果,得罪了不少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同流合污,常常在汉章帝面前进谗言,致使他一度受到皇帝冷落。但他依旧刚正不阿,不入俗流。为此,时人将他同西汉时期的贡禹相媲美。
第五伦虽然身居官位,不但尽职尽责,奉公做事,而且注重克己,从不骄奢淫逸,生活十分节俭。第五伦在担任太守时,就常常自己动手割草喂马,妻子亲自下厨烧火做饭。每次领到俸粮,除留下自己一家食用之需,全部赠送或以最低价格卖给百姓中较为贫困的人。
有一天,他的下属部门调来了一位新官。晚上,这位年轻的官员特意前来拜见上司。
年轻人走进第五伦家中,看到一位衣着简朴的妇人,说:“请禀告你家主人,有客人来访。”说罢坐了下来等待那妇人去禀报。
妇人听了年轻人的话,没有立刻离开屋子,而是上下打量了一下客人,然后和气地问:“官人一定是新来的吧?”说着,倒来一杯茶,放在桌上,然后坐在年轻人的对面。
年轻官员见眼前妇人不去禀报,心中十分不悦。他重复说:“你回去禀报你家主人,说有客人来。”
妇人刚要说话,恰巧第五伦的小儿子跑了进来。喊道:“娘,来客人了?”
这时,年轻官员才明白,这妇人是第五伦的夫人。他十分尴尬,但第五伦的妻子却不在意,仍然和气地说:“太守不在家,他吃罢饭,随仆人一起上山割草去了。”
年轻官员惊讶地问:“割草?太守去割草?”
第五伦的小儿子说:“是割草,爹爹割了草好喂马啊!”
第五伦升为司空后,按说应该有很多积蓄,但实际上并没有。他把大部分钱财都用于救济别人了。
在做司空期间,第五伦对家人要求极严,不许子女穿丝绸制衣,就连他的妻子,平时也只穿粗布衣裙。别的有钱人家,妻妾奴仆成群,第五伦家却粗茶淡饭,家中仅有一两个干重活的仆人。
有一次,第五伦的一个远亲从外地来到他家。远亲心想,第五伦长年做官,现在已经是司空了,官位显赫,家中一定是亭台楼阁,富丽堂皇。
不料,远亲走进第五伦家中一看,完全与他所想的相反,宅院狭小,摆设简朴,许多家具已很破旧。他还看到司空夫人忙里忙外,洗衣做饭,真是让人难以相信。
在吃饭时,这位远亲说:“没听说过,大官司空的夫人还要下厨做饭,这不是和下等人一样了吗!”
第五伦听了,不以为然地笑笑说:“平常人家的妇人,不仅烧饭,还要干粗活,我们已经比别人强多了。持家要勤俭,否则若养成奢侈浪费习惯,人就会变懒变馋。那样,家风就败坏了,家风不好,那才丢面子呢!”
那位远亲想了想,说:“也许你说得是对的,不过,像你这样的大官少见啊!”比起一般人来,第五伦还有一个独到之处,那就是勇于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有一次,有人问第五伦:“你一向尽心公事,难道就没有私心杂念了吗?”
第五伦诚恳地回答道:“有。”并且举例说,“以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逢‘三公’选拔人才,我心里总不能忘记那个人。尽管那人最终并没有被录用,却说明我仍然有私心。再就是我的侄子生病时,我一夜曾去看他10多次;我的儿子生病时,有一次没能去看他,竟落得彻夜未眠。若是其他人的孩子生了病,我就可能不会这样。这不说明我还有私心吗?”
事实上,越是私心重的人,反而总是炫耀自己大公无私,以进一步保护他的自私行为。而像第五伦这样私心不重的人,倒是敢于承认自己有私,其目的就是尽量克服私心,做到克己奉公。
第五伦为人诚实,不会花言巧语。他奉公守节,廉洁清白,勇于主持正义,从不看风使舵,哪怕在皇帝面前说话,也直来直去,决不阿谀奉承。因此,他成了有名的无私之人。
霍光一心为公勤辅政
在汉武帝刘彻之子汉昭帝刘弗一朝,也不乏一心为公的人。其中重要的人物当属辅政大臣霍光。
霍光是汉昭帝一朝赫赫有名的贤臣。他辅政的时候,汉昭帝年纪尚小,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霍光就不厌其烦地向小皇帝进谏,告诉年幼的皇帝要尽可能地照顾老百姓,减轻赋税,减少官差,遇到灾荒年要借给百姓种子和粮食等。
由于霍光敢于直谏,使得在汉昭帝时,朝政比较清廉。老百姓也感动地说:“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的日子,现在又快回来了。”
正是因为霍光不讲情面,一心为公,致使朝廷中的几个大臣不能为所欲为,就把霍光看做眼中钉,肉中刺,非把他拔去不可。
左将军上官桀和他的儿子上官安首先反对霍光。上官安是霍光的女婿,他有一个女儿,只有6岁,却要把她嫁给汉昭帝,将来好立她为皇后。
上官安请父亲上官桀先去跟霍光疏通。霍光说:“您的孙女才6岁,现在就送进宫里去,实在不合适。”这话本是一句好话,可是上官桀和上官安觉得霍光阻碍了荣华富贵的道路,从此开始痛恨霍光。
上官安不死心,他找到了汉昭帝的大姐盖长公主的朋友丁外人,请他去请求盖长公主。丁外人花言巧语地向盖长公主一说,盖长公主就答应下来了。
原来汉昭帝从小死了母亲,是姐姐盖长公主将他带大的,一向把大姐盖长公主看成母亲一样,盖长公主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就这样,上官安6岁的女儿进了宫,没有多少日子就立为皇后。
上官安做了国丈,还做了车骑将军,他非常感激丁外人,就在霍光面前说丁外人如何的好,意思是让霍光封他为侯。
霍光对于6岁的小姑娘进宫这件事本来很反感,只是因为当时盖长公主主张这么办,也就不便过于固执。可是现在要封丁外人为侯,便表示坚决反对。上官安为此嘴皮子几乎都说出血来,霍光还是不依。
上官安央告他父亲上官桀再去跟霍光商量。霍光说:“无功不得封侯,这是高祖立下的制度。”
上官桀降低了要求,就说:“拜他为光禄大夫,难道也不行吗?”
霍光断然地说:“那也不行!丁外人无功无德,什么官爵都不能给,请别再提啦。”
霍光因此更加得罪了上官桀他们爷儿俩,也让盖长公主和丁外人他们很是不快。
这时,上官桀又去勾结汉昭帝的异母哥哥、燕王刘旦,打算先想办法消灭霍光,然后废去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皇帝。
这样一来,朝廷里有左将军上官桀,车骑将军上官安,还有别的大臣,外边有燕王刘旦,宫里有盖长公主和丁外人,他们联合起来布置了天罗地网,就能将霍光置于死地。
上官桀这伙丧心病狂的家伙,借口霍光把一个校尉调到大将军府里来,就诬陷霍光不尊重皇上,滥用职权,企图借汉昭帝之手除掉霍光。汉昭帝还算圣明,他明察秋毫,及时戳穿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诡计,使霍光得以幸免。
霍光十分感激汉昭帝明辨忠奸,更加坚定了自己恪尽职守,一心为公的信心和勇气。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就干脆赤膊上阵,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他们准备杀了霍光之后,再把燕王刘旦刺死,上官桀自己即位做皇帝。
上官安高兴得像躺在云端里一样:父亲做了皇帝,自己就是太子了!他心里一高兴,就向自己的心腹说了此事。上官安的心腹也有正义之士,就把他们的秘密告诉了霍光。
霍光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后,为了国家的社稷安危,为了普天下的黎明百姓着想,制订了周密的计划。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就先发制人,将上官桀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最后一网打尽了乱党。
平定乱党以后,霍光为了百姓能安居乐业,就建议汉昭帝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政策、减少人头税,提倡节俭,裁撤冗员等,使得当时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景象。
霍光辅政期间,尽职尽责,勇斗恶势力,促成了吏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局面。霍光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在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
万斯同闭门思过苦读
万斯同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史学家,是大思想家黄宗羲的学生。
万斯同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八岁时,在客人面前能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错一个字,到十四五岁读遍了家藏书籍,以后专攻二十一史,并受业于浙东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黄宗羲,后又博览天一阁藏书,学识锐进,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次,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就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他因这一举动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明史》的编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