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懂DISC
01 山庄闭门会
岁月静好,春暖花开,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战略策划会,公司管理层决定“打破规则”,不再选择市中心的五星级酒店,而是前往一个僻静幽雅的山庄,不再是1天的集中会议,而是为期3天的“闭门会”,与世隔绝,工作加休闲。
有资格参加此次会议的人,都是管理层人员,即中层及以上的骨干,但对于这样的调整与善意,并不是每个人都买账。
有人抱怨,完全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山庄;
有人期待,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体验呀;
有人淡定,一切听从公司和领导的安排;
有人担心,这会打乱手头上原有的工作计划。
中午,大巴车抵达山庄,带队的CEO说:“各位,让尘世的喧嚣见鬼去吧!今天先给身体放个假,接下来的3天再给领导加个班,OK?”
在一片欢呼声中,众人各自散去。
老狄快步流星,一到房间,立即给两部手机充电,然后打开电脑,处理一大堆积压的邮件,时不时接起电话,布置工作任务或联系重要的客户。忙完后,他独自一人去游泳了。在他看来,强大的体能储备,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运动看似消耗能量,却也在给自己注入活力。
小艾将行李一丢,就举起最新款的拍照手机四处转悠,山庄很大,风景很美,暗藏几个网红打卡点,出片率极高。她一边自拍,一边更新社交媒体,有人评论“为何不来一场直播呢”,好主意,播呗!直播结束,肚子饿了,不如找个同伴共进晚餐,老狄说他要游泳,直接拒绝了,司哥说“OK”。
司哥办好入住,先给家人报平安,然后打开摄像头,跟孩子们视频通话,看到孩子们的笑容,仿佛可以缓解一整天的疲劳。妻子在镜头那边喋喋不休,他只是耐心地听着,毕竟照看孩子是辛苦的,发发牢骚也属正常。晚饭时,小艾问他是否一起去大堂用餐,司哥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回复了“OK”。
西西在出发之前已经把手上的工作分解给下属了,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混乱。仔细打量房间,她特意翻看了桌上的山庄地图,规划了接下来的行程,先去泡个温泉,再去用个简餐,晚上参加禅修。对了,手机调整为静音模式,不被打扰是最重要的,难得的独处时光,或许还能思考一下人生。
第二天,会议在严肃而活泼的氛围中进行。
CEO致辞时,所有人屏气凝神地聆听,这就是严肃;头脑风暴时,所有人的智慧相撞并踊跃发言,这就是活泼。每个人都灵活地切换着自己的状态,应对着陌生的环境和熟悉的同事。
自由讨论环节,CEO置身事外,只是从旁观察。众人的表现,再次印证了什么叫“各有千秋”,似乎彼此的行为模式天生就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年,也存在着各自的主张与较大的分歧。
老狄关注的是“突破性业绩”和“爆发式增长”;
小艾关注的是“用户体验”和“客户营销策略”;
司哥提出了“稳定增长”和“员工关怀计划”;
西西则倡导“成本控制”与“SOP[1]的推行”。
白板被写满了,成果看上去不错,只是欠缺共识,每个人都尽情展现“发散思维”,只等CEO来施展“收敛思维”。
CEO在引领大家达成共识之前,他发现了几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老狄,总是喜欢占据主导,在与他人激烈争论的过程中试图让对方屈服,一旦对方与其意见相左,他就会露出不悦的神情,怒不可遏地吹胡子瞪眼,最经典的姿势是抬起右手,指向别人,或者不耐烦地敲打桌子。
小艾,总是喜欢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等着你夸她今天的耳环好看,或者抓住发言的机会施展其讲故事的能力,大家容易被她的描述吸引,也容易跟着她跑偏,最经典的是她丰富的表情包和肢体动作。
司哥,很少发言,总是喜欢认真地记笔记,认真地聆听他人的高见,他似乎缺乏勇气,抑或害怕犯错,从不第一个主动表达观点,最经典的是当别人询问他,他都说“挺好的”“我没意见”“附议”。
西西,大多数时间沉浸于思考,总是喜欢在发言前扶一下眼镜,她习惯于“第一条、第二条”这样的表达,时刻展示着她的逻辑性,最经典的是她总能找到一连串数据,让你觉得“听上去很有依据”。
于是,CEO默默打开自己的记事本,写下这样一句话:“管理就是预测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这是亨利·法约尔[2]的名言,也是此刻被验证的,CEO偶然得到的一个管理启发。
他特意在“预测”二字的下面,加上重点标记的符号,郑重地写上了四个大大的字母:DISC。
不一会儿,他合上记事本,单手托腮,若有所思。会场上仍是一个激烈讨论的场景,CEO的思绪在这氛围中飞了好一会儿……
这里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集中体现在频繁出现的“总是”二字,它们透露了一个人身上的稳定行为,稳定的背后,是行为的倾向性,当倾向性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就变成了“常态”。如果可以掌握一个人的“常态”,便可“预测”他下一句会说什么,下一步会做什么,可能在什么时候获得成功,可能在什么地方栽跟头。
第一天入住与第二天会议,如果你是CEO,你能感受到四位管理者的“常态”吗?你能预测一下他们各自回到办公室之后的表现吗?你能推测一下他们是如何带领和管理团队的吗?
说了那么多,动动手吧,测试一下。
【身体小实验】
请把你的双臂打开,置于身体的正前方,与肩同高,然后,双手握在一起,十指交叉相扣。看一看结果,你是左手大拇指在上,还是右手大拇指在上?
左在上,一般右脑发达,情感细腻,家庭会幸福!
右在上,一般左脑发达,条理清晰,事业会成功!
这么神奇吗?再次将双臂打开,将双手再握一次。
第二次的结果,跟第一次一样吗?应该是一样的,这就是行为的倾向性,只要你不是刻意调整,握100次,结果都一样。
假如前面的四位管理者也参与这个实验。
老狄心想:我知道了,这很简单。
小艾忍不住喊出来:呀,这也太好玩了吧!
司哥点点头:是的,两次都一样。
西西心想:有玄机,背后有规律。
现在,请各位第三次将双臂打开,这一次,不要急着握手,而是用跟你刚才完全相反的方式,将十指握在一起。例如,刚刚左手大拇指在上的伙伴,现在交换一下,把右手大拇指放在上面,感受一下。
“别扭”“难受”“不舒服”“不习惯”“感觉手不是我的手了”,这是很多人第三次握手之后的心声。
通过这个实验,笔者想告诉大家,行为(动作、表情、语言等)的倾向性是存在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但改变的过程会比较辛苦,甚至痛苦。
主动或被动地做出改变,刻意为之,持续一段时间,也许倾向性就变了,慢慢地养成新的习惯,替代了“常态”,创造出“新常态”。
如果一个人没有行为倾向性,那就不可预测、不可捉摸了,也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的个人行为风格,更不会找到人与人的共性与差异……
本书以“懂”和“DISC理论”为明线,以“自我/他人/自我与他人”为暗线,深入浅出,层层递进,让我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理解这个世界。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你,做好觉醒与思考的准备了吗?做好从“懂”到“得”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