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与中医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卦与爻——周易的符号象征

《周易》作为一部凝结着原始思维的占卜之书,它犹如一座桥梁,一头连接巫文化的彼岸,一头伸入人文文化的核心,将二者联接起来。在巫史文化时代,先民通过卜筮来判断吉凶祸福,解释自然现象,并运用象征方法来阐释宇宙与人生。卜或筮的结果得出“卦”来,再根据卦象和卦爻之辞进行判断。

卜与筮是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谓“卜”,又叫“龟卜”。《说文解字》曰:“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横也。”系指以烧灸龟甲的方式,根据龟甲烤后的裂纹而得兆,据兆以断问事的吉凶。龟卜之法自唐以后即不见于记载,其法久已亡佚。清末自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大量殷代甲骨,在甲骨上刻着卜辞,这使我们见到了古人也未必能见到的文物。何以用龟卜?古人认为龟背为圆形,象征天圆:龟四足为方;龟头形如人的阴茎,象征着人。一龟可喻天、地、人三才,于是用龟卜可以通天、地、人之德。“筮”,又叫“占筮”,《说文解字》说:“筮,《易》卦用蓍也。”是以蓍草进行演算的卦,通过分析卦象和卦爻之辞而推断问事的吉凶。占筮法在《系辞》里即有记载,得以保存至今,也是最权威的文献。

《周易》用卦和爻的符号象征作为事物和观念的表现形式。远古巫术时代,有许多占卜方式和符号,唯有卦爻的符号流传下来,保存在《周易》中。

卦和爻的概念和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最著名的有七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八卦是原始的文字。说乾卦图像是“天”字,坤卦图像是个“地”字,震卦图像是个“雷”字,艮卦图像是个“山”字,离卦图像是个“火”字,坎卦图像是个“水”字,兑卦图像是个“泽”字,巽卦图像是个“风”字。这种说法首先见于《易纬·乾坤凿度》,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引之,而杨诚斋《易传》亦曰:“卦者,其名。画者,非卦,乃伏羲初制字。”直到现在还有观点认为八卦是契形文字。但中国文字有明显的承袭性,八卦如此重要,却不能流传,没有在民间约定俗成得到普及,难以成立。对此,高本汉先生曾作过详细研究,论述精到。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伏羲氏观察天地之象和鸟兽之文的记述或“河出图、洛出书”的产物。此是汉代经学家孔安国在注《论语》中“河不出图”时说“河图,八卦是也”而有此番结论的。《易纬·乾坤凿度》中也有“河图八文”之语,班固、王充都用此义,孙星衍宗之。近人赵国华考察了陕西半坡村原始文化遗迹,认为“洛书”是鱼祭场的格局,和后天八卦相合,乃是由“洛书”变换出后天八卦来。

第三种说法,认为卦是数字符号。《汉书·历律志》说:“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系辞》也说:“阳卦奇,阴卦偶。”“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说法直到目前也有较多的支持者,甚至认为八卦就是二进制。

太极:20=1

两仪:21=2

四象:22=4

八卦:23=8

六十四卦:24=64

此方面论文甚多,如胡怀琛《八卦为上古数目字说》,叶国庆《八卦所含之数字性》,岑仲勉《易卦爻表现着上古的数学知识》。

类似此种说法,如日本学者三上义夫认为卦就是数学计算的“筹”(《中国算学之特色》)。

第四种说法,认为挂从“圭”,八卦是据土圭之法所画日影,故“卦”字从“圭”、从“卜”。《周礼·大司徒》上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西,多风;日西则影朝;多阴。”既然“卦”“从圭为卜”,那么它显示的是“天垂象”,故《易纬》又训“卦”为“挂”:“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又“圭”字是“土”字重叠,从土圭之法测量,认为“太极”是测量中使用的工具——“表”或“臬”,相当于现在的标杆,两仪是光的阴阳两面;对四象的解说更多,如,①孔颖达以七、八、九、六为四象;②刘牧以一、二、三、四为四象;③以春、夏、秋、冬为四象;④以四营为四象;⑤以实象、假象、义象、用象为四象;⑥王昭素以象两、象三、象四、象闰为四象;⑦胡旦以阴阳刚柔为四象;⑧《汉上易传》以阴、阳、老、少为四象,苏轼宗之;⑨以神物、变化、垂象、图画为四象;⑩刘钰以四分圆周之四个象限为四象。笔者赞同最后这一说法,同时指出,按阴阳推理,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为四象。四象再二分就是八卦了,六十四卦就是“八卦相错”,由八卦重叠而来。古人就注意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故从测日影可推时间或定方位。

第五种说法,认为八卦是由上古结绳向画契及后来演变而成各体文字过程的中间状态。陈道生在《重论八卦起源》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字分三期:结绳时期;画卦时期(《易》是根据卦的);画契及后来演变成各体文字。从《系辞》记载的“上古结绳而治”,“以类万物之情”表明,八卦原具有文字作用的,有传递思想与传递经验的功能。又依据刘师培、梁启超的论证,证明八卦为文字的痕迹,还遗留在今日可考的文字中;又依据《周易》二元对比的观念,从“形”和“数”的关系,指出八卦与结绳的渊源。认为在那一历史时期,人们采用了“逢二进一”的二进法,直到后来人们还以一斤为十六两。后因殷代采用了十进制而取代了它,此法直至宋初的时候才为陈抟、邵雍所发扬。于是从结绳→数→因数有形→有图,为八卦。

第六种说法,八卦是中国远古万物的本原。庞朴认为八卦是以八种自然物表示的元素说,即八大元素,其来源是占筮的结果,是阴阳二爻三次重复而成,23便得八。其中阴阳二爻或正反两面是一切简易占卜的基数,重复三次则是“占三从二”,即选择累计中最先多数的简易方法。所以八卦的“八”和“卦”,是起于占也为了占的。这就是《系辞》所谓的“以通神明之德”。由筮占形成八卦的八个图像,为了表达和记忆方便,免不了慢慢给它们起一些专名,于是凑合成天、地、山、泽、雷、风、水、火,这便是《系辞》所谓的“以类万物之情”,或通常认为的物质元素了。

第七种说法,认为八卦是由龟卜兆纹发展到筮数卦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屈万里(《易卦源于龟卜考》)二位先生就在论文中分别论述了龟卜兆纹与八卦的关系。他们根据出土甲骨刻辞和考证,指出内腹甲合计九块为九阳,外盾板花纹六排平列,俨然似坤卦()。又据《逸周书·武顺解》:“人有中曰叁,无中曰两。……男生而成三,女生而成两。”这是说有中的是阳性,无中的是阴性。腹甲有中,而其数为九;盾板无中,而其数为六,与《易》的阴阳九六之数相合。盾板质软、龟甲质硬与阳刚阴柔相合。卜辞的刻辞顺序由下而上,与《易》卦六爻顺序一致。卜辞所用数字只有一、五、六、七、八、九几个,组成形式多数以三个一组,或六个一组,或两组成对,这些卜辞的年代自商、西周直到战国;其地点也不仅限于殷墟,1976、1979年,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的周原宫殿(宗庙)遗址处及其他地方也都发现了甲骨文和竹简。直到战国中期的楚简,还保存有卜辞所用的数字符号,但已简化为一和六两个数字了,后来的卦符(—)(--)就是一和六演化的。通过释读周原甲骨文,比殷墟卜辞更进一步揭示出这些成串数字的奥秘。原来这些数目字是古代“筮”的原始形式,是《易》卦的雏形。古人占卜通常是先占后卜,即先用蓍草、豆子、草筹等筮的数字(这些将在占筮法中介绍),再把数字记在占问同一事项的器物上,凡奇数表示阳爻,偶数表示阴爻,由所筮得的数字即可转化为卦爻。再根据卦辞和爻辞判明吉凶。这就揭开了《周易》卦爻的来源,乃是因袭龟卜之占筮数字演进而来的。

原始《易》卦的这些资料,在易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证明了古代易学所叙的“《易》以象数为本”的准确性,原始的《易》卦是用数字来表示的,后世代表阴阳的卦爻也是由数字六和一演化而成的;其次,由于殷代已存在六个数字的重卦,过去关于重卦始于文王的说法便不足为据了,把六十四卦的产生提前了;最后,关于“互体卦”始于汉代的说法,在小屯南地甲骨文中已有所表现,可见其渊源甚早,不能简单加以否定。近年这些发现,是当代《周易》乃至文字学、考古学的一大成就。

关于阴爻(-—)的含义有四种说法。

一是章太炎、郭沫若两家的男根女阴说。认为阳爻(—)象征男性生殖器,但章氏从阴阳两种性质的观念出发,郭氏认为这表现了古代生殖崇拜的孑遗。

二是释“爻”为“效”。如《系辞》所说:“爻也者,效此者也。”即“效仿”“模拟”之意。持“卦”为土圭测影者们也有此种说法,说爻是窗格的影子的描记。

三是结绳而治者的契画说。认为在结绳记数,进而记事的演变过程中,由无结者演为阴爻,有结者演为阳爻。

四是“杯珓”说。上古卜筮者用的卜具为“杯珓”,《广韵》注曰:“杯珓古者以玉为之。”程大昌《演繁露》曰:“问卜于神,有器名‘盃’珓,以两蚌壳投空掷地,观其俯仰以断休咎。后人以竹木略斫削使如蛤形,而中分为二,改字作‘校’,或作‘’,更误作‘筊’。”今在寺庙或土地庙神前尚有两块以竹根制成的筊牌,掷地以卜休咎之用。“爻”与“筊”“珓”“校”等字近者而得其称谓。可掷筊三次成八卦,再掷三次为六爻的六十四卦之重卦。

五是影像说。说爻指日光,或指月光(“爻,皎也”),或日月交辉投射(“爻,交会也”)。

从以上关于卦和爻的概念而知,《周易》中的卦和爻是进行占筮的单位,其来源和演变与占筮法有关,有其特定的涵义。但在巫史文化时代,学术处于混元状态,占筮也要推算天文数字,其卦也未尝不与数字、圭测有联系。随着《周易》的哲学化,在象数和义理发展的同时,卦和爻的概念可衍伸,成为一种思维模型,表现的形式为象数,其内容为易理,主要体现为哲学,其形式和内容相结合又体现于科学和技术,用为观象制器之本。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