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原创思维理论与原理假说
探讨中医原创思维应从河图、洛书说起。河洛以图示数,以数寓象,以数征象,以数推理。《河图》示:“一六在下为水,二七在上为火,左三八为木,右四九为金,五五为中土。"而阴阳以黑点、白点与奇数、偶数为核心,五行生克以时空为核心,说明它早已孕育了阴阳五行的深刻核心内涵。而图、书不是凭空描绘的,它是天文空间布局、规律与自然现象之间关系最基本的表达,是古人长期观察的概括,并以此作为思维推衍的出发点。天干、地支也是象数思维表达,它既是数,又是象。把阴阳五行、象数思维应用到医学,首先反映在《内经》的理论中。从阴阳象数、标本中气学说,到张仲景的六经分证,五行、六气与五脏六腑的划分,均在象数思维伸延下产生。并在道法自然的防治思想中,产生对中药四气五味的功能的认识,并产生药类法象的衍生支理论。在此框架下,产生了经过临床验证的中药主治作用,并不断完善成系统的中药学理论。
《素问》示:“(黄帝)始正天纲,观临八极,考建五常。"黄帝考察天地自然建立起阴阳五行、六气学说,从而确立天人相应观,继而以阴阳五行、六气的象数理论作为框架建立五脏六腑学说,并在临床观察中修订成藏象学说。
而张仲景以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作指导框架,建立了六经辨证的临床思维,并在临证中修正。用“道法自然"的防治思想方法进行辨治,并在亿万次临床实践中验证并记录下来,形成了现在看到的“上下五千年,洋洋数万卷"的中医学古代医籍。纵使是这样,现代人仍在千百次地问:“这样的理论真实吗?这样的医学科学吗?"这是因为现代人接受了大量西方科学知识,对中医学传统象数思维、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学说未必认同,对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存疑造成的。西医是先有解剖,后有生理,再有微生物学、生理、病理,简单地说是西医讲究“结构功能学",有什么结构就有什么生理功能。而中医的藏象功能从何而来呢?从文字源流上认识,古人阴字的含义是浮云蔽日,可见阴阳是日照产生的差异现象引申到自然界的。昼夜、一年四季等的阴阳变化往复乃至地球60年一个周期的变化,都被认为影响着自然界的阴阳气变化。天之阴阳变化是寒、暑、燥、湿、火、风;地之阴阳变化产生了季节变化,致物候的生、长、化、收、藏的五行变化,五行是“行",而不仅指物。气的运行是时空的变化,是气的运动态,是气的伸舒膨胀、上升、平衡转化、收缩、下行五种变化,故为五运。因此,离开地球到天外,便无五行可言。阴阳五行学说可用于观察与阐述自然界的规律。地上五运行变化与天上六气与人类疾病相关的60年一轮回的周期变化,常称五运六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均是阐述天上日月星辰的变化致天气的变化,以及地上物候的变化导致人可能产生的病理变化。实质上,阴阳主要反映的是自然界相关的质态与能态,而五行主要反映的是时空态。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自然界中质、能、时、空四大要素的变化。这就是古人倡导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认知方式。古人将人在天地中看作一个“场",它们时时、事事、处处相应称为“天人合一"。而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天人相应"之称则更贴切。随着对自然界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天人相应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能证实天人相应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其中质、能、息的客观存在,就可能认识到中医藏象学说的本源。
众所周知,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才能生存并进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生物从水生生物到两栖到陆上爬行动物到人,其为了适应外环境寒热的变化不断调节自身,这就形成了生物体内的三阴三阳调节功能,同时也是六经辨证的生理基础。医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指出,人的丘脑前侧是耐热调节区,后侧是抗寒调节区,两侧是寒热整合调节区。生物的系统衍化论亦提示我们,生物在水中,皮毛与肺一样可随呼吸而共同开阖,也就是说,在生物系统衍化史上,肺与皮毛曾是“同功"器官。另外,较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是表皮的一部分转化形成的,或向外凸成为水生动物的腮,或向体内凹成为陆生动物的气管,因此,肺与表皮又曾是“同源"器官。或许这就是中医学之“肺外合皮毛"的生物学本源。除此之外,中医说“膀胱与毫毛相应"“心主血脉"等提法,都可在生物系统衍化论中找到“同功"“同源"的佐证。那么,生物进化到人,这种适应调节的生理功能还存在吗?由于人的胚胎发育全过程可以视为是生物进化全过程的缩影,也称重演论,因此,生物进化过程的很多重要适应调节功能仍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中医药与针灸就是寻求调动这些调节功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我认为,这就是中医藏象功能客观存在的本源。也就是中医思维建立在客观存在的依据。
虽然《内经》有“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之说、《难经》更有详细的五脏解剖记录,但古解剖学并未能成为中医学脏腑生理功能的主要基础,而更多的是依赖藏象学说。《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其阐述了生命机体形成的过程,强调了精气神三才在生命机体产生及完成过程中的作用。而在自然界,物质能量、信息(简称质、能、息)是三大要素。它即为无形的、流动变化的“气"。人的精、气、神与自然界的质、能、息是“生气通天"的,人是一个开放的自稳态调节系统。人类时时、事事、处处都与天地自然相应。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藏象生理功能也是一个在生命物质基础(精)之上的信息功能体。这就是精、气、神的转化。如果说西医是“结构功能学",那么中医则是“信息功能学"。从生物历史源流来看,“结构功能学"应是生物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而“信息功能学"则是物种进化之前更久远的生物系统衍化过程遗存下来的。
在天人相应的大视野下的防治思想与方法依然是“道法自然"的道与术,包括养生、治未病等。而治疗上利用自然界的五味治疗五脏病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最根本的方法。用阴阳五行学说理论观察自然界动植物,产生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甚至功能性质。然而,中药的主治作用是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同时,古人也在“道法自然"“同气相求"的思想影响下,归纳药物的主治作用:寻找能够提高生育能力的植物种子药(五子衍生丸);用桂枝、桑枝走人体肢体以治痹痛;用藤类药、皮类药治人体筋脉皮肤腠理之疾等。那么,现代临床的中医学家是否可研究在污浊环境生存的动植物以寻找抗过敏的药物;从存在基因突变的动植物中寻找防治肿瘤药物?以此深化生物学、基因组学与中医药学的联系,开拓新的领域。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深信中医学的科学性,深信中医学代表着未来医学的方向,提出了先解决“是什么"的中医学,即“唯象中医学"。中医学所讲的五脏不完全是指五个器官,而是“藏象"。“象"是意象、法象之义。中医理论反映的是自然与人返璞归真的客观存在,而实践的验证则是中医学理论立足的保障。
中医基本理论是反映自然界的,抓住天人相应,尤其是质、能、息方面的联系,是认识藏象生理功能的正确途径。我坚信,中医临床思维的研究可使中医数千年实践的经验与成果在今人手中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应秋.阴阳五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
[2] 张登本,孙理军,李翠娟.“河图"“洛书"与《内经》[N].中国中医药报,2015.
[3] 张元素.医学启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4] 康殷.文字源流浅说[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79.
[5] T.E鲁,F博尔顿.医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6] 张喜奎,杜治,林治宏,等.杜雨茂肾病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1997.
[7] 孙一奎.医旨绪余[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8] 藤田六郎.气血水病理生理《伤寒论》与《瘟疫论》[J].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79,29(3):21.
[9] 贝润浦.论姜春华处理病证关系的临床特点[N].中国中医药学报,1980.
[10] 魏甫贤,吴秀娥.推衍《伤寒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