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可以不知不觉地被引导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字曾带给一代中国人无穷的力量。记得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它会引导人的心理,使人不可思议地采取某些行动。
一位心理学家在课堂上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两家粥铺,店面紧挨着。两家粥铺同时开张时,每天光顾的客人相差不多,都是川流不息,人进人出。然而晚上结账的时候,右边的这家总是比左边的那家多出几十元钱。天天如此。
于是,左边这家粥铺的老板想看个究竟,他先走进自己那家店。新来的服务员微笑着把他迎进去,给他盛好一碗粥。问道:“加不加鸡蛋?”他说“加”。于是她给他加了一个鸡蛋。
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也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大概各占一半。
他又走进右边那家店。
服务员同样微笑着把他迎进去,盛好一碗粥。问道:“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他笑了,说:“加一个。”
再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又问一句:“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就要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要求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
一天下来,右边这家小店就要比左边那家多卖出很多鸡蛋。
心理学家解释这一现象时说:两家店的营业额之所以有差别,重要的原因就是右边小店的服务员把顾客“锚定”在“加几个鸡蛋”上,而左边小店的服务员则把顾客“锚定”在“要不要加鸡蛋”上。
在前一种情况下,顾客是在“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上进行选择或调整,而后一种情况下,顾客是在“加不加鸡蛋”上进行选择或调整。由于人们往往不能调整得很充分,所以两家小店出现了营业额的差别。
心理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