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生活 DAY 01 持有≠美好≠享受
持有与美好,不是对等的
去年,父母家拥有了新房子。他们让我做“参谋”,帮忙设计装修的样式,以及内饰的材料。我喜欢简约的风格,选择的色调也是以灰、白、淡绿为主,看起来静谧舒适。房子虽有两层,可整体面积并不算太大,毕竟家里人口不多,平日里也就父母两个人。我憧憬着,能在楼上给我留出一间书房和卧室,偶尔回来小住,也是不错的。
前后花了半年的时间,房子装修好了。通风了几个月,又检测了甲醛含量,确认没有问题后,便迎来了入住的时刻。这原本是一件美好的事,而我也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有一间带着落地窗充满阳光的书房,一间挂着遮光窗帘可以安睡到自然醒的卧室,周末或假期可以换一个场景来消遣时光。
理想犹如棉花糖一样的云朵,现实却犹如疯狂肆虐的北风,把一切都吹散了。
父母准备把原来老房的那套橱柜,放到楼下的厨房,这一决策当场被我拒绝了。那套橱柜买的时候就准备临时用一下,不是整体橱柜,是大小不一的单个柜子拼起来的,质量也不太好。况且,新家的色调都是淡色的,那套橱柜是暗红色的,放进来的话极不协调。
我的想法是,旧橱柜还是扔在老房算了,安装一套简单的新橱柜,价格也不贵,可用起来很舒服。毕竟,厨房是天天要用的,橱柜也是高频次使用的东西。父母听从了我的建议,安装了一套新的橱柜。之后,就是简单地买了一些家具,整个小家已经满足了实用的功能。
然而,时隔一个月之后,当我再次踏进父母的新家时,一种极其强烈的压抑感又冒了出来。我以为已经被舍弃掉的旧橱柜,不料已经被父母安置在了楼梯的底下,摆成了一个L形,存放着一些杂物,里面有旧的碗筷、锅,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客厅里还多了几把丑陋的椅子,让原本就不大的空间变得更加逼仄。再看其他的卧室,也多了一些无用的摆设。
刹那间,我恍悟——这是父母的家,不是我的家。我之前向他们灌输的那些生活理念,是我的认知和活法,而不是父母的,我无权也无法让父母变得和我一样。身为成年的子女,我还是要退回到正确的位置上,与父母保持恰当的心理界限。我能够想象得到,倘若我把父母指责一通,换来的只能是彼此都不开心,各自都觉得委屈。
我想起了一部日剧——《我的家空无一物》,女主角的妈妈和外婆,在家里囤积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原本就狭小的空间全被物品占满了,人置身于其中,就像是在夹缝中生存。我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那些年,虽未达到这样的状态,却也深有感触。
那时候,都还住在老房里。客厅的沙发上经常放着两三件衣服,有时甚至放着一摞洗干净的衣服,穿的时候直接拿;这样的情景,在卧室里也很常见;厨房里的各种锅,有的放在地上,有的放在灶台上……总之,一切都是凌乱的。在这样的环境里,经常会听到一个声音:“你看见我的××了吗?找不着了……”
东西太多了,太杂乱无章了,找起来必然很费力。但问题的实质在于,原本应该囤放这些衣物的地方,被老旧的物件占得太满了。衣柜里的挂杆上,还有爸妈20几岁时的大衣,床箱里还有他们结婚时的被面;厨房里那些老旧不堪的盘子和碗,也早就该从橱柜里消失了,毕竟一年都不会被拿出来一两次。
父母在早年的生活中,吃了不少苦,总觉得家里的一瓢一碗都是靠辛苦赚下来的,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彻底扔掉,如同在割舍自己曾经的付出。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居住的条件也好了,但原来的生活习惯,以及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却已在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在他们看来,一个物品、一件衣服,如果没有到达破烂不堪的程度,就没有理由把它扔掉。不仅自己不能扔,也不允许别人扔,父母把我准备扔掉的东西捡回来,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过一次,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作”。
也许,真的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可我偶尔还是忍不住会跟父母讲:“时代变了,那些不再穿的衣服,那些用不着的东西,该扔就扔了吧,别总是舍不得。”
把所有的物品都囤积起来,新的舍不得用,旧的舍不得扔,在形式上是一种持有,可这种持有换来的是什么呢?是凌乱,是逼仄,是美好的东西得不到充分的享受,无用的东西又耗费了太多的空间和精力。
在物质短缺的岁月,谁持有的货物多,谁的生活就会好一些。可在物质丰盈的时代,生活已不再如从前,持有也不代表幸福,更不能等同于美好。因为拥有的物品,不一定都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也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体验,只有一点可以确定:它一定会侵占我们的时间和空间,遮掩住原本可以更加精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