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胡治兵语录全鉴》是一本语录体兵书。蔡锷于1911年夏完成,全书共12章。本书各章分设四个部分:导读,对该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概述;原文及注释,收录《曾胡治兵语录》原文,对原文难解字词进行释解;译文,对原文进行白话文解读翻译;故事链接,分享与该章内容相关的故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思想。
全书依次分为,《将才》《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明》《仁爱》《勤劳》《和辑》《兵机》《战守》共12章,几近囊括曾国藩、胡林翼的战略、战术及军事思想,蔡锷于每章均附按语。
《将才》与《用人》两章,分别主要论及高级将领所需具备的道德素质和中下级军官的选拔、培养。这两章虽是论述军官武人,实则同于儒家士大夫之正心、修身。盖因晚清社会腐化、政治糜烂之风日盛,军队也不例外。先是八旗,后是绿营,均已腐败不堪,将贪兵弱,军纪松弛,竟无一毫战斗欲望与力量。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曾胡二人治兵先治人心,重视为将者之道德素质,提出“求将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一说。蔡锷将此部分置于首章与次章,自然也是赞同、推崇这点的。至于下级军官乃至兵卒,则更注重培养,而非如求将那般优先注重自身品质。
实际上,对于人心、道德的重视,贯穿曾胡二人昔日身体力行之治兵始终,自也贯穿本书之始终。这也是曾胡二人治兵的特点,以儒家伦理忠义激发、驱动己身之良心、血性,以己身之良心、血性驱动己身之作为。心不正,则身不修;身不修,则事难成。
《尚志》《诚实》《勇毅》三章,皆论及军人之修养素质。“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曾胡二人认为,人需有远大志向。身为统兵将官,纵不能淡泊名利,亦不能钻营爵禄,蝇营狗苟。正如胡林翼所说“不患愚民难治,而在士大夫好利忘义”。因而,曾胡特别重视人品质朴、诚实,提倡有血性之浩然大勇。
《严明》《公明》《仁爱》《勤劳》《和辑》五章,皆论及平时练兵的方略原则。军纪严明,如“号令未出,不准勇者独进;号令既出,不准怯者独止”。赏罚分明,如“举人不能不破格,破格则须循名核实”。以仁爱待兵,如“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举措得当,如“百种弊端,皆由懒生。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
《兵机》《战守》两章,皆论及用兵及攻防。既有具体的战术布置,如“悬军深入而无后继,是用兵大忌”“扎营宜深沟高垒”;又有战略上的概括,如“有不可战之将,无不可战之兵”“军旅之事,守于境内,不如战于境外”。
纵观曾胡二人语录,就会发现太多相似之处。选人、用人,及带兵、人才培育,无不依仗儒家忠义与伦理道德;用兵及攻守方略、战术,亦无不脱胎于古之军事成法。故二人别于他人而终成一番功业,其事理则自在其中。这也是蔡锷撰写《曾胡治兵语录》的缘由。
蔡锷萌生整理编纂《曾胡治兵语录》原因有二:一则他认可曾胡二人的儒学立身与所立功业;二则曾胡二人去日未远,昔日之时局颇与蔡锷之时相仿,且二人之作为大都在于武功,正可为当下军人所效仿。
曾胡发际之日,正值太平军崛起之时,东南十余省尽数沦陷。外有列强蚕食,内有战乱不断,国家朝不保夕。曾胡二人本一介书生,凭一腔热血弃文从戎,挽救危难。其间遭遇种种不堪,几不自保,然终将统兵、战阵等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援民众脱于水火,使国家免于割裂。
1911年(宣统三年)中国已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清政府于外无力抗衡列强,于内无策安民乐业,救国之声此起彼伏。是年四月,广州同盟会起事,后又逢英军侵入云南片马地区,当时蔡锷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任云南新军十九镇协统。十九镇统制钟麟同命蔡锷准备一番军人精神的讲话,蔡锷遂起意编纂,以呼吁同辈军人奋起为国。
《曾胡治兵语录》成书于1911年夏,当时并未流行于世,而仅作为教材。1917年,蔡锷去世一年后,上海振武书局首次公开印行,梁启超为之作序。此后,该书才广播于世人,20世纪90年代后,更是衍生诸多版本,被后人推为中国历史“十大兵书”之一。
解译者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