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①序
松坡②既死于国事,越一年,国人刊其遗著《曾胡治兵语录》行于世。世知松坡之事功,读此书,可以知其事功所由来矣。自古圣贤豪杰,初未尝求见事功于当世也。惟其精神积于中,著于外,世人见之,以为事功耳。阅世以后,事功或已磨灭,而精神不敝③。传之后世,遭际时会,此精神复现为事功焉。松坡论曾、胡二公④之事功,谓其为良心血性二者所驱使,则松坡之事功,亦为此良心血性所驱使而已。曾、胡二公,一生兢兢于存诚去伪,松坡于此,尤阐发不遗余力。精神所至,金石为开,二公屡言之,松坡亦屡述之。二公之言,不啻⑤诏示松坡,使其出死生,冒危难,掬⑥一诚以救天下之伪。则虽谓松坡之事功,皆二公之事功可也。松坡自谓身膺⑦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属,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今松坡得所归矣,而救国志愿,曾未达其万一。护国军之起,仅使民国生死肉骨,如大病方苏,元气已伤,将养扶持,所需于事功者,正复无限。来者不可见,惟恃此耿耿精神,常留存于吾国民隐微之间,可以使曾、胡复生,使松坡不死,以解除日后之千灾百难,超苦海而入坦途。而此语录十余章,实揭吾国民之伟大精神以昭兹来许⑧者也。
民国六年四月新会梁启超序
【注释】
①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知名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少小聪慧,8岁学文,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后投师康有为,两人后来推动戊戌变法,时称“康梁”。1897年,梁启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这一年,15岁的蔡锷考入时务学堂,从而与蔡锷有师生之谊,并深得梁启超赏识。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等继续鼓吹革新立宪,蔡锷时常在《新民丛报》撰稿。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独裁面目渐露,梁启超与蔡锷相谋反袁。学术上,梁启超博学且多有建树,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成就显著,尤以史学突出,主要著作被收入《饮冰室合集》。
②松坡:即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近代爱国将领。1911年10月30日,在云南昆明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1915年,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起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③敝:衰败。
④曾、胡二公:即曾国藩和胡林翼。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时期理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和创立者之一,近代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官至湖北巡抚,加太子太保衔,给骑都尉世职,谥号“文忠”。晚清中兴名臣,湘军重要首领。与曾国藩并称“曾胡”。
⑤不啻(chì):无异于。诏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此处意为启迪,教导。
⑥掬(jū):双手捧,此有奉献之意。
⑦膺(yīng):接收,担任。
⑧揭:揭示,彰显。昭兹来许:昭示激励后辈。语出《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译文】
松坡为国身死,一年后,国人将其遗著《曾胡治兵语录》刊印发行。世人都知道松坡的事业功勋,读了这本书,则可尽知他得以建立功勋的根由了。自古以来的圣贤豪杰,起初并未有刻意建立功业显达于当世的念头。只是他们的精神充沛于心胸,心虽不求而身却为之了,功业自也显于身外,才被世人看作是他们的事业功勋。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他们的功业或已消失殆尽,可其精神却能经世不衰。这样的精神传之于后世,恰逢时机,则必将催生新的功业。松坡论及曾、胡二公的事业功勋,认为二公所为是良心与血性所驱使,实则松坡的事业功勋亦为良心与血性所驱使啊。曾、胡二公毕生致力于固守信实,革除不实之伪,在这方面,松坡的践行更是不遗余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曾、胡二公治兵多有谈及,松坡也屡屡阐发其要义。二公所言,无异于启迪着松坡,使他能够出生入死,甘冒危难,献一己之笃诚,挽天下之伪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松坡的事业功勋,也就是曾、胡二公的事业功勋。松坡自称,既已身负军职,若不树立宏大志愿以挽救国家危局、视死如归,则不能救同胞于水火,亦不能置国家于坦途。而今,松坡已经故去,而他救国志愿的实现尚不及万一。松坡率军讨贼护国功成,仅仅使中华民国起死回生而已,如大病初愈,元气大伤,需要休养、扶持,正需要建立功业的人大显身手。未来之事难以预料,只能依赖这种耿耿赤子之精神,能恒久地留存在国人心中,如此,方可使曾、胡二公思想重现,使松坡精神不死,使国家民族脱离苦难,步入坦途。这十余章治兵语录,确实是彰显我国人之伟大精神,以昭示后人奋发图强之至理名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