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胡治兵语录全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将才

【导读】

本章虽是论及将才的择用,却实为本书通篇之纲。天下强兵在将,而将之所强在于本心。故本章主要论及为将者所需道德品质,如良心、血性;如英勇、廉洁;如浩然正气与意志。却也不泛泛而谈,而是有概括有详细,如治民、不畏死、不急于名利;如身体健康、能耐劳苦;如军纪严明、赏罚不滥。

曾胡二人虽有大武功、大功业,然二人皆为一介儒生,且皆为翰林,儒家修养早已深入心肺。观其治军心法,无不见儒学痕迹。纵时局危急,二人亦自革旧布新,所为所能多于兵事,然其兴军用人之法,无不脱胎于儒家之修养功夫。

再则,当时清政府已无力承担军饷,曾胡治兵所需军饷几乎全赖自筹,纵然如此,断饷也是常有之事,欲其二人建立现代之军事制度,统兵完全以现代制度约束上下,则是诽人以其所不能。既然如此,下级于上级之服从命令听指挥,上级于下级之信任,则不得不落脚于门生、联姻、乡人、故旧等伦理关系。这也是曾胡二人重视以儒家道德为标准择将的现实原因。

依赖私人关系,而非制度程序控制军事或局势,这并非始于曾胡二公,明朝内阁首辅遥控全国局势时,亦多有采用,如张居正之于戚继光,甚至张居正新政的推行,所依赖的皆是门生故吏姻亲乡党此类私人关系。后来袁世凯编练新军,其所能掌控大局依赖的依然是私人关系。因为当时的情势实在不足以建立现代制度,勉强用现有制度往往不但不能见其功,反而受其害。制度程序不可靠,人的因素就变得越发重要。曾胡二公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特别强调为将者的心地。蔡锷辑录成册,也将“将才”德行置于首章。

【原文】

1.1 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不公不明,则兵不悦服;不勤,则营务巨细皆废弛不治。故第一要务在此。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稍不如意则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故又次之。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则万不可以带兵。故吾谓带兵之人,须智深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数月以来,梦想以求之,焚香以祷之,盖无须臾或忘诸怀。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1.2 带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

(以上为曾文正公语)

【注释】

①急急:急切的样子。此为急切于个人名利。

②羸(léi)弱:瘦弱。羸,瘦之意。

③求备:古语词,意为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论语·微子》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④阙:同“缺”。

⑤智深:即为智慧深刻。勇沉:即为勇气沉毅。清人王永彬《围炉夜话·第一七六则》:“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

⑥须臾:片刻。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用于表示“极短的时间”。

⑦诸:之于。

【译文】

1.1 带兵之人,一要有治民的才能;二要不怕死;三不要急切于个人名利;四要不怕劳苦。治兵的才能,不外乎公正、严明、勤勉。处事不公、军纪不明,则兵士不会心悦诚服;不能自行勤勉,则军营大小事务,皆会松懈、荒废而无以治理。所以,治兵第一要紧之事便是公正、严明、勤勉。

所谓不怕死,即是临阵杀敌之际身先士卒,为将如此,兵卒才能舍命效力,此为第二要紧之事。

为名利而投军从戎之人,续功保举稍有迟缓则心生怨怼,升迁未能如愿则心生怨怼;与同僚攀比薪俸之高低,与兵卒争夺锱铢于毫厘;故,不急切名利为第三要紧之事。

身体瘦弱的人,稍有高负荷工作就会生病;精力不足的人,长时间工作则会精神涣散;故而身体强壮耐得住劳苦,这是第四要紧之事。

上述四者,似有求全责备之嫌,然实际缺少任意其一,则万万不可能把兵带好。所以,我以为带兵之人,须得是智慧深刻勇气沉毅之人、有文韬武略之良才。数月以来,梦寐以求,焚香祈祷上天能赐予我这样的将才,没有片刻稍能忘怀。大凡有忠义血性之人,则上述四者都能具备;没有忠义血性之人,纵看似四者兼有,实则终不能以其为统兵之倚仗。

1.2 带兵之道,勤勉于军务,度人于己心,廉洁于上下,严明于军纪,此四者缺一不可。

(以上两节,为曾文正公语)

【故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