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工开物:追踪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杆秤:天地之间有杆秤

杆秤又名“盘秤”,前后俩名字都来自其本身的重要部件:秤杆和秤盘。

湖南长沙三泰街、下河街的小巷里我都寻觅到了制作杆秤的小作坊,可无一例外都拒绝我的采访,尤其是一问及制作工艺,几个师傅都态度坚定地摇头。难道说制秤工艺属于“高度机密”,不可为外人道也?

运气好,湖北长阳县的一处相当偏僻的巷子里,我又撞上一家制作杆秤的小作坊。长阳属于武陵土家族的一处聚居地,土家族人相当多,但这家自制、自卖杆秤的小店店主却是汉族人。他要我喊他“宋师傅”。

宋师傅的制秤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经他的手制作出来的杆秤少说也有上万支了。宋师傅好遗憾,他说他真该把数目逐一记录下来才对劲儿。

制杆秤的工序非常多。我收集过不少资料,得知四川青城镇的制秤师傅要花15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支杆秤的制作,而湖南安化县的制秤师傅要花86道工序。宋师傅说,他制一杆秤,需要99道工序,不多不少,刚好。至于99道工序包括哪些具体的名目,宋师傅并没掰着手指头逐一说与我听。实际上,即便宋师傅有耐心把所有工序告诉我,我也未必能记全。宋师傅虽然不是土家族人,但他说话有浓重的土家口音,他嘴里的不少词语我只能挠着头皮约莫着猜测出来。

制秤不仅仅工序极为繁杂,还有一项特色,那就是一个制秤匠人必须用上木匠、铁匠、漆匠、五金匠等诸多其他手工匠人的技艺才能做出一杆完整的秤。

做秤所用的木材非常讲究,宋师傅称它们是“扎木”(也有可能该读成“杂木”,连宋师傅也只知道读音,究竟是“扎木”还是“杂木”,他坦承自己也不清楚),其实是柞树、栎树等,这些木料的共同特点是纹路细腻、材质坚韧。这几种木材因为材质坚韧,古时曾大量用来制作良弓或车辕,先秦《考工记》里曾有详细介绍。而这些木材在选做秤杆之前,还得经过半年的冷水浸泡,然后是长达两年的风干与晾晒,历经长时间的“考验”也不弯曲变形,没有开裂腐烂,没有空心和虫眼,才能肩负起权衡世间万物轻重的重任。这与《考工记》里所言的制作一张良弓所花费的时间不相上下——从备材到制成一张良弓,要跨越三到四个年头。宋师傅承认,而今制作秤杆的木材不可能真正备料两三年,大多是保证干透、不见裂纹就动起手来了。

宋师傅的杆秤作坊是前店后厂,所谓“厂”,当然只是个小小的手工车间。1999年他还带有一个徒弟,但2000年开春后,徒弟觉得做秤没市场了,也就告别师傅去广东打工去了。宋师傅忧心忡忡地指着挂在店门口的一排杆秤说:“历朝历代本来都是用杆秤称东西啊,现在却被其他秤占满市场了……”

宋师傅说的其他秤是电子秤、台秤、托盘秤、弹簧秤之类,这些秤用起来方便,而且相对而言难以被黑心的商人弄虚作假,取代延续了数千年的杆秤是必然的趋势。不过,宋师傅每天还是能卖三到四杆秤,因为当地的人,尤其是县城附近的农家,依旧更为认同古老的杆秤。尽管早在1994年我国相关部门就已发布了《关于在公众贸易中限制使用杆秤的通知》,明令限制使用容易作假的杆秤在商贸场合作为度量衡的合法工具,但在我所走过的众多中国农村,农民们似乎依旧习惯于使用古老的杆秤,这也许是他们对历史与传统的一种留恋吧。

山不转水转。宋师傅在表达完自己的忧虑之外,又颇为高兴地向我展示了一种极为精致的细小杆秤。那杆秤只有10厘米长,秤钩、秤盘、秤砣、秤杆上的刻度星点却一应俱全。看了这杆袖珍秤,我脱口而出:“卖给我吧,我好喜欢。”

宋师傅笑了:“原来你也喜欢啊。哈哈,我现在每月能卖30个这样的细秤,价钱不但不比10公斤、20公斤的杆秤便宜,而且往往还能卖到更高价。只不过,做这样的小秤实在是比做那些大秤更耗时间和精力。别看它小,花的工夫少不得啊……”宋师傅压低声音告诉我,“这是我家细妹子教我的绝招哟……”

制秤,不是差不多,是一丝不苟

宋师傅的小女儿在武汉读中专,见多识广的她要父亲做了几支袖珍杆秤当精品礼物送给同学,很意外,这个别致的礼物让同学爱不释手——袖珍秤大受欢迎。小女儿灵机一动,干脆要父亲以制作礼品袖珍秤为主,而且其中一些礼品袖珍秤在销售出去后,渐渐获得了“爱情秤”的外号。因为年轻男女恋人相互赠送此秤,取“秤(杆)不离(秤)砣,(秤)砣不离秤(杆)”之意,寓指两人相亲相爱永不分离。

我向宋师傅打听,是否有人上门来请他特地制作缺斤少两的秤。他长长叹了口气:“有啊,而且不少。”但宋师傅摇着头说:“我们制秤人家,从祖上接手艺时是要跪在祖宗牌位前焚香许下毒誓的,不得做黑心秤,否则要绝代绝种啊!”据说,制秤业确实有这么一句行话:“条子秤,绝代种。”这看似是诅咒,其实是警告那些做秤的匠人,不能违法乱纪制作缺斤少两的秤。宋师傅说,他有一回去武汉给小女儿送钱,遇上一个收荒货的,他一眼就看出收荒货的人手上拿的秤是自己做的,他满心欢喜地拿来一比画,就发觉秤被那人改头换面了——原本足斤足两的秤,秤砣却做了手脚,变成了六两秤(也就是说一斤变成了六两)。虽然在那杆秤上耍出的花招与宋师傅无关,但他说自己心痛了好长一段时间,他觉得自己有责任。

与宋师傅闲聊,有个扎头巾的土家妇女来了,她要挑一杆秤。我怕耽搁宋师傅的生意,便告辞了。实在是巧,走出宋师傅的杆秤店不到500米,我的耳朵又竖起来了——不知哪户人家的电视又在放《宰相刘罗锅》,那支熟悉的、动人心肺的歌正唱得响亮无比:“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杆秤制作工艺

1. 制秤杆

木材经过锯、刨、粗砂纸打磨之后,变成又长又细又直的椭圆柱形木棍。这道工序是个细致的木匠活儿,但并非借助其他木匠的手来完成,而是制秤师傅自己最基本又精湛的手艺。制作秤杆的木材非常讲究,一般为柞树、栎树等具有刚劲坚韧、经久耐用、纹理细腻等特性的木材。

2. 划分刻度

划分刻度在外行人看来是个精细活儿,但也应了“熟能生巧”这话。用墨斗在秤杆上打出模糊影线,然后用分度尺(像圆规的“人字尺”)一打,秤杆上便留下一个个均匀的刻度印痕。

3. 测准星

又称“测定盘星”。在测准星时,每个制秤匠人都会用上一套由师傅口传心授的独特计算方法。在秤杆上挂好秤盘,然后放上砝码校验,不断挪动秤杆上的秤砣,秤杆实现了平衡时,即在平衡点上画一记号,表示定盘星已确定。秤杆上斤、两的刻度均须以定盘星为准进行确认和划分。

4. 钻孔打眼

在秤杆上根据先已画好的印痕钻孔,这是木匠活儿,所用的钻子与木匠用的“雷公钻”也无差异,只是钻头非常小而已。而打眼则是用铁戳子对着秤杆上的记号敲眼。一支秤杆,往往有数十、上百个星眼,甚至有数百个星眼。星眼大小须均匀、不偏不斜。钻孔打眼时非得仔仔细细、小心翼翼才行,稍不留神用力过猛,也许就弄折报废了秤杆,使一切努力前功尽弃。

钻孔打眼

5. 敲星点

将细小的铜丝(有用铝丝的)插入星眼,再用锉刀锉断,秤杆上便留下了一个星点。秤杆上有多少个孔眼,就得重复多少次插铜丝、锉断的动作。我在市面上曾见过一种杆秤,秤杆用铝制成,秤杆上有眼窝而不打星点,这种铝秤往往会遭受顾客的质疑。

敲星点

6. 上色刷漆

上色刷漆之前必须先用粗砂纸打磨,再用细砂纸蘸水打磨,直至打有铜星的秤杆滑溜,用手抚摸起来也没有明显的滞涩感。一般而言,杆秤多是两种颜色:一种是青色秤杆,就是将青矾、五倍子碾碎蘸上凉开水用手指均匀地涂抹到秤杆上制成;另外一种是深红色,将浸泡过的石灰、红茶废渣搓揉碾碎用手涂抹到秤杆上制成。至于商店销售的漆,极少被严格的制秤老师傅直接运用。原因是漆的浓度过大,刷在秤杆上会过厚,易剥落——给秤杆上色刷漆,一般不用毛刷,这也是担心刷的漆太厚的原因,用手指涂漆能尽可能地使漆只有薄薄一层留在秤杆上。

7. 包铁皮

在秤杆的头与尾分别裹上一层薄薄的白铁皮。也有的制秤师傅裹薄铝皮。

包铁皮

钉秤钩

8. 检测

将早已打制好的秤盘、秤钩装上秤杆,挂好秤砣,再次用砝码(该砝码由政府质监部门提供)对其进行检测。打制秤砣是铁匠艺人的活儿,有个小细节:许多秤砣上会留一个小空心眼,可往里面填充锌、铝等易熔的金属,为的是检测秤时可以稍微调整其轻重使杆秤精确无误。此空心眼偶尔会被黑心商人利用来填塞他物而作假。

杆秤因属于度量衡器具,每杆秤制好后都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的质量检测,在保证其准确精密后才能销售给用户。可是由于质监部门不可能每天守候在制秤作坊等候每支杆秤制作出来后予以检测,所以制秤匠往往依照自己的一套程序来检测其精确度,而有关部门则会每隔一定时间上门来进行大量抽查和严格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