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自信关乎孩子的创造能力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为成功的第一秘诀。”拿破仑·希尔也说过:“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奇迹。”从这些真切、激励的话语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自信对人的发展多么重要。
孩子是否拥有创造能力,与他的自信密切相关。试想,一个什么都不敢想、什么都不敢做的人如何创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当当和杰杰是同班同学,都已经上了三年级,非常要好。但是两个小朋友的性格截然相反。当当自信十足,性格外向、开朗,与同学相处得都非常融洽,也是班上的“积极分子”。而杰杰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即使上课读课文都会面红耳赤。
一次,学校举行“航模比赛”,要求每位小朋友自制一艘航模。当当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制作出了漂亮的航模牵线式遥控航模。但是,当当对自己的航模并不满意,觉得还是无线遥控比较好,于是,他开始积极探索,寻找制作无线遥控器的方法,终于制作出了无线航模。而杰杰却因为胆怯放弃了航模比赛,在他看来,这些事和学习无关,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参与其中。况且,自己又不擅长做航模。
两个年纪相同的孩子却有截然不同的心智。一个勇于探索、创造;而另一个躲避探索、创造的机会,甚至愿意将这些机会拱手让给他人。
没有自信的孩子是无从谈及创造力的。当今社会有一个明显现象值得家长反思: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空有学历,却在步入社会之时屡屡受挫,享受低薪待遇不说,做事畏首畏尾,难被领导重用。甚至有一部分高材生待业在家,成为“啃老”一族,家长怎能不担忧?而这一现象,也使得很多家长产生疑惑:多读书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其实,这些孩子之所以成为无所事事之人,和他们的自信有密切关系。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是都一事无成,而成绩好、性格孤僻、胆怯者一事无成的居多,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性格,与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与他们感受不到何为自信有很大关系。
李丹今年10岁了,成绩优异,但是性格内向,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属于“不合群”的类型。
一次,李丹考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刚巧过新年,爸爸带着李丹到舅舅家做客,舅母非常喜欢这个乖巧、成绩优秀的外甥女,就说道:“还是外甥女让人省心,门门功课优异。”谁知李丹的爸爸却说:“我们家李丹表面上看起来像个傻子,没想到上学之后成绩还不错。”李丹听到爸爸这样贬低自己,伤心得都快哭出来了。
孩子做的事,无论是好是坏,是进步还是后退,家长都应当予以正确的鼓励或安慰;否则,孩子就会误以为没有人真正关心他、爱护他。他的存在价值被否定,也就没有信心做其他事情了。可能唯一被肯定的就是成绩,那么这个孩子就会不断研究应试试题,将所有精力用在应付考试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等到这个孩子近30岁时,还是只知道学习,而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发挥出创造能力呢?
一、别因为成绩剥夺孩子做其他事情的权利
有的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成绩,完全不顾孩子心中的想法。有的孩子可能在小时候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以及创造乐曲的天赋,家长却因为担心会影响学习而横加阻拦,认为学音乐就是浪费时间,剥夺孩子学习音乐的权利。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家长扼杀孩子创造能力的案例。
二、对孩子的发现、创造予以鼓励
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兴高采烈地走到你身边,对你说:“看,妈妈,这是我发明的。”看到孩子手中的一堆破烂,多数家长会忍不住说:“一堆破烂东西,快扔掉。”孩子可能会大吵大闹,说什么也不肯扔,与家长僵持不下。家长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发明”糟透了,再也提不起发明的兴趣。
无论孩子发明、创造的是什么,他都是在用心创造,给父母看就是想获得父母的鼓励和认可,以便进一步去创造。家长的鼓励、肯定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关系着这条创造之路他们是否有必要继续走下去。可家长对此却不理解,不明白孩子的心。鼓励孩子创造,赋予孩子自信心,让孩子在信心满满的情况下继续创造,才能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有所得,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三、安慰孩子,激励孩子继续创造
孩子的创造之路可能会屡屡受挫,家长不能对此不理睬。孩子创造失败时,家长要及时安慰孩子,告诉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孩子重拾创造的欲望。
如果在孩子失败时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啊”“你真是没用”等,只会让孩子原本受挫的自信心更加挫败,再不愿意靠近“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