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触碰了你的情绪按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认知、信念和情绪的关系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情绪与荷尔蒙有关系,跟我们的生物结构有关系,那么具体到某一个问题、某一个事件上,情绪又是怎样产生的?它又和什么有关呢?

比如:可能是有人对你说了一些话,刺伤了你,或者是对周围的环境不满意。有人会认为社会上的风气不好,周围人的举止行为不符合他的价值观而不开心;又或者是同事朋友做的某些事让他不开心。这些都是缘于你对你周边的人、事、物的看法而产生的情绪,你认为他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另一种情绪是对未来的不可控、焦虑,对自己婚姻的未来、孩子的未来、事业的未来、健康的未来而焦虑担心;或者对过去行为的后悔、内疚、纠结,觉得当初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不嫁给他” “如果不选择这个工作” “如果不认识这个人” “如果不说那句话”就好了。

情绪真的是由这些事情决定的吗?

情绪是怎样被触发的?

曾有人向我咨询,儿子要参加GMAT的考试,他有点儿着急该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首先,考试是孩子参加,并不是他去参加,他急躁也没有用,只会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他可以告诉自己:“儿子要参加考试,有可能考得好,有可能考不好。如果考得很好的话,我觉得非常开心;如果考不好的话,我也愿意接受。”

这句话说说容易,很多人永远不愿意接受某种结果。当你不愿意接受的时候,你就逼迫自己的情绪进入一个极端,你的潜意识也害怕那种不想要的事情发生,让自己进入一种很负面的状态。有的时候随顺,有的时候放下,有的时候愿意接受所有的结果,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勇气。你做好所有的准备,但是不强求所有的结果。

况且GMAT是一个可以重复反复考的考试,这次不行还有下一次。哪怕考不好,出不了国,在国内也不一定做得不好。许多想法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所带来的那种强迫认知,这种认知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担心,又传染给孩子。表面看来,是外界的人事物触发了我们的情绪。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你成绩不好,不是因为老师来找我麻烦,不是因为你背叛我,不是因为你给我脸色看,我怎么会有情绪?我怎么会生气?我怎么会不高兴?如果不是因为现在的收入太少,不是因为竞争太激烈,不是因为你让我操心的事太多,我怎么会每天焦虑不安呢?


听上去很有道理,外界的人、事、物是那么的不可控,我们身边发生了那么多事情,让我们不得不有情绪。但是当我们这样去理解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外界的变化,是你无法控制的,如果我们的情绪被这些自己不能掌控的事物、不能掌控的人所控制,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被动的人,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体,我们的快乐、痛苦的按钮被周遭世界的各个环节所操控着,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按下。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始终没有办法摆脱自己的情绪,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其他人的问题,并且很容易成为不断抱怨的人。但事实是我们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这些外在的人事物所引起的。


比如你的先生加班回来非常晚,作为妻子你可能就会非常生气,觉得先生就顾自己忙自己的事情,在外面花天酒地,太不照顾家里。但是换一种想法去思考,丈夫太不容易了,为了维持这个家,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他牺牲了多少自己的时间,牺牲了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他真是太辛苦了。

同事对你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你非常生气,觉得这个人对我好像有攻击性,他好像不喜欢我,你也会对他很有敌意。但是如果你发现他跟所有人都是这样,对领导也是气势汹汹的,你会突然放松,因为你发现原来不是我有问题,而是这个人自己的问题。

在有的公司,一些员工会抱怨公司对他们不够好,不够人性化,不够重视他们,没有提拔他们,或者偏心了。在这些员工的眼里,公司有义务和责任照顾他们的想法,因此当一些事情没有发生,他们会很生气或者委屈。但是奇怪的是,无论他们如何抱怨公司,他们就是不愿意离职。他们需要想一想,到底是他们需要工作,还是公司一定需要他们。


同样的事件可以带来不同的情绪,但是当我们听见、看见、想到、感觉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直接产生的并不是情绪,而是内部的感知。

我们的内部感知有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也就是把外部的这些信息采集下来,转换成内部的信息,而转换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性。

比如有人和你讲了一句话,但是在你的脑海中反复回现的可能是他憎恶的表情、他的眼神。但是周边的环境,当时的情景,你可能记得并不是很清楚。也就是说,外界所发生的事情,变成你内在的视觉、听觉、感觉上的记忆,这本身就不是百分之百完全还原的,这些信息经过了删减,经过了扭曲,再由我们的大脑去分析它。

人类是一种智能生物,他们有一套固有沉淀的算法。当一个人对你说一句话,或者给了你一个眼神,我们会用一种历史的经验,基于一些已经形成的方法,简单地判断出他的这句话、这个行动、这个表情代表的是什么。

我们看见、听见的这些事情给了我们内在理解的意义,内在理解的意义其实就关系到我们的认知和信念。我们会认为你这样做对我是一种侮辱,一种不忠,一种挑衅,等等。事件本身并不一定有让你愤怒的意义,甚至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的头脑把它解读成一种意义,这个意义就会产生情绪。

所以,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情让你产生了焦虑、恐惧、悲伤、愤怒的情绪,而是你自己的头脑,头脑的认知、头脑的想法,和这个事件的对比,产生了情绪。

同时头脑对未来的想法,我们称之为“预期”。你认为事情本来应该是这样的,这个人应该是这样对待我的,这个预期没有实现,就会产生落差、产生情绪。


比如,你出门上班,走到马路上踩到了一堆狗屎,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自己运气太差,今天真是倒霉透顶了,甚至在这一天都会充满这种烦躁。你原本期待的这一天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发生的事实使你的预期并没有达成,所以你的那些不满的负面的情绪就产生了。

第二个场景,你还是一大早出门就踩到了一堆狗屎,有没有可能你在这个时候反而很高兴呢?也是有可能的。也许走在你前面的人摔了一跤,一下子摔在这堆狗屎上,而你只是踩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自己运气真好,还好没有摔上去。

为什么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放松呢?因为你的预期不一样了,你看见前面的人摔了上去,所以你的预期是自己也会变成这样。这个时候,你的期待不再是顺利地出门,而是不要有同样的遭遇。你的预期降低了,面对同样的一个事件,会让你觉得自己挺幸运的。


所以说事件本身并不会必然地带来某种情绪,而改变你的预期、改变你的信念、改变你的想法、改变你面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和念头,你完全可以去掌握和改变自己的情绪。

什么是心理预期?

预期是你对未来、对行为结果的一种期待,它是满足和满意的一种标准,和你的承受力有关系。

很多情绪问题都跟预期相关。你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可能会羡慕那些骑电动车的人,因为电动车比自行车速度快。但是当你骑电动车的时候,又会想着拥有一辆汽车,但是你知道自己的经济条件,认为你自己买不起,所以你对汽车没有强烈的期待和预期。如果你一个月只有800块钱的收入,哪怕你拥有了一辆法拉利,你也会觉得焦头烂额,因为你根本养不起。所以,预期就是让你自己的期待比拥有的更多一点。这种机制让人类永远没有办法满足。这也是人类能够成为地球霸主的原因,因为无法满足,人们不停地扩张,不停地创造,不停地拥有、获取。

你去看小猫小狗,它们在太阳底下非常舒服,有的躺在马路中间,有人走过去,有车子开过去,它们甚至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它没有预期和期待,它觉得填饱肚子晒晒太阳就很舒服,生活已经足够好了。除了在发情期,要去争夺配偶的意愿外,它们吃饱以后就没想要拥有更多,也不会相互比较。不会操心对面的金毛是不是身材比我好,隔壁的博美的狗舍比较豪华。

没有预期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平和、放松、喜悦的情绪,所以它就安住在情绪里面。但是当它感到饥饿,感到不安的时候,负面的情绪就会升起,它们就想要攻击,抢夺食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情绪是为了让你不满足于现状,让你生存下去而产生。为什么很多有钱人都不快乐?因为物质的预期太容易实现了,他们太习惯被满足,又没有新的需求。当你的人生已经没有什么更多的东西可以追求,或者所有的一切来得太轻松的时候,你的那些多巴胺、内啡肽也就不再分泌了。

人类的机制就是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不断被满足,这一点和其他动物不同。对普通人来说,住一个大点的房子,吃一顿好吃的饭菜,这周有一天不上班,能够请几天假去外面玩一玩,就可以分泌足够多让他们快乐的荷尔蒙。所以,情绪的背后全是生化反应,而荷尔蒙的产生跟我们的预期、信念和认知有关系。怎么样能够让你自己处在一种持续的快乐当中,甚至在产生快乐的同时,也不会让自己的下一个快乐减少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持续地感恩。

我们在不同的状况下,在不同的事件影响下都能够觉得放松的方法就是感恩。因为感恩是一个“我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状态,它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状态。在感恩的状态中,我们先达到了想要实现的最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面没有匮乏,我们处在最自然、最放松的接受状态。

但是我们平时产生快乐的方式是一种匮乏的状态,是一种我必须要达到那个状态我才会快乐的想法,例如,我必须要有钱我才会快乐;必须买到了这个我才会快乐;我必须要我的孩子、我的先生/太太达到怎样的状态,我才会快乐;我必须有个更高的职位,我才能放松和满意……

但是感恩不一样。我们可以去感恩生活当中已经有的人,已经有的事情,发生的这些事情,感谢和感恩我们所经历的困难、经历的挫折,感恩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去感谢感恩我们自己的运气,感谢别人所给予我们的,感恩生命,感恩宇宙,感恩我们自己,感恩我们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感恩我们自己所承担的一切,包括感恩我们自己所受的所有的辛苦。所以感恩是一种庆祝,庆祝本身就会产生这样的快乐的情绪。

感恩是一种转念。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早上开车出门上班,路上非常堵。一般的人可能会去抱怨路上太堵,会抱怨前面的司机不会开车,甚至在最堵的时候,后面的一辆车还撞了你的车。一般人碰到这种事早就怨天怨地了,但是我们可以感恩吗?当然可以感恩。

如果你真的存有一颗感恩的心的话,你可以对自己说:今天真是太幸运了,我下车一看,原来车子没有多大的损伤,真是太值得感谢了。没有让更差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这一定是某种力量在保护我。


所以感恩背后的机制是一种转念,也就是去转化我们的信念。所以,如何看待以及解读这个世界是很关键的,这就是我们的信念,信念就是我们的头脑里给整个世界绘制的地图,是我们解读世界的捷径。因为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他是没有自己的信念系统的,它是在人的成长过程当中通过生活的体验产生的信念系统。

我们前面讲过,核心情绪中,负面情绪的比重很高。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负面情绪的比例会那么高呢?很好理解,前文说过,我们的大脑机制的版本是在20万年前的丛林中产生的。那么如果有两种生物,第一种,充满了快乐、平和、感恩、喜悦、满足;第二种,整天感受到的是焦虑、欲望、更多的欲望、永不满足、紧张、扩张。哪种生物最终能够成为地球的霸主?当然是第二种。

如果把情绪比作一个方向盘,那么这个车辆习惯性的是往负面的方向跑的,因此我们需要习惯性地把我们的思想进行调节,让它趋于更加正向。

最容易引起情绪困扰的受害者身份的信念是什么?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有“我是对的”这种信念,或者“认为自己占据了道理”的信念,这种人很喜欢告诉别人“我做的这一切是为了你好”。

还有就是认为别人应该按照他的价值观来行事,仿佛这个世界大部分人认同的行为规则都应该是一样的,这些人习惯性会指指点点,也容易觉得世事不公。

还有一种常见的信念是托付心态,这种人认为“别人应该照顾我”。因为别人不喜欢自己就心生怨恨:因为老板不欣赏我,因为同事不照顾我、不让着我,我就难过。这是一种托付心态,其实仔细想想,别人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对你呢?

转念中还有几种很深刻、常见的信念是我们需要去扭转的,包括没有可能做到,没有能力做到,没有资格。一些人会认为自己“没有可能做到”:我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成就,怎么可能做那么大的生意,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婚姻。这不可能,这些事情不会发生。“没有能力做到”:这些是有可能发生的,别人可以做到,因为我的能力太差了,所以我做不到。“我不配” “我不够好” “我不值得拥有这样的结果”,等等。

但是通过感恩我们可以转换我们头脑中的这个念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因为有了人、有了你的感知、有了你的判断才可能形成意义,才可能形成你对它的解读,产生相应的情绪。

所以我们只需要去留意我们自己的念头,同时去转换它,那就可以转换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观点,转换这个意义,情绪自然就转变了。

情绪问题中常见的衍生症状

第一类衍生症状是情绪的无法自控。

有的人发起脾气来,根本控制不住。一方面情绪的来源他控制不住,他们可以让情绪从一个很小的点上升到一个爆发的高度。另一方面,他们想停却停不下来,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已经太习惯于这种情绪所释放的荷尔蒙了。同时当事人对情绪的觉知非常差,他没有觉察到自己在怎样的状态里,而是被这种情绪的惯性拖走。

在这种状态下,当情绪突然来临,会有很多躯体化的反应,例如:暴怒,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肌肉收紧。最典型的就是智商下降。

这种情绪问题通常很有可能是跟家族成员有关的。一个过于强烈的情绪,很有可能并不一定是属于他,而是从他的家族成员来的,所以他需要去做一些交还情绪的练习。我们需要去增加觉知的练习,觉知和觉察就是让我们和我们的习性拉开差距。觉察的意思就是你需要去看见自己在怎样的状态当中,去看见这样的情绪是如何在控制你,然后你才有自由从情绪当中解脱出来。

第二类衍生症状是自我强迫。

自我强迫有很多的表现类型,包括强迫性焦虑,反复回忆。有的人是强迫思考,比如说在生气以后消化了三天都消化不了,情绪越积累越多,越想越气,越想越委屈。在积累的过程当中,不断在脑海中去放大这些痛苦的情绪。

自我强迫和第一种对情绪的后知后觉、无法自控也稍有区别。前面一种可能还是由事件引起的;自我强迫的很多情绪是没有事件引起的,只需要在头脑里去想,只要这些念头还存在,他就无法止息这些念头,无法止息这些情绪。

在第一种问题里面,我们需要跟情绪这种能量拉开距离。在自我强迫的这种问题里面,我们需要和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念头去拉开距离,我们要看见我们的念头怎样不断地在那升起,同时不认同于它。

自我强迫的人,总是产生很多念头,然后就跟随这个念头而去。

这个人为什么不喜欢我?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他这样对我一点也不好。越想越气。本身没有什么事情是让你烦恼的,但是这个念头把你带偏了。一个念头衍生了其他的念头,一种情绪衍生了其他的情绪。很常见的,担心“我会不会生病” “我的孩子以后会怎样” ……越想越焦虑。

这些都是因为你和你的念头贴得太紧了,你以为你的念头就是你,以为是你自己的思考,其实根本不是这个样子。你的念头并不是你。你的念头只是一种程序,一种机制而已。念头是可以转化的,我们需要去转念。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去感恩,转化自己的念头,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不再被这个念头领着跑。

第三类衍生症状是自我切断和封闭。

前面两类倾向于去把情绪发泄出来、表达出来。第三类则倾向于不去感受情绪。因为感受情绪太痛苦了。尤其是在很多父母关系不好的家庭中,孩子培养出了一种生存策略,那就是让自己进入一种麻木、冷漠、不去听、不去感受的状态,借由这种状态来保护自己。对这些人来说,他们要做的功课就是对他的情绪说“是”,允许自己去表达这些情绪,他们可以表达恐惧,表达悲伤,表达愤怒,等等。因为这些情绪只是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不允许被感知、被表达而已。

第四类衍生症状是恐惧。

恐惧是一种很宽泛的情绪。有人怕黑,有人怕鬼,有人怕死,也有人怕生病。未知本身就是一种恐惧。恐惧情绪之所以会变得那么大,那么严重,就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接受最坏的可能性。

第五类衍生症状是担忧未来。

虽然有不确定性,但是又想要控制结果,想要安全。在这种状态下,他产生的主要的情绪是焦虑。其实焦虑就是恐惧缩小的版本,所以它们的应对处理方法也是类似的。

第六类衍生症状是无力感。

这些人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都是外界的原因。所以他把很多的问题都归因于外。比如说我的父母对我不好,所以我现在的性格是这样子;我们的公司太官僚了,所以我没有晋升的空间;我的伴侣不够爱我,所以我的婚姻是这个样子……

对于归因于外的这些人来讲,他会产生很多的抱怨,去推卸掉责任。一方面这种做法可以让他感觉到轻松,另一方面让他产生这种无力的感觉。所以针对这类情绪问题,他用了一种策略来让自己感觉到舒服,但同时这个策略给他带来了很大的代价,让他失去了掌控。

第七类衍生症状是不接受现实,想要改变过去。

他们挂在口头最常见的词语就是“为什么” “凭什么” “为什么这件事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发生?”“为什么他不喜欢我?” “为什么你还要做这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

在这一类情绪问题的背后,当事人总想要去改变这些环境当中的人、事、物,改变现状。

问出“为什么”背后的意思是我不接受这个事实;我拒绝接受这件事发生,这些是不合理的,是应该被改变的。但其实有什么发生过的事情会被改变吗?根本不会。所以这些不接受现实想要改变过去的人是一种受害者的心态,是一种孩子对父母般的那种受害的心态。

还有一类人,因为无法接受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包括令他内疚的事情,很想去改变,不愿意接受“这个真的就是我做的,我愿意为此付出所有的代价”,而他并不愿意这样子。因此在这一类情绪问题的背后,他们需要对生命说“是”,对家庭说“是”,对命运说“是”。

当我们可以坦然地去面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说:“是的,过去就是这个样子的,我接受、我同意。”你才能从过去的经历当中获取力量。

第八类衍生症状是关系中的冲突。

这类人经常在人和人的关系当中产生冲突。他看不顺眼的人特别多,只有和他的想法、价值观一致的人,他才会觉得不错,其他人他都觉得有问题。

这些人常常会冷眼看他人,对人有很多的评判和评价,有很多的反感和抱怨。价值观单一的另外一部分人,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是做“卫道士”。他对自我有很高的、完美的要求,同时不允许别人有任何的不完美。在这种情况下,那种清高的、不可一世的、完美的、洁身自好的感觉,给了他很强的自我欣赏和优越感。在他们眼里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只有这样才是正义的,只有这样才是好的,只有这样才是道德的。

第六种情绪问题里讲过,他们把自己的无力感归因于外,认为我自己没有能力都是外力所致。但是在第八种情绪问题中,这些人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跟自己一样,但是他们没有做到,他们应该以自己为标杆,仿佛自己就是那个道德评价的中心。

因此这种人最常体会到的就是冲突,其次就是对他人的抱怨和鄙视。事实上他们需要明白,所有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你不能期待别人有你有过的经历,也不能期待别人有和你一样的价值观。所以你要允许在你的世界里有不一样的人存在。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无法放下怨恨的那颗心呢?那就是在他的世界里、在他的价值观的取向里,不允许出现其他的类型。

第九类衍生症状是自我认同低,没有资格感。

这类人的自我认同低,没有资格感,自身的力量不够,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应对,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内在的自我怀疑,容易退缩,公开表达的障碍,与人沟通的恐惧。这些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难发怒,很难拒绝别人,很难表达自己的界限。

对这类人而言,需要去做的功课就是去接纳自己、爱自己,需要让自身的力量回归;这些力量能够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界限,表达自己的拒绝。

没有资格感的人跟别人起冲突的时候会紧张、会心跳加速、逻辑混乱,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因为他内在的力量不够。只有当他能够真正地去接纳自己、爱自己、给予自己肯定、给予自己力量以后,才会明白说这个就是我,我可以和你是不一样的,我可以表达我的界限,表达我的拒绝,表达我的否定;至于你喜不喜欢,你同不同意,你高不高兴,那是你的事情,跟我没有关系。这就是力量。

第十类衍生症状是想要获得认同。

想要获得认同的人,总是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观点。所以他们的情绪就很复杂化,因为他们的情绪是跟随别人的观点走的。


有一名学员是做销售工作的,他有一个习惯,一个人做销售时成绩是不错的,但只要旁边有同事在听或者观察,就会很紧张、不舒服、很纠结。他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机制,想要获得认同的人,把自己的力量、自己对自己评价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对方,同时在不断地揣摩观察别人的眼色和意图,自己的情绪就像大河中的小船一样,一有风吹草动就开始颠簸摇晃。


这类问题的核心解决方法就是重新积累自己的力量,表达界限,让自己能够放下对别人的期待、别人的评价的那种渴望。为什么我们会那么期待别人来评价我们,赞美我们,认同我们?因为我们是通过别人的赞美、别人的认同来认同我们自己的。只是把别人的认同作为一种证据来证明,原来我是足够好的。它的本质还是对自我的不接纳。


以上就是十种情绪中常见的衍生症状。综合起来看其实是以下几大类的问题:

第一类是我们跟信念的关系。我们怎么样去看待自己的想法,怎样去转化念头?

第二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我们是不是接纳自己?是不是自我认同?是不是内在足够有力量?是不是愿意承担命运的风险和责任?

第三是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我们想要去获得别人的认同,还是说我们之间有足够的界限?我是否尊重别人、尊重所有人的选择,而不是强加自己的价值观于所有人的头上。

第四是我们和世界、命运的关系。我们是不是从一个更大的角度去接受自己的命运,接受自己的成败生死,接受所有的结果?

所有情绪问题的背后,其实都是我们和自己、和世界、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如果我们想真正平衡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就一定要明白情绪和我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们曾经认为情绪是我的一部分,是我在生气,我在发脾气。其实它只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只是通过过往的一些习惯,外界的强化,内在的一些感知的强化,学习到的一种程序而已,它并不是你。

就如同你的电脑,电脑后台运行着很多程序,有的程序甚至你这个使用者都不知道。但是你可以选择把电脑的一些后台程序清理掉,你是有选择权的。

我们的这些情绪模式其实都是一种幼稚的固化程序,第一,它形成的时候年龄比较小;第二,它的改写比较困难;第三,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思考,它并不一定符合你的最佳的利益。如果你是一个有足够智慧的人,你会明白很多场合底下,你所表现的这些情绪其实对你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们能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我并不是我的情绪。当你的情绪来的时候,你不能认定这个情绪就是我,这个情绪代表了我。

情绪不应该是对你发号施令者,它不应该带走你的智商、你的智力、你的思考。当你把情绪当成你自己,当成你自己的一个主体的时候,你会让自己沉浸在情绪的痛苦当中,没有办法解脱。

另一方面,我们的头脑也不是我们的主人,头脑在没有觉知的时候,它执行的是旧的神经回路,只是一个重复的机器。我们需要明白快乐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事情的结果。

头脑是一个极其可怕的工具,如果把头脑比喻成汽车,那么这辆汽车装了三个油门,但是没有刹车和离合器。因此头脑基本上是全自动的,24小时都在运转,你平时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它。头脑随时会冒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推送到你意识的窗口。哪怕在睡觉的时候,头脑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制造大量离奇的梦境。因此,与之相对的,我们需要培养觉知,也就是去意识到我们这个全自动的头脑的疯狂,并且不再跟随头脑喷涌而出的念头(这些念头被旧有的记忆和信念所限制)。所谓觉知,就是关照头脑,放下念头,这样才可以有新的选择。遗憾的是,现代人太高估头脑的价值和地位了,以至于我们误以为自己头脑当中产生的想法就是自己这个主人真正的意思。萨古鲁曾经说过,头脑的念头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呕吐。我觉得,这个比喻能让你明白,头脑是你的工具,古老的工具,你用它,但是你不是它,不要百分百地相信它,如同你不太会百分百地相信你苹果手机上的机器助手Siri给你的所有建议。

同时,情绪并不是实相,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在愤怒当中,但我们并不是愤怒。愤怒只是一种生化反应而已,它并不是我,我也不是愤怒,同时我也不是我的念头。情绪、信念、念头都只是我们内在的一种曾经自动、自发形成的机制,这种机制都是可以瞬间转化的,它是可以转换的,它不是主人。

你自己才是心灵的主人。这个自己是有觉知的自己。情绪只是一种指示器和驱动器,是提醒我们哪里有问题,而不是我们人生的决定者。你是主人,它是仆人。一个人所有错误的决定,基本都是在情绪很差的时候做出的。跟随着你的情绪,有可能会做出让你最后悔的事情。

情绪和我们的觉知、觉性是对立的。当我们的觉知越敏锐、越深刻,我们越能够看见情绪的这些习性,越能够去转化它。觉知和觉察,就是你能够真正地意识到我们平时的哪些行为是下意识的,是一些自动的反应。下意识就是没有意识到,是一种习性,一种习惯,一种自动反应而已。

当你的心灵成长的境界越高,你的觉察越敏锐,觉察到的程度也就越深。所以觉知是可以逐渐递进的。


比如你经常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当你去觉察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呢?会发现因为他的不听话引起了你的情绪,发现你对你的孩子有很多期待。他不听话、做错事的时候,这些期待仿佛没有办法满足了,你觉察到你对他的期待引起了你的情绪。

更深一层你可能会觉察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你不光生气,你内在也有很多的委屈。你觉得你做了很多事,孩子却不理解。所以你对他的情绪中有一部分是这种委屈所造成的,这层的觉察就比刚才那一层更加深刻了。

当你的觉察功力提升了,你会更深地觉察到,你的父母有可能也是一样,从来不理解你,只是对你生气。你发现你对孩子的模式跟你父母对你的模式会很像。你可能会发现这个情绪是你的家庭系统带给你的。

甚至你对孩子的未来有很深的恐惧和焦虑。你害怕没有办法控制孩子的未来,害怕孩子的未来有风险。所以这个愤怒、生气是来源于对未来、未知的恐惧,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去平衡,没有办法去战胜这种恐惧。


你的觉察对于一种情绪而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越来越深刻的。有觉知才可能有新的选择和决定。同样的一个问题,你可以在不同深度的层面做清理。但是前提是你觉察到了才能做到。如果你自己都看不见,你根本没有办法去做处理。

【练习:觉知】

在生活当中我们怎样去练习觉知呢?我们需要带着觉知去生活,带着觉知地行、住、坐、卧,始终保持着对自己身体的动作、思想念头、感觉情绪的觉知。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边走路一边想事情,走着走着自己就被头脑带走了,其实已经离开了当下。

带着觉知走路,就是你知道每一步、每一个动作,你的手的位置、腿的位置,你知道自己在迈步,感知到脚和大地的接触,你所有动作的细节都是能被感知到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这么走路好累,有什么用呢?当你习惯了带着觉知练习的时候,你脑袋里面有一个念头升起来,你的觉知会丢掉,你就会忘掉手的动作。这下你马上就意识到我的念头把我带跑了,然后你就会回来。

带着觉知地走路,目的是让你能够对你头脑里所有的念头,所有的头脑里面的动静、变化都非常敏锐和敏感。

带着觉知地吃饭就是你每夹一道菜,你手部的动作你是很清楚的,你哪只手端着碗,感知到接触,感知到你夹到菜,感知到你的手慢慢地抬起来,感觉到你的嘴张开,感觉到你在咀嚼在吞咽。每一个细节你都是带着觉知去看见的。

现在你可以从头到脚做一下扫描,去看看、去感觉一下你身体的各个部位、肌肉、器官,哪里是紧张的,哪里是放松的?你头部的姿势是怎样的?你手部的动作又是怎样的?当你安静下来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注意到,在你的头脑里有怎样的念头,怎样的情绪升起?

当你发现自己有情绪的时候,你可以让自己冻结在这个情绪状态当中几秒,甚至可以去强化这种情绪给你带来的躯体的反应,也许是紧张,也许是呼吸的急促,你可以去体会这种状态。

然后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我有这样的情绪,是我内在有怎样更深的需求和原因,我在恐惧什么,我在担心什么?我是在主导情绪,还是被动的一些习惯性的反应而已?然后你可以告诉你自己:我不是我的情绪,我不是我的念头。然后做个深呼吸,再将觉知带回到自己的身体。

现在的你带着觉知了,你看见自己的情绪,然后你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为什么要去追这个东西呢?

我们面对自己情绪问题的时候会很急躁,总想用很快速的方法把它解决。但是这个练习要求我们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能够去觉察到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觉察到自己在每一个状态底下的面部表情。你自己的脊柱是直的还是弯的?你自己的身体是紧张的还是放松的?你的呼吸是深长的还是肤浅的?你的身体哪里习惯于紧张?哪里有疼痛?你可以去问问这个部分,问问你身体疼痛和紧张的部分,这个部分又想表达怎样的一些诉求和情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