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东升之涅槃重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江家垸的前世今生

长江穿过山峡奔涌而出后,便摆脱了高峡深谷的束缚,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两岸不再是“猿声啼不住”了,而是进入“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一望无际大平原。正式结束了它4500余里奔腾激越的上游行程,开始进入辽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这时候的长江恰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广阔无垠的江汉大平原上,撒开脚丫子一路欢歌狂奔。由于长江进入平原后流经古荆州地区,所以,这段河道通称荆江。

千里荆江以藕池河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上荆江的起始点为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较稳定,下荆江为藕池口——城陵矶,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北岸是江汉大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下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过去,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其实很难实现安居乐业的,世代生活在频繁改道的下荆江两岸的乡民日子过得很苦。九湾十八洲,十年九不收,三十年江东,三十年江西,说的就是下荆江这个地方。

江家垸村在下荆江南岸,背靠着荆南山脉,这里的人们习惯于叫荆南,把江北称为荆北。荆南荆北虽说仅一江之隔,往来交流并不是很多,荆南的女伢子很少愿意嫁到荆北去的,荆北的后身子也大多瞧不上荆南的靓女。原因就是一江之水阻断了荆江南北两岸青年的正常交流。这样也间接地造成了荆南荆北在风俗上有不小的差异性。表现在语言上荆南人讲话蛮土的,荆北相对要文雅,是不是荆南的一听话音就晓得了大概。居住在荆北的人讲话往往带着枪(腔),比方说称呼前辈,荆南人喊“老人嘎”,荆北人叫“老人家”,荆北把未婚女孩称呼姑娘,荆南跟荆北刚好相反,把已婚女子叫姑娘,比方说刚结婚的叫新姑娘。荆北管父亲叫爹爹,管祖父叫爷爷,荆南人把父亲喊爷爷,把祖父叫爹爹。好像隔了一条江故意叫着劲,总之,荆南荆北差别很大。话题扯得有点远了,还是言归正传摆一摆江家垸的前世今生吧。

江家垸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叫丢家垸,顾名思义就是家随时都有可能不保,洪水一来就被淹了,一根扁担挑起全家的家当牵儿抱女往旁边荆南山上跑,所以叫丢家垸。

丢家垸在人民公社后改名为东荆河乡红光大队,大队年富力强的后身子江朝东,把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一肩挑了。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红光大队撤销,正式更名为江家垸村。江朝东担任江家垸村第一任村书记。丢家垸被江家垸取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当然要归功于江朝东,一方面江家垸村江姓人占了村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其二是江朝东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对村里的发展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这一点不仅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全村乡民的认可与好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的丢家垸在村长江朝东,利用冬季农闲带领村民兴修水利,加固加高防洪大堤。江朝东光着膀子日夜奋战在江堤上,干部带头,社员干劲足,连续奋战了几年,硬是把那个丢家垸的帽子给摘下来了。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再担心洪水的威胁,睡梦中都想着搬家了,总算是可以安居乐业,踏踏实实地睡个好觉。当然,这个大功德乡民们自然会记在带头人江朝东的头上。于是,红光大队撤销后顺理成章地改名为江家垸村。

江家垸村过去之所以叫丢家垸,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落脚的大多是从别处逃荒的人,还有一部分是来这里打鱼的鱼民。渔民的成分很复杂,有从上荆江下来的,也有从洞庭湖沿东荆河上来的,还有就是从荆江下游的鄱阳湖逆江而来的渔民。更多的是下荆江本地渔民,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渔民大军汇聚到东荆河河口,曾经给这里带来过少有的而且是短暂的繁荣。

东荆河发源于荆南山腹地,最初经丢家垸汇入下荆江,随着泥沙淤积河口不断抬高,迫使东荆河改道往南注入洞庭湖,到清朝中后期成为了一条下荆江连接洞庭湖的黄金水道,东荆河也被称为下荆江南岸三条著名的黄金水道之一。到了民国时期,东荆河口泥沙越积越多,河床的升高使东荆河每到冬春季节就进入枯水季节无法行船,东荆河逐渐失去了黄金水道的作用,那些原本靠着东荆河打鱼讨生活的渔民,靠着东荆河口集镇做小买卖的小商贩,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穷则思变,于是,当洪水退去之后,就有人开始在东荆河河口的洲滩上开荒种地。等来年夏季洪水来袭又丢家逃往别处安家。

江姓在丢家垸是一大姓,是什么时候来到荆南的,江氏后人说不太清楚,可能是在明末清初时期,从上荆江流落到这里。先是打鱼为生,后在丢家垸安家落户。

江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外出捡到一只玄鸟(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了孕,后来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据传就是江姓的先祖。

伯益的后裔元仲,名恩成,夏启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受封于江邑,并建立了江国,周代时江国国都位于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一带。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江姓。故江氏后人尊江元仲为江姓的得姓始祖。据传,江国被灭后,一部分江人迁于荆江流域的江亭,今湖北江陵南的荆北。

江氏一族到底是怎么从中原迁徙至荆江流域的,说法不一,不过江氏一族在下荆江南岸的东荆河口开荒种地,大致是在清末民初时期。至少在江朝东祖父起就已经在东荆河口落脚。江朝东的祖父江怀玉生有四子,长子江上源也就是江朝东的生父,次子江上远,育有一子江朝南,三子江上清,子江朝西,幺子江上泽,子江朝北。兄弟四人除江上远跟着打土豪分田地的赤卫队远走他乡外,其余三弟兄都生活在东荆河口,江朝东的祖父带着三个儿子及一干族人,还组织了一些其他地方来东荆河临时落脚的乡民们,在东荆河口的洲滩上筑堤挽垸,开荒种地,这就是丢家垸的雏型。建国后江朝东父亲江上源带领村民在原丢家垸外进行了扩垸,加大加高了防洪堤,使丢家垸的面积比原先扩大了好几倍,至此江家垸村落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后东荆河乡撤乡建镇,更名为荆南山镇,简称荆南镇。荆南镇建在原东荆河乡政府所在地上,与荆南山遥遥相对,中间隔着已经失去功能的干枯的东荆河。站在荆南镇的地标建筑,拥有五层的荆南大酒楼顶楼,可以清晰地俯瞰旁边不远处那一大片灰色的厂房,那就是著名的旭东集团。江南镇的老街沿着蜿蜒的东荆河堤自北向南铺陈开来,东西向布局的新街十字交汇处无疑是荆南镇最繁华的地段,荆南的新街是以317国道的延长线沿公路两边分布,这条公路1983年建成,是从江家垸走出的江老找上面批了一笔建设资金修建的,这也算是江老给家乡作出的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