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蛮干终究是徒劳
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复习的重要性。但是,“复习”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盲目复习是没有效率的。在此,就让我为大家讲解一下复习时需要注意的三点吧。
第一点是关于复习的时机问题,即在什么时候复习比较好。究竟间隔多久进行复习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呢?
我们利用之前的音节记忆实验来测试一下就能知道答案了。如果第 1 次和第 2 次学习之间间隔 1 个月以上,那么记忆力是得不到提高的。也就是说,潜在记忆的保存时间只有 1 个月左右,如果不在 1 个月以内复习学到的知识,潜在记忆就无法发挥作用了。所以,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复习都有效果,大家最迟也要在 1 个月以内就开始复习。
为什么那些无意识的记忆有“保质期”呢?答案的关键还是在于海马体。海马体是对进入人脑中的信息进行审查的工厂。信息的种类不同,能停留在这家工厂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大概只有 1 个月左右。海马体会在 1 个月内分类整理这些信息,判定哪些是应该进入大脑皮质的必要信息。
因此,那些间隔了 1 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才去复习的知识,对于海马体来说和新学习的知识并没有什么不同。相反,如果在 1 个月以内多次复习相同的知识,海马体就会产生错觉,做出判断:“短短 1 个月内竟然看到了这么多次!这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吧。”
另外,在首次复习中输送进海马体的信息越多,成功“欺骗”海马体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在复习时也要像初次学习那样用功,不仅要用眼看,还要动笔写、出声读,尽可能地调动自己的感官。这样一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传达的信息都会对刺激海马体起到积极作用。
结合海马体的性质,我建议大家按照如下计划展开复习。
第 1 次复习:学习后的第 2 天
第 2 次复习:第 1 次复习 1 周后
第 3 次复习:第 2 次复习 2 周后
第 4 次复习:第 3 次复习 1 个月后
以上计划将复习分为 4 次,每次复习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整个计划在约两个月内完成。通过这样的复习方法,海马体会将信息判定为必要信息,并允许它们进入大脑皮质。我认为这样做足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没有必要再复习更多次。
肌肉锻炼也是如此。为了练出肌肉,我们没有必要每天都去举哑铃,其实两天练一次就足够了,效果是一样的。同理,复习计划安排得再满,它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只是会让复习的人劳心劳力罢了。
最不擅长利用时间的人,最爱抱怨时间不够用。
——拉布吕耶尔(作家)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复习上,还不如去学习其他的新知识。
以上就是第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讲一讲第二个注意点——复习的内容。
复习同样的内容才有效果。比如在前面提到的音节记忆实验中,如果第 2 次背诵的 10 组音节和第 1 次背诵的音节完全不同,那么记忆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所记内容一旦改变,复习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还会因此造成记忆的干扰,导致成绩下降。
因此,重复学习同样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不然怎么能称之为“复习”呢?
举个例子吧。大家在学习时,除了学校发的教科书以外,还会用到一些参考书或习题集。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参考书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有些书店甚至会售卖有关如何挑选参考书的参考书。也有人会一次性买来好多本参考书一一试读,觉得这么看下去总能发现不错的参考书。我却认为这样的排查摸索并不是什么好事,原因正在于复习的效果不佳。
即便科目相同,一旦更换了参考书,我们就不得不再一次从头开始熟悉参考书的内容,而只有内容相同时,复习才会产生提高记忆力的效果。请大家务必牢记这最重要的一点。
特别在意参考书好坏的人,可能是对信息太敏感了。如果很容易就受到周围的人或书中信息的影响而经常更换参考书,那就相当于浪费了复习的效果,简直可以说是在“自断生路”。
市面上的参考书也许的确良莠不齐,但是它们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大到足以让人介意的程度。因为这些参考书的作者们都以帮助大家学习(或者想要大赚一笔稿酬)为目的,煞费苦心地编写内容。在日本,创作参考书大多会比编写学校教科书下的功夫多。
选择参考书的关键在于我们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如何。如果可以的话,大家最好不要在网上购买参考书,而是应该亲自去书店看一看、读一读,然后再做选择。一旦选定了某本参考书,就要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地把整本书都读完。
做一件事情,先要决定志向,志向决定之后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犹豫地去实行。
——富兰克林(科学家)
使用参考书要始终如一,别人用什么样的参考书与我们无关。与其花费时间和金钱寻找新的参考书,不如把手头的参考书多复习几遍,这才是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
我自己在上学时也没有使用太多的参考书,只是把手里的每本参考书都至少学习了四五遍,也许学习正需要这种“固执”的性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