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具有中国风格的名师成长学
——在首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年会上的发言
成尚荣
我非常高兴受邀参加今天的发布会。
这个名师工作室报告的发布会给我很多新的启发。发布会是在江苏南通召开的。的确,南通的名师培养导师团,南通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全国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和鲜活的经验。教育改革不仅需要高地,还需要有高峰。没有高峰的高地,这片高地是平庸的;没有高地的高峰,是没有根基的,也不会有更好的发展。那谁是教育高地上的高峰?名师工作室应该成为高峰。《中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2015)》是大数据时代全国名师的一张地图,名师工作室的一张文化图谱。从这个图谱中可以看到名师工作室在全国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正在建构一本我们自己的教育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名师阐释学,着眼于理论和意义价值层面;一部分是名师发展实践论,是从实践层面告诉我们名师成长的路径、方式、策略。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就是在建构具有中国风格的名师的一门学问。
第一个问题,对“名师”二字的阐释
我的第一个阐释,名师首先是先生。有部记录片讲述了民国时期著名教授和著名校长的事迹,包括蔡元培、陈寅恪、胡适、陶行知等等,纪录片叫作《先生回来》。制片人邓先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从他们的这些先生远去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正面。去年上半年,镇江市教育局举办了一次活动,请了三位中小学教育界的名师:于漪、李吉林、洪宗礼。那真的可以说是先生回来了,人回来了,为师之道回来了,为师之德回来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于老师概括:
我一辈子做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对教师的忠诚,是对教师职业的执著。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发展到情境教育,再研究情境课程,情境中的儿童学习。一步步走来,永远在研究中,永远在实践中。
她有两个比喻,一是“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不断向前,永不停步”;二是“我又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前面的标杆不断提升”。洪宗礼老师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我从来都是把工作当作学问来做的”;第二句话是“我要从站在讲台前到站到书架上去”。名师,是指在全国有影响的名师,不仅只是教师,还应该是学者,像洪宗礼先生创建了自己的初中语文教材,形成“洪氏语文”流派。名师成长,教育家办学,怎么能没有先生?怎么能不具备先生的品格和风骨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的第二个阐释,名师的本质应当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概念第一个来自俄罗斯,当时一些在饭后茶余,聊民族大事、关注祖国命运的人被称为知识分子。从这个来源,我领悟到知识分子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第二个来源来自于法国,当时曾发生过一个事件:一个普通的小战士,被政府判了罪,罪名是卖国罪,但这是天大的冤屈。谁来为这个普通小战士申辩?此时左拉、卢梭站了出来,经过申辩最终胜诉,普通小士兵被无罪释放。被释放的时候,有些政府官员酸溜溜的说了一句话:左拉、卢梭他们是知识分子。这件事告诉我们,知识分子要具有申辩的知识和能力,要坚持真理。知识分子的第一个特点是超越职业,面向社会,关注整个国家,关注整个民族。知识分子的第二个特点是坚持真理。我们不是依靠思想而活着,我们是为思想而活着,为了我们新的思想的诞生而活着。名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至少是一个思想者。知识分子的第三个特点,他永远处在紧张的创造性智力的状态。他一直在学习,一直在研究,这种状态是智力活动的紧张,充满了创造性、思想性、挑战性。一个名师不在挑战中成长,在哪里成长?在当今教育的体制、状态下,更需要知识分子。教育是面向未来、为了未来。同样,教育可以创造未来。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们,如果没有这一点,只是在技能上和教学方法上成为名师,那是不行的。
它有形而上的道,只有把道与器结合起来,才有更好的发展。名师工作室不能技术化,需要专业化,需要有更大的专业。这更大的专业,就是跟祖国的命运、未来相结合。这是更宏大的专业。知识分子有天生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脱离实际,坐而论道。所以,要想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就要克服知识分子的弱点。
我对名师的第三个阐释,就是他应该是一个反思型的实践家。反思型的实践家,这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提出的,他指出当下教师的身份是一个中间人。教师站在课程教材和学生中间,左手是课程教材,右边是学生,教师是一个传递者,把课程内容通过教师给学生而已。而佐藤学坚决反对教师只是一个中间者,他说:“教师应该是一个介入者,必须介入课程教材,应该是研究者、创造者。如果你不介入,你永远只是一个实践者,绝对不是一个实践家。还要介入到学生中去,要了解儿童世界,走进儿童世界。”但是佐藤学又说,真正的教师、名师更是一个反思型的实践家。实践者与实践家,一字之差,但是差得太多了。所谓实践者,那就是凭经验而教学,凭经验而生存。经验当然重要,这种重复生存让我们可以走向成熟,甚至让我们走向成功。可是只有经验够吗?经验是可贵的,但经验又是非常可怕的。有一个寓言故事:在冬天下雪时,野兔常常躲在洞里,不轻易出来,但为了生存它必须出来。它出来后,在雪地走路时,有一个习惯,一定要找到自己曾经在雪地里留下来的脚印,它只有踩着自己的脚印向前走,才有安全感。一旦脚印消失了,它知道危险就在前面等着它,于是它会立即退出来躲到洞里,不再轻易出来。于是,猎人就在野兔的脚印下面装上一个陷阱,把上面恢复成原来野兔脚印的样子。野兔满以为前面那个脚印就是自己的脚印,却不知道那脚印被改造过了,已经不是它的脚印了,它踩了上去,掉进陷阱,一下子就被猎人抓住了。野兔为什么失败?因为它太相信自己的经验,它不知道要改变,它不知道经验要优化,它不知道经验要与时俱进,要突破经验原来的框架,要形成新的经验框架。于是经验让它走向失败,它的经验是可怕的。
做一个反思型的实践家,就是要克服这种经验的狭隘性、停滞性。就像美国学者帕克·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育心灵》中所说,教师的教学就好比带着学生在摆渡,第一次摆渡,看到两岸的风景,产生了激情,充满着探究性,但是第二次、第五次、第十次呢?你看到两岸的风景,还能有激情吗?这就需要不断改变自己。反思型实践家与实践者的不同,反思型实践家是突破经验,走向理性。走向理性,就是走向反思。反过来说,反思走向理性,反思走向智慧,反思走向有根有据的说话,反思让我们走向深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 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的报告提出四根支柱: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到2003 年后又补充第五根支柱,就是学会改变。这个世界在改变,你怎么能不改变?学会改变,说到底是改变自己。
我对名师的第四个阐释,名师是一个具有教学风格的领唱者。有人说,风格是众多合唱声中领唱者的旋律。领唱者的旋律是说他的独特性,他的价值引领性。而只有合唱队,领唱者才有真正价值和意义。
名师工作室可能是个合唱队,合唱队里应该有领唱者,那个领唱者就是工作室里的领军人物。或者说整个名师工作室是领唱者,学校是合唱队。为什么名师成长要那么关注风格?第一,雨果先生说:“没有风格,你也可以成功;但是没有风格,你最终不能成功。”雨果接着说:“风格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风格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没有教学风格,你这个教师最终不能说是成熟的,成功的。雨果又接着说:“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没有风格这把钥匙,你永远在未来之门之外,永远走不进一个新的视野中去。歌德还讲,风格是一位艺术家企求的最高境界。你看书画界、表演界、戏曲界,各种风格,他们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什么我们教育界,我们教师不能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风格,我们走不到最高境界。“风格多样,可以长寿。”这是余光中先生说的。他的学术生命长寿,他永远常青。不要马上说我有什么风格,你有什么风格。大家知道有两个华人获得世界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一个是贝聿铭先生,封笔之作——苏州博物馆。一个王澍先生,获奖后学生问他设计什么样的建筑是最重要的,王澍先生回答:“你不要问我什么最重要,首先问你什么最有生活情趣。一个没有生活情趣的人,能设计好的建筑设计吗?”王澍先生又说,“你不要给我总结风格,你们一给我总结,我的风格就死掉了。”
所以,风格不要急于去总结。国外对风格有许多比喻,比如说风格是关于修辞的,一个人的风格往往在他的语言表达话语方式中表现出言语风格。有人说风格是一把雕刻刀,可以不断雕刻自己,修炼自己,改变自己。外国甚至说风格是一个立体,这个立体长度、宽度、高度是不同的。因此,有人给风格下定义,风格是在艺术创造活动中通过主体客体的本质联系,用艺术品所表达出来的整体风貌和鲜明的独特性。它的中心词是整体风貌和鲜明的独特性,指的是艺术创造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本质联系,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鲜明的独特性。这就告诉我们风格有哪些特点。第一,风格一定是整体风貌。是你对教材,对学生,对整个教学整体的把握。第二,鲜明的独特性。老舍先生说:“风格是什么,风格是这朵花和那朵花,它们的色彩和香味是不同的,这就叫风格。”鲜明的独特性,才是它的风格。第三,思想的独特性,思想的深刻性。不能看一个人的教学风格的表面。
有人说,风格是思想的雕塑,思想是风格的血液。但我想说的是,风格说到底是人格。法国著名的博物馆学家布丰说,风格是关于人的。于是,有人说风格是特殊的人格,追求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要塑造自己的人格。如果一个教师人格不高尚,没把心灵安顿好,那他怎么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做一个有风格的老师,首先要做一个高尚的教师,要有崇高的追求。相由心生,你教学的表情实际是你内心的反映,是你思想深刻性的反映。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主要看气质,而不是看你的颜值,这种气质来自你的读书。最后,风格是不能自说自话的,不是我站在台上说我的风格是什么,风格是人家评说你。从没有一个名家说我有风格。吴冠中说:“风格是人的背影,是人家发现的,让人家评说。”总之,名师是一个有教学风格的领唱者。
以上四点便是我对名师的阐释。要建好名师工作室,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名师。名师都没理解好,哪有名师工作室。
第二个问题,对名师工作室的认知
是的,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的平台。有人说到名师工作室是共同体,这也是对的,但只是共同体还不够。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中,在共同体的概念之下,又产生一个新概念,叫共通体。首先是共通体,再从共通体走向共同体。
而共同体也不是目的,共同体的目的是共生体,是大家共同成长。所以,首先要把名师工作室建成一个共通体,形成价值的共识。如果没有这个共识,没有价值观的澄清,没有形成共同的愿景,是建构不了真正的共同体的。当前世界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开放的世界,我们不是站在中国看世界,是站在世界看中国。要站在全国的范围看你这个名师工作室,如果放在更大的世界范围看,与世界潮流比,那相差甚远。名师工作室不仅要在专业上引领,还应该在价值上引领。要进行价值引领,首先要进行价值的澄清,你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否则你怎么教你的学生。名师工作室建构一个共通体,在价值上有共同的理解,共同的追求,然后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有一个悖论:共同体是一个集体,需要规则,但是人的发展是自由的、个性的,共同体存在着一个规则与个性自由的矛盾。既然在工作室里,你就要遵守规则,但我是名师,我必须有个性。在规则与个性中产生冲突,我们怎么办?在鲍先生的理论里,最后的结论是:没有真正的共同体,共生体是建构不起来的。但对我们来说,名师工作室应该比较合理地解决这个矛盾和冲突。规则为谁服务,规则存在的价值在哪里,也就是规范的价值在哪里,规范为什么而存在,规范的最高价值是解放。从表面上看,规则规范是要约束人的,要管好你;从深刻的意义来讲,规范规则要解放你,让你有创造性,有研究性。因此,中国社科院的赵先生说,对规范的尊重就是对人性的尊重。但是我们也不能没有规范。吉林大学李清林教授翻译了康德的全集,他满以为在康德作品中出现最多的词应该是自由。但他翻译完了后,发现出现最多的不是自由,而是另外两个字:自律。没有自律哪有真正的自由呀。还是黑格尔讲得好,大家都规范了,我们大家都自由了。我们名师工作室从共同体到共生体,共生体就是共同生长,共同生长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解决生长的方式问题。生长方式在哪里?育才中学的丁卫军名师工作室出的这本书《简约语文课堂》,郭局长给他的序文中写到陈寅恪与夏曾佑的对话。陈先生深有体会地说,中国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但最后归纳起来就是那十几本书。于是陈先生有四不讲:第一,古人讲过的我不讲;第二,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第三,最近有人讲过的,我不讲;第四,我过去讲过的,我不讲。古人讲过的,外国人讲过的,最近有人讲过的,自己讲过的,这个不讲,那个不讲,他讲什么?他要读书。我的书读完了,但是我的书是教不完的。教书永远有新鲜感,教书永远有新的发现。
季羡林先生的得意弟子卞毓芳先生说:我有一张书桌,但是我要把书桌放到哪里去。第一,要放到天安门城楼,为祖国而阅读,为民族的复兴而读。他的阅读跟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他的阅读是和祖国的心脏一起跳动的。这个阅读已经不是功利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纯粹性的阅读。第二,要把书桌放到遥远的太平洋的一座孤岛上去,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社会的浮躁之风进入校园,进入教师生活,还有真正的教育、还有真正的教师吗?大概阅读可以修身养性。第三,把书桌放到南极去。南极是最困难的地方,是对人的挑战,在生活的困境中开发最大的能量。没有挑战性阅读,就没有真正的阅读。第四,放到帝国大厦的顶上去。帝国大厦,是摩天大楼,比大厦还高,那便是山高人为峰。那是阅读垫高你的脚跟。那便是放开眼孔读书,站稳脚根读书。第五,放到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什么地方?最讲究神圣的地方,在那里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什么是真正的颜值。当今生活要再次神圣化,教师处在世俗中,怎样超越世俗?无法超越。作为一个教师怎么能在世俗中超越世俗呢?第六,放到俄罗斯庄园去,庄园有大文豪大诗人,把书桌放到那里,就是与他们为邻为友。第七,把书桌放到故乡的大地。在故乡的大地上,你才有乡愁,乡愁就是乡情,就是地域文化的符号,那就是地域文化基因。这种乡愁、乡情,即便你走遍世界每一个角落,你都知道你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所以,故乡绝不仅是地理学概念,故乡是文化学的概念。我的母语在哪里,我的故乡就在哪里。对于卞毓芳先生的这段话,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启发。在座的各位老师,你有一张书桌吗?名师工作室成为一个共生体时,就是在读书思考,就是在共通、共同、共生上做更大的文章。
第三个问题,名师工作室应该有更深刻的研究
什么是深刻研究?什么是教育?当前课程改革要研究哪些问题?
教学改革存在什么问题?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有哪些不良倾向?作为名师工作室,如何去澄清问题,作出解释。如何对待核心素养,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落脚在什么地方,如此等等。名师工作室应该有学科概念,但是有核心概念,有素养概念,不能处在表面,更要深刻。
(成尚荣 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