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镜花世外仙姝寂寞林——浅析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及命运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荣府幺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生得倾城倾国,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岁母亲早亡,10岁师从贾雨村启蒙。
外祖母贾史氏疼爱幺女贾敏,爱屋及乌疼爱黛玉,10岁接到身边抚养教育,寝食起居,一如嫡孙贾宝玉。林黛玉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隔一代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11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高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春年少,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带有奇幻元素的罗曼蒂克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无奈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黛玉葬花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林黛玉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重要的形象之一。她聪明伶俐,才华横溢,一直受到人们的怜爱;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也令无数人唏嘘不已。其实,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宝黛爱情也曾有过一片光明。
当林黛玉跨进荣国府的大门,立刻就被封建家庭里面的“脉脉温情”
包裹住了:贾母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叫着大哭起来”;王夫人吩咐人拿出缎子来为她裁衣裳;凤姐也携着她的手说:“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并且又立即叫人赶紧去为她收拾住房……这个远道而来的外孙女儿,不仅一登门槛就受到这样盛情的接待,而且此后“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把那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儿倒且靠后了”。林黛玉受如此关爱与重视,令善于见风使舵、窥察贾母神色的凤姐多次打趣她:“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就连下人兴儿辈等都认定:“他(宝玉) 已有了,只未定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一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读到此处,我们可能会想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可最终贾府并没有选择林黛玉作儿媳,林黛玉的爱情成了一个悲剧。这爱情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宝黛的前身故事注定了林黛玉命运结局的悲剧性在小说的第一回,作者便介绍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身故事。说是林黛玉的前身原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而贾宝玉则是赤暇宫神瑛侍者,是上天中专管花草的一位园丁。绛珠仙草因得到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海水为汤”。后来,绛珠仙女得知神瑛侍者已经下凡到了人世间之后,为了报答其灌溉之恩,便也投胎到了下界,欲以终生的泪水来偿还给他。
宝黛这个前生故事告诉我们,林黛玉之所以跟随贾宝玉下凡到人间,并不是为了嫁给贾宝玉,而是要用终生的眼泪来报答其在上天对自己的灌溉之恩,如此而已。所以,这就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和林黛玉命运结局的悲剧性。
二、父母双双早亡促成了林黛玉命运结局的悲剧性
林黛玉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中国封建制度里,沿袭了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礼教规定任何青年男女的婚姻都必须由父母来决定,儿女们是无权自行选择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当然也不能例外。遗憾的是虽然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十分真诚和执着,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得到了贾母的特别宠爱,但是,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和母亲贾敏却过早地病逝了。父母的过早去世,显然就没有人为林黛玉的婚姻大事做主。另外,林黛玉自小就患有一种怪病,在她开始识事的那一天起就不停不断地吃着药。一次,有个癞头和尚来到她们家说,林黛玉此病如果要治好,必须远离外家人,一辈子也不能和外家的人见面,否则,此病就不可能医治得好。所以,如果林黛玉的父母没有早死,她就不会离家被外祖母接到外家里来抚养。这样,她和贾宝玉也许就不会产生爱恋关系,而她的病也就必将得到根治,那么,她的命运结局也就不会如此悲惨了。可见,父母的早死,是造成林黛玉悲剧命运结局的客观因素之一。
三、家族利益的原因
林黛玉在厌恶立身扬名、崇尚适性逍遥、率直自洁等方面,与贾宝玉志同道合,而这一点又是他们爱情的独特深挚的基础。可谓爱情之单纯。
但作为大家族的家长来说,他们不能只顾纯爱情,还要顾及到家族的利益。这里有一对不容忽视的老姐妹:王夫人和薛姨妈。扫除一切障碍,促成金玉良缘,这是她俩为了各自家族利益所作出的选择。
王夫人表面上是“吃斋念佛”之人,事实上如何不是心机颇重?她执掌了荣国府的内务要事,又把自家的内侄女许配给长房之侄贾琏,这样名义上将府内事务交付贾赦儿媳管理,事实上却由她暗暗操持着这份权力。
但贾琏毕竟不是自家人,这恐怕并非长久之计。如果能凑成宝玉与自己姨侄女宝钗的婚事,再将贾府内务交付宝钗,岂不更为稳妥?在这种利益心的驱使下,林黛玉就成了王夫人最大的仇人。
小说虽然没有直接展示王夫人与林黛玉的冲突,但从王夫人对林黛玉的副本形象——晴雯的极端憎恶上完全可以想见她对林黛玉的态度。第七十四回中,王夫人听了王善宝家的谗言,猛然触动往事,把晴雯的形象描绘成“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还说:“我一生最嫌这样的人,况且又出来这个事。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勾坏了,那还了得。”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第一个抄检的就是怡红院,当然所针对的还是晴雯。最终晴雯因抑郁成疾,离开了贾府,屈死了。这样一个“木头似的”女人,一旦涉及扫除金玉良缘道路上的障碍,涉及家族利益问题,就变得心狠手辣。
薛家虽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但毕竟由于其父早逝,金银满箱而势力单薄,因此补势之不足乃薛氏家族的当务之急。薛宝钗宫中侍选不成,退而求之,便是通过金玉良缘与贾氏家族联姻,这也是薛姨妈倚势贾府保障家族利益的最佳途径。
五十七回中,“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激起轩然大波,宝黛爱情由此已经全然公开。王薛二位对此不敢轻视,于是便有了“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薛姨妈曾说道:“你见我疼你姐姐,你伤心了,你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心里很疼你,只是外头不好带出来的……不说你无依无靠,为人作人配人疼,只说我们看老太太疼你了,我们也洑上水去了。”在这种抚慰下,林黛玉还认了薛姨妈为娘。薛姨妈又把核心话题抛出,“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得那样,若要外头说出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林黛玉竟那样天真,被薛姨妈哄骗得晕头转向。在此,对于一个敏感的读者来说,应该闻到些许林黛玉爱情死亡的气息了。
这姐妹俩为了共同的利益,各自家族的利益,费尽心机,用“慢性毒药”毒害“木石前盟”女主角林黛玉的爱情。
贾元春是贾家强有力的政治后台,也是唯一的一个向家长提出奉劝和忠告的女子。她在贾府家族事务上表现得非常理智清醒。她赞赏林黛玉其人其才,一如她钟爱宝玉;但她以宫中给出的赐物所肯定的却不是木石前盟,而是金玉良缘。她对才情的赞赏并不落到世俗的肯定上,只有贾薛两家联姻,才能在势力和金钱上得到互缺互补。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家族中,当事人的婚姻愿望只有在与家族利益全然一致并且同时也成为家族统治者的择配意向时,才有可能如愿以偿。薛宝钗遵循这样的规则,因此获得了她想拥有的婚姻,尽管这婚姻所实现的与其说是她个人情感不如说是其家族利益。然而,在这样的规则面前,林黛玉恰好是个犯规者。她所指望的婚姻除了自己的爱情愿望什么都不考虑,这就注定了她那爱的正当愿望和权利与家庭联姻的世俗利益和权益之间的冲突及其悲剧性结局。
四、黛玉性格的原因
小说第二十九回中,贾母与清虚观的张道士谈论宝玉的亲事时,贾母曾说:“你如今打听着,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第八十四回,贾母与贾政提到宝玉亲事时又说:“也别论远近亲戚,什么穷啊富的,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其中,“性格儿”和“脾性儿”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指“温柔和平”,“上上下下没有不喜欢的”,也即齐家能力。
参照“模样性格儿好”的条件,黛玉的缺陷显然是在“性格”。林黛玉出身在一个富贵和书香之族的封建家庭,官居巡盐御史的父亲,因为无子,便把这个聪明清秀的女儿当作儿子一样抚养,在如此富裕的环境中生长,林黛玉很自然地形成了她性格中的娇贵、柔弱、任性、自尊自重的贵族小姐性格。但同时,她的生活环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父母的早逝,使她来到贾府,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她内心深处结成了巨大的隐痛。在这种依人而活的环境中,林黛玉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所以她更加多疑地注视着周围,越发地心高气傲,就像一只小刺猬,让人难以亲近。她的性格主要表现在:
1.多愁善感、敏感多疑
林黛玉有个外号叫“病西施”,她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经常都是哭哭啼啼的。她的母亲病死后,外祖母可怜她小小年纪便死了母亲,派人专程到江南把她接到京城的贾府里来抚养。虽然外祖母十分宠爱她,贾府的其他人待她也极好,但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觉得“纵然此地风光好,还有思乡一片心”。看到薛宝钗在其母亲面前撒娇,她会联想到自己没有母爱,因而便会伤感流泪。有时候,看到春花落地,或者听到秋风悲鸣,她也往往会感时伤怀。特别是自己与表哥贾宝玉深深相爱,却没有父母做主,就只好终日以泪洗面罢了。她本来身体就不好,这种多愁善感的性格只能日益加重其病症,这对她的健康长寿是很不利的。
在《红楼梦》中,最典型表现出黛玉敏感多疑的是关门事件。二十六回中,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时,恰巧晴雯和碧痕两人拌嘴,听到有人喊门,晴雯便没好气地回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吧!”黛玉说是她,偏晴雯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之后,黛玉又听到里面一阵笑语之声,又气愤又伤心。便又联想到自己是不是早上说了宝玉,宝玉有意不理自己;又想到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惨状,越发伤感起来。
黛玉的这种敏感多疑,既让别人痛苦,同时也深深伤害了自己。也正因为她的敏感多疑,使每一个和她交往的人都小心翼翼,如临大敌。久而久之,让自己孤立起来,也在别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2.孤高自傲
林黛玉虽然只读了一年书,但她出身于书香门第,且又天生聪明勤奋,因此她十分有才华。在贾府众多的女子之中,她和薛宝钗的诗才并列第一。她曾经帮助贾宝玉写过诗,她还被香菱拜为师,指导香菱写诗。因为才高,她也挺自负。开始,她见人们夸赞薛宝钗,就很不服气。虽然寄居在贾府,但她对贾府的一些人从不买他们的账。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亲侄女,在贾府里可是个说一不二的人物,但她从来没有去依附过王熙凤。一次,薛姨妈叫周瑞家的给姑娘们送宫花。当她最后才把两枝宫花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问她,是单单送给我还是别的姑娘亦有份?周瑞家的告诉林黛玉说,其他姑娘都有。这时,你看林黛玉怎样回答?她说:我说嘛!别人不选剩下的,那我就不会有份。说得周瑞家的都无话可说。六十四回中,宝玉将北静王所赠的香串珍重地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遂掷而不取。若细究香串来历,我们即知是御赐之物。她的这种孤傲、尖刻,在无意间蔑视权贵甚至皇权。不过,她不在乎,有什么说什么。史湘云也曾被她恼过。史湘云的舌头有点大,说话爱咬舌,常常把“二哥哥”喊成“爱哥哥”,黛玉便嘲笑她说:“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说话咬舌头,是史湘云的生理缺陷,这是比较忌讳的,可黛玉偏揭“伤疤”,果然,史湘云也生气了:“她再不放过人一点,专会挑人,就算你比世人好,也不犯见一个打趣一个。”(见《红楼梦》第二十回)虽然黛玉的尖刻“只伤面子不伤身”。但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
她从来没有想过像宝钗那样收买人心,只会凭着耿直和真纯的心态,看不惯什么说什么,她偏不向人情屈服,受人情左右,更将“人情”的隐私之处揭露无疑。因黛玉的这种性格表现,大家感觉“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王夫人)。“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小红)。“真是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呢”(李嬷嬷)。慢慢地黛玉在贾府陷入孤立。
3.小气刻薄
林黛玉比较小气,这在小说中有多处表现。她和贾宝玉相爱,有时贾宝玉因为情不自禁,便说了一些过头的话,这本来也出自贾宝玉的内心,是他真心爱着她的一种表现,但她却气得哭了起来,说是贾宝玉故意惹恼她,看不起她,还说要去向贾政、贾母和王夫人等告状去,弄得宝玉只好不住地向她赔不是,才勉强了结。她自己深深爱着贾宝玉,生怕别人来夺了自己的爱,所以一直对那些所谓的竞争对手们怀着戒心。薛宝钗一家投奔贾府以后,因为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通灵宝玉,而人们又流传着“金玉良缘”之说,她更是时时留意薛宝钗的一言一行,并不时对宝钗给予讽刺挖苦。如果不是薛宝钗肚量大,有涵养,对她不予计较的话,两人的矛盾早已激化了。此外,她甚至对史湘云也一直在提防着,因为史湘云有金麒麟,和宝钗一样都与宝玉有“金玉良缘”的嫌疑。即使是对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这样上了年纪的老仆人,她也丝毫不给面子。一次,因薛宝钗有病,宝玉等人都去看望她,薛姨妈便留大家一起吃饭、喝酒。李嬷嬷则出于对宝玉的爱护,劝他不要喝酒。宝玉见李嬷嬷再三劝阻,也就不敢喝了。这时,林黛玉却对贾宝玉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同时,还悄悄对宝玉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李嬷嬷见她这么说,便对她说:“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则冷笑着说:“我为什么助着他?我也犯不着劝他。你这个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吃酒;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杯,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一席话把李嬷嬷说得很是无奈,她只好又是气又是笑地说:“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这算了什么呢?”
林黛玉的这种性格特点,显然是不受王夫人的欢迎的。她只有贾宝玉这么一个宝贝儿子,本来就希望他能刻苦读书,立志成才,将来能光宗耀祖,自己也有个依靠。而林黛玉这种性格和为人,她认为对宝玉的所谓成才是有害的。只是碍于贾母和丈夫贾政的面子,她才不好对林黛玉说三道四。但要给儿子找媳妇,作为贾宝玉的母亲,她自然是不会挑选林黛玉这样的人的。所以说,尽管宝黛爱情的最大阻碍者确实是王夫人,但是,真正导致宝黛爱情悲剧和林黛玉命运悲剧结局的主要还是林黛玉自身的性格特点,这是毫无疑义的。
4.叛逆精神
林黛玉反对封建礼教,蔑视功名利禄。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宝黛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贾宝玉不谈仕途经济。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账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并因此而为宝玉所深爱且深敬,此乃是宝黛借以建立爱情关系的基点。他们的爱情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但这种不合时宜的叛逆爱情却让贾母异常反感:“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也算不得是佳人了。”(见《红楼梦》第五十四回) 同时,这种追求自由的“木石前盟”的爱情也不被其他一些封建家长所认同。然而林黛玉骨子里的叛逆却没有变,她还是爱得那么深诚,那么执着,那么叛逆。为爱情几死几生,令封建家长反感。
作为家族最高掌权者的贾母,也意识到:与黛玉相比,宝钗则符合“性格好”的条件,于是贾母也把孙媳妇人选转向宝钗,并屡屡夸赞宝钗:“我看宝丫头性格儿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都像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要赌宽厚待人里头,(黛玉) 却不济她宝姐姐有担待,有尽让了。”(见《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黛玉的种种性格表现及给别人留下的“后遗症”,我们不难看出,贾府为计划中的“继业之人”宝玉求贤内助,当然不能选择一个不合时宜、不能齐家的人物。
所以贾母强调“性格好”为择亲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该不是虚言。
林黛玉的独特性格决定了她的爱情只能是一场悲剧。这一典型个性不为环境所允许,不为以贾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所接受,最终被她的情敌宝钗所击败。也正是这独特性格使她不可能改变自己来迎合别人。在爱情遭到彻底毁灭时,她“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也绝不苟且于世。正如她在第二十七回《葬花吟》中所说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总之,造成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林黛玉自身的性格、贾薛家族利益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而其中性格原因又可以说是根本原因。所以,有人说,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就是性格悲剧,主要在于林黛玉自身。
品读与探讨
1. 为什么说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光彩的女姓形象?
2. 林黛玉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为何说《葬花吟》就是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写照?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1],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2],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3]。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4]?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5]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我) 知是谁[6]?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注释]
[1] 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上(或临水) 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2] 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莫”,“暮”的古字。
[3] 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黛玉号“潇湘妃子”即用此典。②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案:周汝昌言:
(花枝) 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义。
[4] 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5] 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6] 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第廿七回的《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第廿八回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