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鱼
松鱼
松鱼,背部为深青色,十分丰满,腹部为白色,较为平坦,翅膀上长有硬刺,上下有须,没有鳞片,很像淡水鱼黄颡。松鱼肉质细嫩,头顶骨内有一个“佛像”,人们把它的肉吃掉之后,都会把“佛像”剔出来把玩。
【原文】 是鱼,福宁称为松鱼。鱼类虽无此名,然考本州志,书内实有松鱼:其色深青,其形丰背平腹,翅有硬刺,上下有须,而身无鳞,如淡水中汪刺〔1〕状。其肉细,头顶骨内有佛像一躯,食者每剔出玩之。考字书,有鱼曰“鮄”,注音“佛”,海鱼。今此鱼头中有佛,疑即鮄鱼。“䱟、鲀、、”〔2〕,意取“锯、豚、时、化”,《字汇》载此,不必全露。则“弗”之为“佛”宜矣。况又指海鱼,尤非江湖之鱼所得混淆。若是,则因松鱼识得“鮄”字。
《松鱼赞》:鱼头有觉,佛所托足。濮上〔3〕来游,同归极乐〔4〕。
【注释】
〔1〕汪刺:黄颡(sǎng)鱼。又名“汪双”“鲿(cháng)”,皆是形容黄颡鱼鳍上硬刺活动时发出的声响。“松”“桑”古音接近,“松鱼”可能也是指黄颡鱼。
〔2〕䱟(jù)、鲀、鰣(shí)、(qī)皆为鱼名。
〔3〕濮上:古代卫国濮水岸边。春秋时期,濮上常有靡靡之音,多有男女在这里幽会情爱。
〔4〕极乐:双关语,本指佛陀所居住的幸福世界,这里指男女情爱。
【译文】 福宁地区的人们把这种鱼叫作松鱼。虽然鱼类里没有“松鱼”,但本地州志中确有松鱼的记载:松鱼颜色深青,背部高高隆起,腹部平整光滑,翅上长有硬刺,上下都有胡须,身上没有鳞片,如同淡水中的汪刺鱼。它肉质细嫩,头顶骨中有一尊佛像,吃鱼者经常把这尊佛像拿来把玩。我在字书里发现有一种鱼叫“鮄”,与“佛”的读音相同,是一种海鱼。而这种鱼的头骨里有佛像,是不是就是鮄鱼呢?《字汇》上“䱟、鲀、、”这四种鱼的名字意取“锯、豚、时、化”,可见造字可以只取偏旁,不必取全字。那么“弗”字也就可以代指“佛”字了。况且既然说它是海鱼,便不会与寻常淡水鱼相混淆。如果考证无误的话,我倒是因此明白了“鮄”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