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金融案例年度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年度观察

金融科技“裂变” AI时代渐行渐近

欧阳晓红

如果分与合可以被描述为2017年由互联网金融蜕变而来的金融科技的两种时态,那么喜与忧、冰与火则分别是金融科技的两种表情与面孔。

时态而言,一头是互联网用户红利殆尽。金融监管趋严背景下,互联网与金融分离趋势凸显,金融机构重回舞台中央,互联网企业回归其工具性特点——力求成为B端金融机构的服务供应商,为其提供技术服务与软硬件支持;抑或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面向C端开展金融服务。

另一头是国有大行纷纷牵手互联网巨擘,布局金融科技。信息技术与金融的深层融合,使得金融边界不断被打破。现在,互联网金融热度褪去,其概念也逐渐向更接近其本质的金融科技演化。

数字化风暴正在席卷全球,金融科技在加速洗牌原有的竞争格局,传统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倒逼着自我革新。在经历了电子银行、网络银行、移动银行后,银行业现已全面步入4.0数字化时代。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传统的思维与方法正在被摒弃;商业的基础要素正在被重塑。”汤森路透金融及风险部门总裁戴维·克雷格说。在他看来,过去,竞争是驱动创新的核心动力;而现在,合作同样是金融科技的驱动力。诚如其感受到的——中国金融科技从业者已经开始专注于合作与互通。此外,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已经诞生了数个估值数十亿美元的企业。中国的在线借贷(P2P)市场规模是英国的4倍、美国的10倍。更不用说,这些新型的金融科技企业正逐渐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表情来看,喜的是,这一年,金融科技公司批量赴美上市。2015年上市的宜人贷除外,截至2017年年底,乐信、趣店、宜人贷、拍拍贷、信而富、简普科技共6家企业完成IPO,金融科技领域从未如此近距离地走进资本市场。其背后诠释的是,中国消费升级、加杠杆带来的原始“借钱”冲动而孕育的登陆资本市场之商业业态。

这一年,原本看似固化的支付领域利益格局开始瓦解。诸如,一直以来由银联及“宝信”(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主的第三方支付两大转接清算阵营的二元格局正在被打破。这是因为,信联批量承接银联和第三方支付的银行卡线上交易份额,而银联也在从二维码、线下小额支付等领域切入,快速收复失地。2017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银发〔2017〕296号),配套印发了《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市场解读此新规有利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展开公平竞争。

这一年,诸如个人征信数据库等金融底层设施告别昔日空白,日趋成型。中国版信联来得正是时候,数据孤岛正在被打破,一个日趋规范的金融环境指日可待。

忧的是,这一年,金融监管的严厉前所未有。监管加速全面肃清现金贷、网络小贷、P2P等乱象。无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投向,均需接受穿透式监管。监管旨在阻断任何外溢式风险。接踵而至的是现金贷先热后冷,网络小贷急刹车。市场担心,无法抑制的借贷需求会以怎样一种潜在方式或商业模式被满足?如何防范长尾风险?由于现有金融科技中的借贷、支付、理财等业态主要服务于低收入长尾人群,专家指出,在长尾人群享受金融科技便利的同时,长尾风险堰塞湖正在形成,严重威胁社会稳定。

面孔而言,消费金融可谓冰火两重天。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分化正在加剧,其分化指标为“是否拥有场景、流量和数据优势”,具备优势的机构则发展较快,否则其发展相对较慢。数据显示,九成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盈利,其中,招联金融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达5.4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82%;相对应的是,上半年杭银消费金融仍为负增长,亏损474万元。

显而易见的是,金融严监管高压之下,消费金融公司也受现金贷整治潮波及,缺乏自主获客渠道和风控系统的公司颇受冲击。

纵观发展至今的中国金融科技,大概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其发展内涵如系统构建、电子支付、网络信贷、大金融生活科技等。2016年金融科技概念火爆,但2016年中国科技营收仅4213.8亿元,整体增速下滑至42%,艾瑞预判未来几年都将保持该增速。其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收紧、金融科技定位与转型尚需时日等,其结论或许是,金融科技唯有真正摆脱互联网金融的母体,方可迎来爆发。不过,艾瑞预计,这至少需要5年时间。

可圈可点的是,由于当下互联网技术最大的应用场景在中国,资本驱动、电商经济扩张、监管宽容等因素(其中,不乏短期因素)共同作用,中国已成全球金融科技浪潮的领航者之一。

这一年,人工智能(AI)在金融领域逐步打开应用场景,包括征信、大数据风控、反欺诈、智能客服、智能投顾以及智能投研。资本亦蜂拥而至,似乎AI正在成为新的风口。

一方面,技术为王的当下,AI几乎是金融科技企业的新武器,金融科技将成为经济转型和金融升级的必经之路已成共识。另一方面,有人甚至惊呼:金融科技之后是AI金融时代吗?来自京东金融的消息是,未来会在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投入千亿元资金规模,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驱动型科技公司。

或许,科技巨头某一天会成为非银行业银行,类似微信支付、脸书(Facebook)这样的公司正在或将成为金融服务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打造“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亦需要充分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尽管目前属于全新集成技术的区块链尚处于实验阶段。

现在,如果用一个主题词统领金融科技这一年的业态状况,恐“裂变”莫属。我们不妨站在这一历史时点回眸与展望,厘清概念,理解金融科技不同业态发展规律,甄别行业风口与痛点。

金融科技的边界

何谓金融科技?迄今为止,各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对其并无统一定义。尽管从法律层面上,人们无从界定金融科技,但普遍认为金融科技类公司或市场主体通过不同的商业模式与形态来提供种类各异的服务与产品,且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

国际组织及主权国家的观点认为,金融科技无外乎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旨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改善客户体验、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中国银监会创新业务监管协作部主任李文红在《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一个监管者的视角》一文中指出,金融科技的核心是利用新兴的互联网信息科技改造和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金融科技更强调新技术对金融业务的辅助、支持和优化作用,其运用仍需遵循金融业务的内在规律、遵守现行法律和监管要求。

金融科技从应用领域角度可分为以下几大类:支付清算领域,包括网络和移动支付、数字货币等;融资领域,包括股权众筹、P2P网络借贷等;市场基础设施领域,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投资管理领域,包括电子交易、机器人投资顾问等;保险领域,包括保险分解和联合保险等;此外还有直销银行领域等。

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可以概括为“ABCD”,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Big Data)。其中,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基础,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基于海量数据和高速计算能力从时间和空间上加速推动金融业发展。

借用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于2017年2月发布的《金融科技研究报告》中对金融科技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有可能改变金融服务行业的新兴科技和创新商业模式。从新兴科技和创新商业模式演进两个方面,业内将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时期:

金融科技1.0时代:金融科技的萌芽期(1980—1989年)。金融公司内部设立IT部门,将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用于金融业务当中,意在压缩运营成本,提高金融业务部门服务效率。

金融科技2.0时代:金融科技的起步期(1990—2010年)。科技与金融的合作更加深入,科技第一次独立于金融系统,以互联网金融为典型。

金融科技3.0时代:金融科技的快速成长期(2011年至今)。互联网不再是推动金融技术化的最主要动力,而是作为新兴技术的基础继续存在,此前高净值客户才能享有的财富管理、投融资服务将向广大的长尾用户普及。

金融科技3.0时代之业态正搅动一池春水,而与之对应的行业监管亦前所未有的严厉,市场格局日趋分化,劣币或正在被驱逐,尽管行业阵痛在所难免。

身边的金融科技业态

不经意间,诸如支付、融资、投资管理、保险科技、直销银行、基础设施等金融科技业态变得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甚至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

Margaris Advisory公司首席执行官、Fintech Forum顾问斯皮罗斯·马格里斯(Spiros Margaris)认为,未来的金融机构将主要由一些创新且独立的金融科技企业组成。这类机构除了提供经过改良的产品和用户体验之外,还收取较低的费用,最重要的是,它们代表着我们可以相信并希望的未来。

的确,被金融科技改变的未来已来,我们别无选择。

当然,提及业态,悉数将金融牌照揽入麾下的京东金融可谓包罗行业内各大业态万象。按照毕马威的划分,诸如京东金融、陆金所、百度金融、蚂蚁金服、品钛、人人友信等机构均属于综合金融类公司;就支付汇兑业务而言,典型公司如汇付天下、钱方好近、快钱、财付通等;融资范畴的消费金融机构,则有马上金融、趣店、51信用卡、量化派、闪银等;信贷的市场主体,如我来贷、夸客金融、搜易贷、点融网等;众筹机构,如星火乐投等;投资管理方面,理财类如金斧子、挖财网、随手科技等,财富投顾类如资配易等,交易类如富途证券、老虎股票等;保险科技范畴,如众安保险、灵犀金融、最惠保等。

基础设施范畴较广。大数据征信类型的机构,如百融金服、聚信立、数联铭品、百分点、天云大数据、天创信用、同盾、微众税银、棱镜征信等;信息服务类的机构,如点石金融、融360等;比特币区块链的市场主体,如太一云、小蚁区块链等。

倘若细究上述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资机构,就会发现红杉资本所投标的为9家,在毕马威列举的中国领先金融科技公司50强中投资数量名列榜首;位于第二、第三的IDG资本、腾讯分别投资了6家、4家;位列第四的京东则投资了3家。

另据零壹数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三季度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事件发生在中国、美国、印度、英国、新加坡等19个国家,其中,中国的金融科技投融资共84笔,占全球52.5%。

现在,假如用关键词“嬗变”给支付贴上标签的话,其他几大业态,如融资、投资管理、保险科技、直销银行、基础设施等,也许可以分别用“聚变”“谋变”“蝶变”“应变”“变局”等字眼去描述。

嬗变之支付

几大业态中,连接入口的支付一马当先,被机构视为重要的圈马阵地。用“嬗变”一词概述支付行业并不为过。

如果时间回到2012年,你可能不曾想过,身上不带一分钱、一张卡就能畅通无阻地在一个城市生活一周、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是的,仅仅5年后的今天,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无论在餐厅吃饭、超市购物、搭乘公交、市场买菜,只要带上手机就能轻松支付。

变化可能不仅于此,当你跨出国门,诸如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字眼不仅在日本、东南亚等地随处可见,即使远到欧美,也已被这些熟悉的品牌广泛覆盖。

2017年的十一黄金周,支付宝方面发布统计数据称,在境外用支付宝付款的人次同比激增7倍多,人均消费金额达1480元。同时,约有370万用户在境外使用支付宝查找当地的吃喝玩乐及其优惠信息。而此前银联2016年的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银联受理网络延伸至160多个国家地区,境外商户累计达到1986户,累计发卡6800万张,欧洲受理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50%。

变化就集中发生在过去几年,而这无疑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喷薄放量的几年。

公开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1511.4亿元,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移动支付业务达到257.1亿笔,交易规模已达到157万亿元,4年间增长1000余倍,达到了美国移动支付规模的50倍。该数据仍然处于动态跃升的过程中。除此之外,截至2017年6月,中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5.11亿,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达到69.4%。

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在2017年一季度突破了20万亿元,达到22.7万亿元。其中,94%的市场份额都集中在两家平台手中,足见市场双寡头格局的稳定。

有人把创新的技术基础总结为“BASIC”:Blockchain(区块链)、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诚然,诸多创新中对市场影响最大的非二维码支付莫属。

易观智库报告指出,支付宝、微信支付合计占市场比例已经高达90%以上,由其主导的二维码支付几近一统江湖。而失去二维码最佳发力契机的银联亦在不断尝试,试图重夺市场份额,包括后来者“京东支付”。

2015年12月,中国银联联合产业各方推出“云闪付”移动支付品牌,将IC卡非接支付、NFC(近距离无线通信)移动支付和二维码支付先后纳入云闪付产品体系。来自银联方面的数据披露,截至2017年上半年,云闪付卡累计发行超过2900万张,全国支持云闪付终端数超过1000万台。眼下来看,尽管云闪付体系未能帮助银联完成重夺市场份额的愿景,但通过自身的清算牌照优势和不一样的技术路线,仍然是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此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联的横空出世,在网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待定和其“断直连”的原则宗旨下,二维码支付的行业前景也存在某种不确定性。但相信支付机构的创新不会止步。

接下来,不妨聚焦这个行业的“玩家”们。

先说于2015年11月19日上市,成为全球移动支付第一股的Square,其核心业务信用卡付款处理服务,公司按照每笔交易总支付额的一定比例收取费用。Square上市之初有3款硬件产品,第一款是免费赠送给用户的可以插入智能手机或平板耳机孔的插件,其配合移动App,可实现刷卡服务。第二款是带有刷卡槽的iPad底座,消费者刷卡,随后商家可以在iPad上进行操作。第三款产品是带有无线NFC识别支付功能读卡器,可适用于苹果支付、安卓支付等支付方式。Square的卡片阅读器一经推出,立马推动支付服务向EMV(简易移动值)和NFC方向转变。

纵观国内,于2016年9月上线“白条闪付”的京东金融尤其值得一提。该公司在保持原有白条消费金融功能的基础上,通过银联云闪付技术,实现在全国银联闪付POS机上使用,及支持Apple Pay、华为Pay、小米Pay等支付方式的手机或终端设备上使用,京东白条从电商平台内部走向线下市场。

财付通则是腾讯集团旗下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一直致力于为互联网用户和企业提供安全、便捷、专业的在线支付服务。自2005年成立伊始,财付通就以安全便捷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为个人用户创造了多种便民服务和应用场景,还为大中型企业提供专业的资金结算解决方案。

财付通提供了快捷支付、财付通余额支付、分期支付、委托代扣、EPOS支付、微支付等多种支付产品,覆盖的行业包括游戏、航旅、电商、保险、电信、物流、钢铁、基金等。

汇付天下成立于2006年7月,专注于为传统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及个人投资者提供金融账户、支付结算、运营风控、数据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其建立了基于视频、音频的人脸、活体及语音等身份识别技术应用。并通过大数据、各类建模和机器学习手段,建立了多层次的风控体系,包括监测、规则、阻断与拦截等。汇付天下拥有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系统检测认证以及相关的数据安全标准认证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原本固化的支付领域利益格局开始瓦解。包括有利于市场参与者公平竞争的条码支付新规的下发,人们有理由相信市场环境日趋向好。

聚变之融资

消费金融也好,P2P借贷和众筹也罢,这些聚合在互联网融资领域的业态,也许找不到比“聚变”更适合的字眼去描述这诸多力量的汇聚与迭变。

始于20世纪初期的消费金融,其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构成了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个人消费金融公司、销售金融公司、商业金融公司日益融合,形成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消费金融公司。欧洲消费金融起步晚于美国,目前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消费金融市场。日本作为亚洲消费金融发展较早的国家,消费金融业务成为该国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动力源。

扫描消费金融的区域商业模式,不难发现,美国、欧洲、日本,包括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其发展路径各异。

美国消费金融公司主体众多,业务广泛。美国市场上活跃着三类消费金融公司:一是个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经营个人消费信贷资金的发放,用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二是销售金融公司,主要是通过分期付款方式付给销售商,让其向消费者提供汽车等消费品;三是商业金融公司,主要是向消费品生产企业或者销售企业提供短期融资。

欧洲消费金融公司借助经销商扩张业务。欧洲消费金融将市场定位于收入不高但收入来源稳定的人群,尤其是年轻群体。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向客户提供特定用途货款和无特定用途货款。

全球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桑坦德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于1963年在西班牙成立。桑坦德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与遍布全国的汽车经销商和零售商密切合作的方式开展贷款业务,采取以汽车经销商和零售商为对象的间接营销与以个人客户为对象的直接营销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优化配置信贷资源与风险成本。

日本的消费金融公司依托商户发展。日本是亚洲消费金融发展较早的国家,由于历史上形成的独特银企关系,日本的银行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个人客户不是日本商业银行的传统客户,很难从商业银行取得消费贷款。因此,日本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占比较小,消费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日本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消费者无担保货款公司、信用卡公司、分期付款公司等。

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呈现多主体扩张发展格局。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根据发起人的不同,呈现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电商系、P2P系(分期购物平台)等多网络链条的扩张发展格局。

今天,如果说昔日互联网金融上半场是时代裹挟着市场主体的癫狂,那么,互联网金融下半场走至前台的金融科技身居宝座但头顶监管之利剑,因此有喜有忧。

这其中,颇为亮眼的是,自2016年掀起互联网金融新动能的消费金融,其依然是资本竞逐的对象。在资本的眼中,消费金融市场仍是一个爆发式增长的蓝海。这个市场的玩家特点各异,细究起来,会隐约感知到它们自下而上,发力解决“痛点”。

按照京东金融报告的说法,与其说消费金融依赖大数据,不如说消费金融依赖基于大数据的用户征信信息。消费贷、工薪贷、学生贷等面向长尾用户的网络信贷的产生,亟须利用用户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信用评分和欺诈风险防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其开发的风控模型完成这一点。尤其是互联网商业集团通过其电商—社交—支付三大服务获取用户数据,然后为其金融业务服务。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是京东、腾讯和阿里巴巴,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是Facebook(脸书)、Apple(苹果公司)及其支付业务Apple Pay。

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亿元;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50亿元,增速超过150%;京东金融预计,2017年整体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放眼此行业的玩家,亦是各具特色。

杭州恩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又称51信用卡)成立于2012年5月,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首批会员单位、浙江互联网金融联盟理事单位、杭州互联网金融协会副会长单位以及浙江互联网金融联盟首批信息公示单位。公司业务涵盖负债管理、小额信贷、分期、理财四大板块,已经从单一的信用卡管理工具企业演变为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旗下主要产品包括智能账单管理App“51信用卡管家”、金融服务平台“5人品”App和“给你花”App。依托于拥有大量用户的负债管理平台,51信用卡借助多年积累的大量金融客户以及信用卡数据构建了全新的信用卡金融生态闭环。

量化派则是数据驱动的消费金融科技公司,在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信用额度的同时,帮助消费场景实现流量变现,帮助金融机构获取形成资产。量化派通过基于机器学习和互联网化的风险定价,整合互联网及传统数据源,帮助个人及小微企业证明经济财务等状况,从而快速获得低成本贷款。信用钱包是量化派旗下产品,通过App、微信及第三方接口,提供消费信贷及消费场景下的白条服务,根据借款人的信用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技术评定借款人的最高信用付款额并可在范围内预先进行购物行为,量化派在短时间内支付商家消费款项,借款人通过量化派分期还款。

不过,金融严监管高压之下,受现金贷整治潮波及的消费金融公司生存不易,缺乏自主获客渠道和风控系统的公司更是颇受冲击。

谋变之投资管理

也许用“谋变”形容金融科技行业的投资管理业态多少有些谨慎,但涵盖此领域的几种业态,诸如理财、财富投顾,包括交易等或已行至十字路口,唯有谋求变化、找准方位,方能释放行业活力。尽管它们中间不乏行业翘楚,然而,放眼市场,鱼龙混杂者不在少数。

对于人工智能,国际上无公认的定义,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约翰·麦卡锡,他认为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像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正逐渐深入到大数据征信、贷款、风控、保险、资产配置、财经信息分析等领域,尤其是智能投顾领域。

从智能投顾行业现状来看,目前,公开表示具有或正在研发智能投顾功能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已经超过20家,比如京东金融、一心、积木盒子、聚爱财Plus等。但智能化程度参差不齐,和美国同类企业相比仍有差距。

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以智能投顾为噱头,并非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

一些P2P企业仅对用户进行简单的风险偏好测试,根据用户偏好推荐相应的理财产品,并未实现用先进的数据算法来优化投资模型,意在借智能投顾的幌子进行市场宣传。

致力于智能投顾的创业企业仍在模仿Wealthfront的产品形式,基本实现智能算法模型的搭建,使用数字化手段提供投资咨询服务。

弥财、蓝海财富作为国内智能投顾公司的典型代表,成立于2015年前后,位居国内最早的智能投顾公司之列,它们借鉴Wealthfront、Betterment的产品模式,推出了机器人投顾产品。目前这两家公司的投资标的均以指数基金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为主,跟踪全球市场,目标客户多为有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的人群。两家公司的咨询费率均低于国内人工投顾费率,蓝海财富咨询费率为所管理资产的0.5%,弥财更是将咨询费率降低到零以广泛获客。

其实,“较大范围的智能投顾,包括了传统单纯数字智能投顾和混合模式的智能投顾。”2017年10月14日,在上海举行的“2017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与风险监管国际研讨会”上,先锋领航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区总裁、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理事林晓东如是说。

在林晓东看来,智能投顾又称机器人投顾(Robo-Advisor),是一种新型的在线财富管理服务模式。它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及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搭建投资组合模型,再将投资者的风险承受水平、投资收益目标、个人财务状况、理财规划及偏好等输入组合模型,为用户生成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资产配置建议,并提供交易执行、资产再平衡、税收管理、房贷偿还等增值服务。

“提及人工智能,大家熟悉的基本上都是应用端,如人脸识别、聊天机器人等。实际上,人工智能并不只在人脸识别等局部应用上爆发,而是有很多实际的落地内容和项目。”天云融创数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雷涛认为。

雷涛解释,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发生非常深远的变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形成很大冲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算机被广泛用于完成自动化任务,后者往往是被清晰的规则和算法描述的。但如今出现了一个分水岭,机器学习技术允许我们在难以精确描述规则的边界内完成同样的任务。人类习惯于抽象和简化思维,人工智能依靠质朴的数学和超强的计算能力,还原了世界的复杂性。

不过,具体看,就个人理财与财富管理而言,据毕马威相关报告,为迎合年轻一代“手机控”的生活习惯,理财和投资产品的网上展示成为手机财富管理软件的标配。通过移动端的展示,不仅便于用户迅速了解金融产品的特点,而且软件端在用户开启和使用时,利用触点和位置服务等功能,能够动态掌握用户的关注点和使用场景,配合大数据模型技术,还可以“智能”了解并评价客户的浏览行为,有针对性地推送或推荐客户可能会关注的产品及服务。简而言之,在手机电商领域已经普遍应用的智能推荐功能,已经开始逐步进入金融投资产品的线上展示领域。

此外,市场化金融投资品的丰富,以及资产配置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初步拥有一定财富积累的中青年城市中产,开始使用手机财富管理软件进行投资品的管理。与之同步,部分金融科技公司适时推出了界面较为友好的移动端软件工具,并逐步涉足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投资产品推荐和管理功能。

然而,金融科技领域的财富管理市场并非风平浪静。

据36Kr-FinTech行业数据研究报告分析,关于国内智能投顾市场存在的问题,除却共性的黑箱之诘问,国内智能投顾目前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盈利模式不清晰。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信息披露,目前有智能投顾业务线的公司中,只有同花顺一家具备投资咨询资格。对于国内大部分企业来说,模仿Wealthfront等公司收取管理费的经营模式难言合规,尤其是直接2C的公司。理财魔方作为2C公司,与基金销售代理机构盈米财富合作,起到引流客户的作用,但由于盈米财富和理财魔方都不具备投资咨询资格,理财魔方目前的现金流入只有同盈米财富瓜分有限的基金购买和换仓手续费这一单来源。

二是利益冲突问题。由于前一问题存在,大部分智能投顾公司必须与基金代销机构合作,投顾公司只能推荐该代销机构销售的基金且代销机构标的选择性有限,难以真正给用户以全局最优解。另外,智能投顾公司与基金代销机构的这种深度绑定方式难以界定双方定位,参与基金购买手续费分成这一模式也更加难以说服用户自己是站在买方角度进行基金推介。

不妨看看这个市场的“玩家”怎么“玩”?

杭州挖财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简称挖财)成立于2009年,定位于做老百姓的资产管家,聚焦于传统金融服务涉足较少的大众,担当数字普惠金融的践行者。目前,公司旗下挖财记账理财应用累积了大量的个人用户。经过7年发展,挖财已经从记账到理财,从技术到金融,从小众到广大老百姓,发展成为一家具有特色的互联网资产管理平台。

挖财旗下主打产品有挖财记账理财、挖财宝、挖财钱管家、挖财信用卡管家、“挖财股神”和“挖财理财社区”。挖财记账理财是专业的“勤快人”的财务管理应用,挖财信用卡管家是轻量级的“懒人”的综合信用卡管理应用,挖财钱管家是综合的个人财富管理服务应用,挖财宝为老百姓提供私人银行级的理财服务,挖财理财社区已经成为国内财商教育普及范围较广的理财社区。2016年4月,互联网金融博士后工作站落户挖财,聚焦于大众用户利用互联网进行资产管理这一重要课题,致力于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智库和创新源。

北京资配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简称资配易)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从事证券投资人工智能系统研发和技术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公司以“让资产配置更简单、更高效”为使命,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资产管理行业。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自主研发的证券投资人工智能系统(SIAI),该系统可以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人工智能投资管理服务解决方案。金融机构可以运用资配易的SIAI系统,构建新型的投资管理服务和业务,满足互联网场景下的资产管理需求。

那么,未来将何去何从?林晓东认为,未来大资管行业将会遇到4个新趋势:首先,在过去是机构投资者或企业客户作为推动所有科技和创新的原动力,但随着千禧一代的出现,人们发现个人投资者成为推动金融科技发展重要动力。

其次是亚马逊效应。亚马逊效应延伸到金融科技领域,过去大家习惯到物理网点做投资理财咨询,现在大家更加倾向于通过数字化渠道解决自己对投资理财的需求。

再次,科技让未来更加有预见性。过去,对所有金融从业人员来讲,最难预见的就是未来市场发展,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虽然还不能100%确定未来,但是对未来市场的判断以及收益的预见,准确度有很大提高。

最后,就大资管而言,或者从财富管理机构来讲,过去强调投资超额收益,现在注重的是如何应用科技手段去提高运营有效性,降低运营成本,把最终这部分的运营超额收益回馈给投资者。

不言而喻,2017年的人工智能已在金融领域逐步打开应用场景。以智能投顾和智能投研为例,不管在C端还是B端均有用武之地:既能帮助C端客户进行资产配置,也能帮助B端的基金、私募机构以及银行提高工作效率。

蝶变之保险科技

保险科技(InsurTech)终于在这一天实现“蝶变”。

有人说,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务领域效率低、成本较高和客户体验不好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解决此类问题的良策是保险科技。

2017年9月22日,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机构——众安保险在香港上市,融资15亿美元,创下2017年以来全球金融科技领域最高融资纪录,使得融资活跃度指数出现飙升,达到141。

众安保险2013年11月成立,由腾讯、蚂蚁金服、中国平安发起,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其总部在上海,不设分支机构。众安保险挖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于产品设计、自动理赔、市场定位、风险控制、后端理赔服务等全流程,为用户出行、购物、医疗、投资理财等过程中的不同金融需求提供保障。

2017年10月10日,同方全球人寿“宙斯”智能个险正式亮相,公司数字化保险战略地图首次对外公布。

“选择10月10日这个日子作为同方全球人寿‘数字化保险日’,恰是因为0是原点,1是新生,而我们对传统个险的智能升级正如1对0的致敬和超越;同时0和1所代表的二进制语言,也承载了科技对现代人寿保险行业的改变。”同方全球人寿总经理朱勇在发布会上表示。

“纵观全球,谁可能是数字化保险的真正领先者?中国。”朱勇表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7.31亿。庞大的数字化社会孕育出一批“数字原住民”——“90后”的年轻人。这些依靠网络生活的年轻人,将影响未来商业世界的格局和发展方向。“他们也就是未来标准意义上的数字化客户。”

数字化浪潮不可逆,传统的人寿保险亟须激流勇进,满足数字化客户对人寿产品、服务、沟通上的各类需求。在朱勇看来,破题的关键就在于以科技赋能保险。

“有六大科技会对人寿保险产生极大影响。”朱勇指出,未来,人工智能的运用将大大提高核保、理赔、客服的效率,云计算对信息数据的存储、分析、再应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物联网及可穿戴设备在信息交互方面的应用可提升承保的准确性和效率,而无人机技术则有望让保险的勘测、定损、救灾日趋高效。保险的本质即大数法则,相信未来大数据的运用将是保险业非常重要的助推力。不仅如此,未来的基因检测技术也将重新界定疾病和健康,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人寿保险。

在进一步勾勒未来数字化保险的形态时,朱勇将它形象地描摹为“北斗七星”:客户画像清晰完整、客户服务随时随地、保险产品量身定制、保险销售移动便捷、销售渠道多维融合、营运模式精细高效、风险管理实时监控。

同方全球人寿的数字化保险战略地图:达成4个目标,即实时化、场景化、智能化、定制化;打造3个平台,即数字销售平台、数字服务平台、数字作业平台;满足5类受众需求,即合作方、渠道、管理层、员工和客户需求。

从战略目标上看,朱勇尤其看重场景化。“我特别希望我们的销售和服务能够基于每位客户在他们人生中重要或者看上去不那么重要的场景。”

同方全球人寿的数字化保险践行之路将落子于三大平台建设:

首先是数字销售平台。在2017年10月10日的发布会上,同方全球人寿正式推出宙斯智能个险系统,打响了公司探索数字化销售的第一枪。宙斯智能个险系统覆盖个险销售全流程,囊括客户管理、数据管理工具、在线业务处理工具、在线财务分析工具四大功能,是对传统个险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其次是数字服务。公司将大力发展数字化综合柜面,公司微信、App可以解决客户日常的所有问题,线下专家则作为备份回应,提供更人性化的周到服务。

最后,也是同方全球人寿创新的突破口——数字作业平台。“数字作业平台首先即指移动办公室。在数字化社会里,工作和生活将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会尝试非办公场景的工作。”朱勇对数字化经营的战略脑洞不止于此,他认为,数字作业平台还要涉及基于大数据的管理决策。现在很多公司策略的制定主要通过讨论、经验和脑力碰撞得来。“未来,要更加基于数据的管理,基于量化的管理,基于数据分析,来优化销售、服务以及风控的模式。”

再来看成立于2014年7月17日的上海最会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它由原安盛天平保险首席战略官陈文志博士创立。公司核心产品“最惠保”是一家车险在线聚合交易平台。

最惠保将传统“一对一”的保险分销业务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业务模式,通过最惠保App以及微信公众号为保险营销员及车主提供在线比价、投保、支付、出单等全流程服务。最惠保App上线以来,为众多保险营销员提供了在线报价和交易服务,提升了业务员的业绩。

不言而喻,得益于科技的助力,保险科技几乎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其大致形式有以下几种组合:

物联网+保险。互联网金融行业中,通过物联网或者智能终端创新保险模式的企业比较常见。例如,通过与智能穿戴医疗设备生产商Misfit的合作,奧斯卡医疗开启了健康管理计划;物联网渗透到汽车保险中则体现为UBI车险模式。

人工智能+保险,即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用户行为目的预测模型,预测恶意欺诈人群行为。不少险企已经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保险交易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交易。同时,传统保险公司经常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人工智能也能发挥作用。

区块链+保险。区块链协议能够保证保险交易,促进保险生态的增长。除此之外,通过分户账簿,保险公司可实现业务合作伙伴与数据操作的连接。智能合约使得按需风险评估和及时承保成为可能,整个过程不涉及任何客户操作,也避免了欺诈的产生。

大数据+保险。数据是保险业的基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智能家居、车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大数据的蓬勃发展,为保险业利用大数据创新提供了机会。

P2P+保险。凭借当代的电子账户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此类互助性质的保险重新焕发了生机。德国Friendsurance是全球首家提出“P2P+保险”运营模式的公司。

诚然,就营销模式与特点而言,互联网保险与新兴金融科技的结合,不仅催生了各类保险产品,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模式也正在改变。

按照传统观点,保险企业会有自身的保险产品,然后用一套层次架构复杂的销售体系去销售。而当今的互联网保险企业则突破了这一点,在销售渠道上,由有中介的销售过渡到去中介的销售,甚至某些互联网保险公司并没有自己的保险产品,而仅仅提供保险信息服务。

应变之直销银行

几乎在一夜之间,一种基于市场环境、用户需求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就来了。尽管较国外而言,国内直销银行的步子迈得并不大,但这一天还是来了。

用“应变”来描述直销银行的出现也许较为妥帖。

2017年11月9日,京东金融与大连银行在北京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暨大连银行直销银行上线发布会。当日,大连银行直销银行App——壹伴客正式上线,即日起消费者可下载体验。

直销银行壹伴客承担着实现大连银行线上突围与破局、打造全价值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重任,由京东金融与大连银行双方团队历时5个月联合打造,瞄准年轻人群、互联网用户,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提供财富管理、消费信贷、积分权益等多项便捷的金融服务。

大连银行行长王旭称,双方采取“合作研发、联合运营”的合作模式,共同打造的直销银行品牌壹伴客,是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模式的创新。以此为契机,双方将在思维、观念、机制以及资源等方面将进行全面、深度的融合,双方将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坚持市场化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全面深化在数字金融平台、线上信贷及大数据风控等各个业务层面的合作。

可圈可点的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银行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出现了一些主要基于移动手机应用开展银行服务的数字银行(Digital Bank)或者移动银行(Mobile Bank)。它们普遍没有独立的银行牌照,而是选择与传统银行合作开展业务,因此既享有银行的资源,又能提供迭代速度较快、具备创新性的银行产品和服务。

放眼国际,西方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银行快速发展。美国共有30余家互联网银行,位居全球榜首。在过去20年间,美国的互联网银行发展迅速,从无到有,借助成本优势和更有亲和力的服务,从网络银行发展为移动银行。

相比之下,中国的互联网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传统银行业布局互联网金融以及新兴互联网企业进军银行业的共同产物。

互联网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

一是传统银行以直销银行模式迅猛发力阶段。2013年,北京银行与荷兰ING集团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直销银行。2014年,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正式上线运营。随后,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纷纷推出直销银行,直销银行迎来爆发式增长阶段。截至2017年5月,国内共有93家商业银行推出直销银行,参与主体多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其占比高达89.3%。

二是互金企业以民营银行模式跨界进军阶段。2014年,腾讯公司发起设立微众银行;2015年,由蚂蚁金服作为大股东发起设立的浙江网商银行正式开设。

三是直销银行以独立法人模式深度探索阶段。随着银行业转型压力持续加大,以及直销银行发展瓶颈日益凸显,传统商业银行纷纷效仿境外直销银行模式,申请以独立法人化运营直销银行。2016年1月,银监会提出“指导条件成熟的银行对直销银行等业务板块进行牌照管理和子公司改革试点”。2017年1月,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合资的百信银行正式获批筹建,中国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等20多家银行启动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牌照申请,互联网银行迈入多元化竞争的新格局。

全球范围来看,类似直销银行的企业范例并不少见。

MovenBank是美国的一家手机金融服务商,成立于2011年。MovenBank的创始人兼CEO Brett King称,“MovenBank将会创造一种由手机、社交网络、线上操作相结合的游戏化的金融服务体验。”MovenBank的支付系统建造于NFC技术之上,通过在智能手机背后贴上NFC贴纸,用户即可使用手机支付所有Mastercard(万事达信用卡)可以支付的平台,打造一个无纸时代。

MovenBank的业务主要有3种:CRED信用系统、MoneyPulse和MoneyPath、实体借记卡与NFC无卡支付。

MovenBank有自己的一套信用系统,包括传统的FICO评分,但更多的是创新的评分系统,通过对客户的社交网络、个性测试来对客户的财务健康程度做出分析,并测算出违约率,进而针对不同信用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利率。

相较普通收据显示的是“客户消费的金额”,MovenBank的消费显示是客户的剩余财富,以提醒控制客户的消费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MovenBank利用公用云模型,达到规模经济,节约了成本。此外,MovenBank利用先进的技术,结合其合作银行CBW的银行牌照身份、客户基础及社会公信力,还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体验。

中国的网商银行由蚂蚁金服作为大股东发起设立,它是中国第一家核心系统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商业银行,同时也是银监会批准的中国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之一,于2015年6月25日正式开业。

网商银行是以互联网方式经营,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以互联网为平台,小存小贷,只服务长尾,不做500万元以上的贷款,不碰二八定律中的20%的高净值客户群的民营银行。

基于云计算的技术、大数据驱动的风险控制能力,网商银行采取轻资产、交易型、平台化的运营思路。其第一款产品是贷款业务,该产品有两个特色:一是目标客户主要是电商平台上的个人卖家和个人创业者;二是很简单的纯信用贷款,无抵押、无担保,整个流程都是纯线上,随借随还。该产品的最大作用就是网商银行未来能够建立一套互联网信用体系,帮助用户发现、积累、创造和消费信用,最终让信用等于财富。

微众银行则由腾讯公司及百业源、立业集团等知名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总部位于深圳,2014年12月经监管机构批准开业,是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既无营业网点,也无营业柜台,更无须财产担保,而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

微众银行的“微粒贷”是国内首款实现从申请、审批到放款全流程实现互联网线上运营的贷款产品,具有普惠、便捷的独特亮点。微粒贷依托腾讯两大社交平台——QQ和微信,无担保、无抵押、无须申请,客户只需姓名、身份证和电话号码就可以获得信用额度。500~20万元的额度设置,满足了普罗大众的小额消费和经营需求。用互联网技术触达海量用户,将极其便捷的银行服务延伸至传统银行难以覆盖的中低收入人群。

诚然,直销银行之发展绝非一蹴而就,就金融机构而言,它考验的是银行的创新管理能力。“如果说此前大家对直销银行的概念和定位还有争论和存在疑义的话,那么随着百信银行的开业,对这一有限牌照商业银行的定位就非常明确了。”包商银行行长助理兼包银消费金融公司董事长刘鑫说,他认为直销银行绝不是简单的渠道端的创新和变革,而是在移动互联时代为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产生的一种采用新型运营模式的银行。

刘鑫认为,直销银行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直销银行1.0本质上是渠道端的变革,通过线上化的工具和手段,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简单化的产品。包商银行2014年推出的小马bank就属于直销银行1.0形态。直销银行2.0的核心则为运营流程再造,以“数字、移动、在线”为主要特征。

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有105家银行开展直销银行业务并推出独立直销银行App。

“只有对运营流程做彻底再造,才能服务于数字经济,适应互联网小额、高频、高并发的交易特性,也才能实现为客户提供无时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这一目标。”刘鑫说。

变局之金融科技基础

“变局”或许是内涵与外延范畴广泛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之状态诠释。

活跃在这个领域的主体较多,诸如大数据解决方案、征信服务类型的百融金服、聚信立、百分点、天创信用、同盾、微众税银、棱镜征信等;信息服务类型的点石金融、融360等。

纵观中国征信行业现状,可以看到如下几大特点:

一是现有征信体系以政府为主,信息覆盖仍待完善。中国征信体系采用政府主导、第三方机构辅助的模式。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是中国征信体系的基础,其信用信息服务基本覆盖全国信贷市场。

二是个人征信体系尚未覆盖半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报告覆盖了8.64亿自然人,其中有3.61亿人拥有个人信贷数据记录,有5.03亿人有个人社保信息记录但无征信数据;剩下的5.3亿人没有任何征信信息。

三是企业征信系统实现基本覆盖,但信息不够完全。截至2015年4月30日,2068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中,有中征码的企业及其他组织1023万户。

四是行业市场渗透率低。个人征信行业的市场渗透率整体维持在9%的水平。低渗透率的背后是各数据网络的割据与隔离。

发展趋势来看,市场份额上,社会征信机构和类征信机构寡头垄断与垂直细分可互补。

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设立大批征信机构和类征信机构,通过各自的技术能力和数据资源抢占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重复投入问题不可避免。但征信相关市场容量有限,且征信服务业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属性,资源的聚集是必然趋势。预计未来10年,中国征信相关行业会经历迅速扩张、并购整合和成熟发展的阶段,最后两三家公司将占据市场70%以上的份额或者更多,其他几家各自在细分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此外是数据孤岛问题的逐步解决。中国的个人征信市场从2015年开始尝试引入市场化主体,目前较大的数据源包括各政府机关、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之间各自独立,并未打通。

目前政府和企业都在逐步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一是法院、工商、税务、社保、公积金、商标、房管、海关等官方机构的信息联网建设;二是通过云计算技术在云端建立一个数据共享机制,打通数据孤岛;三是借鉴美国经验,建立规范的数据标准,便于实现数据打通和连接,逐步解决公共征信平台和社会征信机构双线发展格局中各方数据孤岛的问题,各方将最终实现互补共存但又相互竞争,最终达到平衡共赢。

未来,大数据的效力和使用方法将更明确。除传统的金融相关数据外,电商、电信业、零售业、社交工具数据正在进入征信体系。有观点认为创新数据的效力可能被过度放大,也许这只是用户的个人习惯,个人习惯与个人信用可能并无直接相关。2014年美国政策与经济研究委员会(PERC)的一项研究结果称,非金融信息在信贷决策中的作用有限,社交信息对于判断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暂无预测力。也有观点认为,只要数量够大,并结合良好的建模技术和容错机制,创新数据本身就能够发挥评判能力。从数据实测和市场反应来看,大量的创新数据与传统金融数据结合,对于金融征信评价机制是有益的补充,在模型中加入社交或个人习惯等新型数据后,其风控能力有所提升。

京东金融研究院发布的《2017金融科技报告:行业发展与法律前沿》称,就大数据征信而言,金融科技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面对的是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大量长尾用户。传统的各大门户网站,如以贯通供应链金融和物流链的京东和以腾讯为代表的社交网站纷纷开展大数据征信业务。

该报告认为,从大数据风控技术来看,其底层技术包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只有先积累丰厚的大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进行运算,才能确定用户的风险指数。大数据风控目前已在业界逐步普及,国内市场对于大数据风控的尝试比较积极,例如京东金融与美国金融科技公司ZestFinance合作,开发风控模型。2015年6月,京东金融与ZestFinance合资成立ZRobot,推出“漫网”和“盘古信用模型”等产品。

以小微信贷为例,其大数据应用的威力不容小觑。据毕马威报告,与纯个人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有所不同,小微企业信用评估既涉及企业主个人的信用评估,也涉及部分企业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而对公服务领域的数据维度更宽,涉及公开、半公开和非公开各个领域的数据源,拥有征信牌照的大数据征信企业可以根据金融服务需求,提供更多维度的企业信用分析,并且利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手段,不断优化反欺诈和信用风险量化模型。

从中小企业信贷领域来看,毕马威发布的报告称,尽管关注到少数金融科技公司开始应用复杂的量化模型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多维度大数据基础上对企业信贷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但更为普遍的是综合电商平台交易数据、核心企业ERP系统数据或物联网数据给予授信的产业链融资模式。而且,还注意到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研发或试点应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易溯源和反欺诈产品,以控制信贷风险。

就区块链技术而言,目光可以投向成立于2015年4月的Onchain(上海氦氪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突破并将其应用于金融领域,并为企业提供定制的区块链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和国内多个重要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为客户提供完整、可用、具有开拓性的区块链架构协议。该公司项目涉及资产注册交易、企业内部风控与投票决议等多个领域,是去中心化分布存储技术的专家。Onchain的公有链项目小蚁(Antshares)设立于2014年6月,是一个开源区块链项目。

在中国银行前副行长王永利看来,区块链是多类技术的集成,有很多的应用功能和应用场景。他提醒说,打造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必须充分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尽管比特币等网络虚拟币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货币,而只能是商圈币或代用币,不宜过度追崇和神化,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其一,区块链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加盟链)共同运行的属性。不是以自身主机独立运行,而是吸引社会计算机广泛加盟,共同运行,共享计算机的运算和存储资源,是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重要特征和推动力。这也是区块链去中心化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其二,区块链平台作为网络世界的自治组织,可以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如形成专用和唯一的身份赋予和验证体系、商圈币的推出和运维体系、智能合约和数据核查体系等。

由此,“区块链就可以在涉及智能合约、档案管理、数据存储、资金清算、历史核查、安全保护等经济金融和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加以利用,场景很多、潜力巨大。”王永利说。

不过,王永利解释,区块链属于全新集成技术,除比特币等币圈的应用外,主要还在实验室或尝试阶段,技术本身尚不成熟与完善,还在演化和改进的过程之中。

综上,如果回溯金融科技现有各大业态,3.0时代金融科技衍生出的长尾风险亦不容小觑。以蚂蚁金服旗下金融产品为例,截至2016年10月底,超过1亿人开通了蚂蚁花呗,实际使用人数将近8000万人。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认为,现有金融科技中的借贷、支付、理财等业态,主要服务于低收入长尾人群。

他将长尾风险视为金融科技六大风险之首。其余几项风险依次是数据、技术、红线(金融监管)、周期、声誉风险。并提出七条防风险建议:借鉴互金发展经验、运用监管科技手段、促进市场充分竞争、合理引导舆论舆情、提前做好周期管理、明确跨界从业底线、大力加强联动联防。

不管怎样,未来已来,金融科技变革正在重塑经济社会关系。金融科技也好,AI智能金融也罢,风控与金融的本质不会变,新金融发展之迭代与演变也一直在路上。市场主体或监管者唯有洞悉变局,把握趋势,应变求变方能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