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传:熊猫家园诗歌殿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融入此城——从少年到白头

1978年,乾坤旋转,否极泰来,中国改革开放掀开序幕。17岁的我,刚好高中毕业,在母校四川省武胜中学参加高考。分数下来,我竟然是全县文科状元!刚过国庆,我正在拉风箱帮小学教师的母亲做饭,听到同一院落的一位数学老师突然喊了一声:“谭平的通知书来了!”因为邮递员先经过他家门口,并问我家位置。为此我一辈子对这位老师都有一种格外的好感。接到录取通知书,举家欢乐,几天过后,乘车前往成都,进入位于纪念传奇美女诗人薛涛(768—831)的望江公园旁的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省城。在新南门汽车站下车后,腹中空虚,于是就近吃了一碗一毛钱的担担面,觉得味蕾极为舒坦,所以几乎是猪八戒吞馒头的景象,反正比以前所有的面条更让人心满意足。川大食堂的伙食是,早餐稀饭馒头鸡蛋,午餐、晚餐三毛钱一个荤菜加四两米饭,均可以心满意足。如果荤菜是三毛五,肠胃就会像过节一样发出欢呼。不久,听说成都小吃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好吃,赶公交车直奔,均是几毛钱一份,又成功地大快朵颐——那时一个年轻书生,刚刚进入成都,哪里知道这只是我沦陷为这座城市的忠实粉丝的开端。在成为成都市民的40余年里,它先征服我的味蕾,接着征服我的视觉——在成都街道、川大校园,尤其是永远生机勃勃、新潮时尚的春熙路,怎么有这么多说话温柔、白里透红的美女;又接着征服我的爱好——青石桥街道的花鸟鱼虫和2元一份的火锅粉,经常使我和夫人流连忘返,那些尤物至少让我爱上了两样,比如今天的我家里养了三缸鱼,办公室还养了一缸,在抖音上买了三个花架,摆放十几个品种的兰花;接着征服我的自我认知:以本县状元的“高分”进入川大历史系,好像有点牛,慢慢了解,才知道本年级、本班来自四川、中国各地的区市县一级的状元、榜眼、探花、传鲈多如牛毛,如果把我那破分放进去排队,只能名列后茅,同学中甚至还有四川省高考文科第四名,他就是喜欢川大历史系!我的先人!从此对于高考分数一事,本人偃旗息鼓,每天乖乖奔向图书馆“练功”……后来我在川大还读了三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供职于成都大学,用心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庙堂江湖和人间烟火。直到有一天,我才知道了这一切的密码所在。

2017年4月,成都市召开了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发展战略,为此,市委决定成立天府文化研究院,并邀请我担任院长(实际上是兼任,因为当时我是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在成都大学垂柳飘拂、白鹭翱翔的嘤鸣湖畔的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里,市领导隆重地给研究院授牌匾,并给我和学术委员们颁发聘书的时候,嘉宾云集,还有媒体的长枪短炮,我既感荣幸,也有点诚惶诚恐,毕竟过去的经验是,这座城市,你了解越多,越会被她的魅力“迷惑”而加深沦陷,虽然是心甘情愿的“沦陷”。以下是自己兼任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写作本书时,已经是专任了,且笑迎两鬓斑白)后,努力与成都如影随形,并“再入”成都,迄今为止的一点感悟,权当板砖抛出,等待美玉光临。

世界上有千姿百态和风情万种的都市,均是各自文明的摇篮或聚宝盆,留下不同族群独处或交往的丰富足迹,成为个体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碰撞、融汇的巨大空间,造就诸多与崇高、庄严、伟岸、勇敢、坚韧、仁慈、慷慨、睿智、风流、浪漫、幸福相关的故事与传说,成为后世子孙最重要的“不动产”,并将其卓越的光芒辐射世界。站在无比神秘壮美的地球屋脊青藏高原雪山上看得见的第一座大都市成都,就是这样一座气象万千、风姿绰约的低调名城。

翻开人类栖居之地的历史,每一座聚集众多生灵并能从事非凡创造的城市,都离不开很多代人的鲜血、眼泪、汗水、成功、荣耀作为支撑,这个简单的事实首先说明,城市既是人类竞争的大舞台,是政权、江山、时代、命运更迭的最重要的逗号或句号,也是人类在相互交往、取长补短中造福彼此的温暖天地。人类竞争与合作越到近现代,越是全方位。伟大城市的主要标志是城市的力量之源,它既是物质的,也是制度的,更是精神的。换言之,城市的灵魂是一以贯之的精神力量及其传统——文化。成都一脉相承的文化个性、文化魅力至少延续了三千年(有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为证),不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的所有伟大城市,都始终是一轮独到的风景,一幅温暖的画卷。

在各种读物中,“文化”这个词经常被玄化,尤其是那些喜欢显示自己学问“博大精深”者。我们和读者交流,必须删繁就简,直指鹄的。本书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必须的保证或推动人走向真善美、远离假恶丑的力量。包括物质基础、制度设计和精神追求三个层面,特别是指围绕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和优化所展开的人类精神活动,因为它更有穿越时空的稳定性和人类之间的可借鉴性。“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以文化人”的简称。“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文字等;“教化”是这个词组的真正重心所在。它的基础功能是使人形成并维系、传承人性,阻止人的异化,中高端功能是培养这个族群和社会的精英阶层甚至英雄圣贤,并构建一个国家或族群的个性与特色。当这种个性与特色具有比较优势或借鉴价值后,便能走出国门,参与人类文明的建构与优化。

放在这样的坐标里,成都既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高地,也是以政治、文教和工商为代表的中华都市文明的重要代表,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丝绸之路”亦有独特贡献。本书侧重从都市文明及其与“一带一路”关系的视角叙述成都。

地球上曾经存在许多3000—5000年以上的古老文明,其中,只有中华文明在地球上没有中断过。她不仅在诸多方面持续领先世界的时间最长,而且其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历经近代以来的激烈冲击,虽然曾严重动摇,但终究伴随近代化、现代化、全球化格局中中国先贤、先烈的选择、抗争和和平崛起而得以保留,并与时俱进,逐渐恢复其荣光。当今的中国,依然版图辽阔、族群众多,在坚守自身文化本位的前提下,拥抱世界,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不仅中国,亚洲儒家文化圈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态势同样优于全球其他地区。我们认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而成都,既是这五个方面的重要建构、完善者,也是这五个方面的受益者;在作出贡献,实现水乳交融的良性互动上,成都在中国所有古都中不仅名列前茅,而且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