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沙塘陂
1981年9月14日上午7:30,我们乘车经过太湖,9:30来到宿松县。宿松县委宣传部徐瑶同志接到县委招待所,汽车站到招待所,路程不短。下午宣传部贺、谢二部长和孟晋、黄志皋、王秋贵等同志来招待所看望,并开了座谈会。听当地主人的介绍,说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后到过宿松两次,一次在天宝末年,李白游太湖皖江后到宿松,县令闾丘很客气,安排李白住到南台山南台寺,寺外为筑读书亭,李白写了《赠闾丘宿松》一诗;第二次在肃宗至德二载,李白出狱后跑到宿松避难,闾丘已退隐沙塘陂,李白仍住南台寺。丞相张镐经宿松,李白写了两首诗赠张镐。桃花潭,有的说在宿松,今城外确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姓酒家,桑落洲李白诗中也提到。传说城东振英祠祀张巡,祠中曾塑有闾丘、李白的像。或说闾丘方远是闾丘县令的后代。传说很多,在这里留下了不少文化遗迹。信史很难复原,一经流传,便演化成传说,而传说有时也会演变成“信史”,我在考察过程中,对此深有体会。其实,宿松主人介绍的传说,他们自己也将信将疑,不敢肯定。
太白集有《赠闾丘宿松》一诗云:“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诗显然是赠姓闾丘的宿松县令。将闾丘县令比作晋阮籍之拜领东平相,谓其政绩超过宓子贱与陶渊明,乃至千载后掩此二贤之名。李白《赠张相镐二首》,两宋本、缪本、王本题下俱注:“时逃难病在宿松山作。”其一说他“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卧病古松滋,苍山空四邻。风云激壮志,枯槁惊常伦。闻君自天来,目张气益振”,李白避地宿松,病倒了,写诗求助于宰相张镐。后一首亦作《书怀重寄张相公》,诗以汉飞将军李广之裔胄自许,言“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表示要斩鲸鲵,清洛阳,“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然后功成身退,“灭虏不言功,飘然陟方壶”。宿松在汉称“松滋”,属庐江郡,所以这里称“古松滋”。《旧唐书·地理志》载:“松滋,汉高城县地,属南郡。松滋亦汉县名,属庐江郡,晋时松滋县人避乱至此,乃侨立松滋县,因而不改。”今湖北松滋,乃宿松移民侨置之县。诗中“迁人返躬耕”,当是别有深意焉。太白另有《赠闾丘处士》诗。诗言“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此闾丘乃是隐者。王琦注引《江南通志》云:“沙塘陂在宿松城外,唐闾丘处士筑别业于此,李太白有诗赠之云云。”修宿松方志者往往把二诗中的“闾丘”说成是一个人,所谓太白二次至宿松,以及有关太白的种种传说和遗迹大都从此演化出来。其实二诗所咏是否一人一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不过宿松曾留下太白的足迹当是无可怀疑的。他在永王事败之后所作《赠张相镐二首》,题注云:“时逃难病在宿松山作。”诗中有云:“卧病宿松山,苍茫空四邻。风云激壮志,枯槁惊常伦。”这里的“宿松山”,两宋本、缪本、咸本俱作“古松滋”,便是避地养病于宿松的明证。
15日上午,我们在文化局孟晋、王秋贵二同志的陪同下,步行出小东门,上小高阜。主人指坡下一小村落说,那就是沙塘陂,是处士闾丘栖隐之所;又说是县令闾丘埋葬之地。其地名象鼻弯(县志作“象鼻咀”),村落叫洪家窑。我们下坡走到村旁,一片田野,已经没有任何关于闾丘的遗迹了。先有太白诗中之沙塘陂才有这个沙塘陂,抑或先有这个沙塘陂才有太白诗中的沙塘陂,已是难以稽考的疑案。不过对着这田野村落,对于体会太白“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这样的诗句,却别有一种真淳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