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词推荐背诵80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jiǔ)月(yuè)九(jiǔ)日(rì)忆(yì)山(shān)东(dōnɡ)兄(xiōnɡ)弟(dì)[1]

〔唐(tánɡ)〕王(wánɡ) 维(wéi)

独(dú)在(zài)异(yì)乡(xiānɡ)为(wéi)异(yì)客(kè)[2]

每(měi)逢(fénɡ)佳(jiā)节(jié)倍(bèi)思(sī)亲(qīn)[3]

遥(yáo)知(zhī)兄(xiōnɡ)弟(dì)登(dēnɡ)高(ɡāo)处(chù)[4]

遍(biàn)插(chā)茱(zhū)萸(yú)少(shǎo)一(yì)人(rén)[5]

评析

这是王维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当时年仅十七岁,正独自游学长安,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离开熟悉的家乡、亲切的家人,生活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每逢佳节,这种思念之情更加强烈,让他倍尝思亲的苦痛。现在正是重阳佳节,是亲人们一起登高游玩、祈求健康平安的日子,他却只能让自己的心神与想象飞越重山,飞回故乡。“兄弟登高”“遍插茱萸”,这是他们每年照例进行的活动,今年的情形却有所不同:兄弟们依然结伴登上高处,人人佩戴茱萸驱邪避凶,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大家未免感到遗憾。——所有这一切,恰恰是由缺席的这“一人”遥遥想到的。不说“独在异乡”的自己遗憾不能与兄弟们共度佳节,却只想象故乡的兄弟们逢佳节也未能团圆的情景,这种曲折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小诗的感情更为深沉,手法更显新颖。

名句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都长安繁华热闹,但是少年游子在这里举目无亲,茫茫人海更反衬出他的孤独。“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把“作客他乡”的普通感受推向极致:长安对于诗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异乡);诗人对于长安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来客(异客)。游子和城市谁也不认识谁,诗人的疏离之感异常突出,孤独之感也更为深刻。客居异乡之人无时无刻不在思乡怀亲,每逢亲人团聚的佳节,这种思念之情很容易集中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出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语一经诗人道出,就成了最能表现客居异地、佳节思亲的名句。

小贴士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以前,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时祭祀天帝和祖先的节俗。战国时期,重阳节日已经形成;到了汉代,受当时服食药物、追求长生风气的影响,皇宫中开始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认为可以“令人长寿”,同时还举行大型饮宴活动。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有个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多年,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会有灾祸,你赶紧回去,让家人制作绛(jiànɡ)囊,盛放茱萸,系在手臂上,登高处,饮菊花酒,可以消解这场祸患。”桓景依言而行,带领全家人登山。晚上回来,看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据费长房说,这些动物代他们受了灾祸。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从此以后,宫廷和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这一天,家族倾室而出,所有亲人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并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1] 九月九日:阴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驱邪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东面,当时他旅居长安,在华山之西。

[2] 异乡:他乡。

[3] 佳节:美好的节日。倍:加倍,更加。

[4] 遥知:遥想。

[5] 茱萸: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的香气,茎可入药。古代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一人:指诗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