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语上不贬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
2017年年初,《武汉晚报》曾经采访过一位退休教师,他讲了这样一件事:
这位老师班里曾经有一位学生,头发发质不太好,时常呈现干枯、卷曲的状态,显得他的样子有些滑稽。班里好事的学生没事就嘲笑他,还给他起了一个侮辱性的绰号,从那以后,每天这群好事者都以喊侮辱性绰号为乐,戏弄那位学生。
原本大家都以为这不过就是同学之间无聊的玩闹取乐,却不曾想,有一天那名学生因为长期听到这些侮辱性的内容受到了刺激,一时冲动之下,拎起一个凳子砸向了嘲笑他的同学,将他砸成了重度脑震荡。而这位被欺负了许久的学生,因为这一次的冲动而被公安机关拘留。
最终,被欺凌的学生不得不转学,但他对校园和学习都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抗拒心理,初中毕业后就再也不去上学了。而那个被砸的学生,也因为重度脑震荡而留下了终身后遗症。
语言是有力量的,已经出口的话语永远都收不回来,这也就意味着语言所造成的内心伤害难以弥合。很多人的内心,可能都会有那么一两句怎么也抹不去的话,而且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们对于不好的事情的记忆,要远比对好的事情的记忆深刻得多,所以那些印象中的难听的话,很可能会跟随我们一辈子。
也许有些人认为,自己不过就是想要过个嘴瘾,又没有真心想要伤害人,但是不要忽略话语的力量。更何况,对人身体缺陷的攻击更让人感到难过,不然前面那个学生也不会因为头发被嘲笑,就抡起凳子把人砸成重度脑震荡了,也不会只因为这个问题就不再想回学校甚至于不想读书了。
所以,不要任由言语肆意攻击他人的身体,他人的样子不是任你随意嘲笑的借口,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更高贵,尤其只是因为你长得比对方更贴近普通而已。
从道德层面来说,以言语攻击他人身体上的缺陷或不够美观是不妥当的。那么,作为自己身体的主人,我们可以自己“攻击”自己的身体吗?答案依然是,不能。
如果连我们都不喜欢自己的身体,都用一种自暴自弃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身体,甚至于过度自嘲自己的身体,那么外人就更没有理由珍惜我们了。想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需要先自重。
所以,我们既要对自己的话语负责,同时也要培养最起码的自尊自爱之心。
当与外人相处的时候,要有包容的心态,多看到他人的闪光点,少去关注对方外表的不足,世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只不过都是“关上这扇门,开了那扇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缺点和优点,谁都没有资格去用语言来攻击他人。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具备最起码的礼貌,学会以平和的态度来与人相处,关注相处时发现的对方的闪光点,而不只在意对方的外表到底如何。
如果遇到群体性的对某一个人身体上的语言攻击,若是你有能力以理服人,阻止这类攻击,那么你可以尽己所能;但如果你本就办不到这样的事,那么应该先让自己与这些“出言不逊”的人隔离开,不参与其中;如果那群人变本加厉,你也可以联合受欺负的同学一起,去向更有力量的人求助,比如老师,比如父母。
当面对自我的时候,你也要有一个客观的认知。
日本电视台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随机邀请四位女性,参加一个“50日变美计划”。节目组为这四位女性安排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想看看不减肥也不整容,只是经历这50天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是否会对这四位女性的外貌产生影响。
这实验的本意,原是想证明环境会对人的外貌产生影响,但节目组意外发现,语言对于颜值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其中一名21岁的女子在节目组的安排下跟着意大利外教学习语言,外教老师每天都很真心地寻找她的闪光点来夸奖她,50天之后,这个原本因为长相而自卑并受到同学取笑的女孩开始尝试改变自己,不仅变瘦变美了,整个人也变得自信起来。
旁人对于你的夸奖与肯定,会让你心情愉悦,并愿意对身体做出改变。其实如果是你自己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夸奖与肯定,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因为语言的确会左右你的情绪。
也就是说,你要先爱自己的身体,不论它有着怎样的不足,它都是属于你的,如果你爱它,它就会在你这份爱的心情下,逐渐变得越来越好。自信真的是美丽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