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模型:认知过程
在心理学中,没有什么话题比情绪调节能引起人们更广泛的兴趣,并且人们对情绪调节的兴趣有增无减;也没有什么话题比情绪调节更有潜力成为一种统一的力量,横跨心理学如此多的知识领域(临床、发展、认知、神经心理学、社会与人格、多样性、生理、成瘾以及实验心理学)以及相关领域(如神经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图2-1记录了人们对情绪调节日益增长的兴趣。
图2-1 PsycINFO数据库中关于“情绪调节”的参考文献数量(1981年前至2016年)
然而,撰文讲述情绪调节是相当复杂、困难的。尽管研究者提出了越来越复杂的模型,但对情绪调节所涉及的现象范围仍没有达成共识(Aldao,2012;Gross,2008,Cole,Martin,& Dennis,2004;Gratz & Roemer,2004;Gross & Thompson,2007;Koole,2009;Mennin & Fresco,2009;Waters et al.,2010)。我从描述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开始,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模型,它依赖于认知重评的概念。然后在下一节我将继续讲正念模型(mindfulness model),其中包含了对过程模型的批判,强调接受而不是转化情绪。我提供了一些理由来支持一个不同的基于发展的模型,在第二部分中,我详细阐述了这一替代模型,强调了对情绪的心智化(mentalizing emotion)与自我的关系。我肯定,自我可以被用作情绪调节的手段,但我也同意将情绪调节视为自我调节的一部分(Baumeister,Zell,& Tice,2007;Koole,2009)。正如我们在史密斯的例子中所看到的,早期发展对自我调节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共同调节也不会消失,它将与自我调节共存。在这本书的后面,我将详述一个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心智化情感”(mentalized affectivity),即情绪调节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个当下即时发生的活动,还受到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的影响,后者是拥有以及培养自我意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格罗斯和汤普森(Gross and Thompson,2007)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涵盖的范围令人印象深刻,它描述了一个“在线过程”的几个部分,以认知重评为基础。正如这个模型所描述的,情绪调节包括多种策略,这些策略可能被应用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模型阐述了五个不同的过程: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这五个过程被视为一个“家族”,因为它们是相关的,但又是不同的。这五个过程的一个重要区分是前情聚焦(即前四个过程)和反应聚焦(即最后一个过程)。在图2-2所示的模型中,使用一个反馈回路来显示情绪的递归。
图2-2 在过程模型中使用反馈回路显示的情绪递归[1]
情境选择包括采取行动,最终使我们更有(或更不)可能处于我们预期会产生理想(或不理想)情绪的情境中。它是前瞻性的,让我们权衡短期和长期利益。情境选择的例子包括:避开无礼的同事,在糟糕的一天后看一部有趣的电影,找一个可以一起痛哭诉说的朋友。这些例子都是为了尽量减少预期的消极情绪体验,但情境选择也可能增加积极情绪,比如为了多花一些时间和孙子在一起而取消会议。
情境修正是指直接致力于改变情境。格罗斯和汤普森(2007)指出,情境修正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个支柱,他们的例子强调了这一点:帮助孩子解决一个令人沮丧的难题,或者精心举办一个玩偶茶会。正如他们所描述的,情境修正与社会化(socialization)有密切的联系。格罗斯和汤普森注意到,很难在情境选择和情境修正之间划清界限,因为情境修正本身就能引发新的情境。他们也承认他们所描述的情景是外在的:“尽管我们之前强调过情境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但我们所说的情境修正指的是改变外部的物理环境。”(p. 12)
情绪调节的下一个发展过程是注意分配,即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来调节情绪,而不是改变环境。格罗斯和汤普森将注意分配理解为情境选择的“内在版本”。注意分配依赖于两种特定的策略:分散和集中。分散指我们的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上,集中指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上,以便更仔细地检查。前者的一个例子是个体唤起与一个不受欢迎的情绪状态不一致的想法或记忆;后者的一个例子是反刍(rumination)。反刍是一种不那么好的注意集中,因为它通常表示一种卡住的注意力,因此导致了这样的问题:这种策略不是最优的,甚至可能是病态的。
第四个过程是认知改变,这一过程可以说是模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揭示了情绪调节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情绪和认知的融合。认知改变指的是改变我们对所处情境的评估,以修正其情绪意义,方法是要么改变我们对情境的看法,要么改变我们处理情境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的能力。格罗斯和汤普森以“下行社会比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现象举例,即通过将自己的处境与更不幸的人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帮助自己感觉更好。认知改变需要重新评估,也就是说,我们要修正形成情绪的原始评估。
第五个过程也是最后一个过程,即反应调整,在情绪调节过程的后期发生。反应调整可以影响个体反应的许多不同方面:生理、经验或行为。通常,反应调整表现为情绪的表达或抑制。然而,反应调整也可能包括药物使用、饮食或锻炼。根据格罗斯和汤普森的观点,它的正确目标是适应,实现问题解决或人际理解,而不仅仅是发泄。因此,背景很重要:幼儿的哭泣在某些情况下是适应性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就不那么具有适应性了。
格罗斯和汤普森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涵盖了很多领域,他们对前情聚焦调节和反应聚焦调节的区分,在阐明情绪如何促使我们采取各种行动方面具有启发性。然而,正如勒文施泰因(Loewenstein,2007)所指出的,情境选择或反应调整是否真的属于调节还有待商榷,因为它们似乎会产生另一种作用——阻止情绪调节。格罗斯和汤普森似乎同意,并非所有的情绪都会或需要被调节。然而,他们主要考虑的是情绪发生后的情况,强调情绪是如何被改变的。
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格罗斯和汤普森观点的一些假设和含义。首先,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就像之前的压力模型一样,带有起源于工程学的痕迹。人类有机体努力恢复到一种平衡状态(a state of equilibrium)或者动态静止状态(homeostasis)。而偏离平衡状态,特别是长期偏离平衡状态,会对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过程模型依赖于刺激-反应,即机体对外部环境中发生的(或预期发生的)事件做出反应性调整。虽然格罗斯和汤普森承认内部刺激可能出现,但他们并没有对此给予太多的关注。
过程模型的关注点侧重于个人经验。然而,格罗斯和汤普森举的大多数例子实际上包含其他人,由此看来,我们需要考虑关于情绪调节的共享或主体间方面的重要问题,我们在史密斯的回忆录中已经深刻地观察到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坎波斯(Campos)和同事(2011,2003)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即大多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都使用单个个体的范式,而在现实生活中,情绪调节更有可能是与他人有关的。我认为,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在西方文化中个体独当一面的愿望;第二,模型的机械论起源,这一方面使模型简单精练,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个体内在的和人际关系中有价值的细微之处被掩盖了。
后来很多关注认知重评的研究,对认知重评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例如,韦伯、迈尔斯和希兰(Webb,Miles,and Sheeran,2012)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元分析(meta-analysis)表明,“认知改变”只会产生小到中等效应量的影响,而令人惊讶的是,注意分散是有效的。韦伯和同事还发现,重新评估情绪反应的效果不如重新评估情绪刺激。另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人们常常忽视认知重评,不将它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策略:只有16%的被试使用认知重评作为对消极情绪效价图片的反应,即使在取消默认选项,必须做出选择时,认知重评的使用率也较低(Suri,Whittaker,& Gross,2015)。不过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背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后续研究中,当取消不重评的默认选项时,被试能够更多地重评。
最后,过程模型留给我们很多关于人的主体性(human agency)的思考:什么是认知评估的来源?我们将自我意识置于何处?个性风格/特质以及个人经历在多大程度上、如何影响情绪调节?如果情绪主要被视为一个系统需要重新平衡的指标,那么自我意识就成了一个遥远的问题。
[1]来自格罗斯和汤普森(2007,p. 10)。Copyright © 2007 The Guil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