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影视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影视艺术类别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各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声与画是构成影视语言及其表达的两大元素。它们以独特的声画魅力,在银屏上创造出一个个感性直观的形象画面。从电影发展史来看,早期电影没有商业片、艺术片或类型片的区别,甚至可以统统归为艺术电影,但当时还没多少观影经验的观众,却能欣然接受此种实在不怎么刺激的影片。由于社会生活原本的丰富多彩,加上摄影器材和拍摄技术的长足进步,还有人们在观看过程中逐渐开阔了眼界、累积了感受,对所观看内容产生了新的要求与期待,这些都为通过多样的影视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来不断满足广大观众的观赏需求提供了可能和市场,早年以电影艺术见长的编导们,开始转向对类型片的探索与创制,影视艺术的样式呈现多元化、类别化状态。

一、电影艺术分类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把电影分成了四大门类,即故事片、美术片、科教片和新闻纪录片。

故事片是具有一定故事情节,以真人实景为表现对象的影片。按题材和样式划分,故事片又可以分为喜剧片、惊险片、传记片、历史片、伦理片、儿童片、童话片、神话片、科幻片、体育片、武打片、音乐片、戏曲片、歌舞片、歌剧片、侦探片、推理片、闹剧片、情节片、西部片、恐怖片、灾难片等。

美术片是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等类型影片的总称,大都不以故事片的逼真性为追求,而是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幻想、想象和象征、表意,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

科教片则指运用电影的形象化手段来解释自然生态和社会现象、传播科学知识的影片。因为内容、任务和对象的不同,科教片大致可分为知识普及片、科学研究片、技术传授片、专题教学片、科学杂志片、军事教育片、社会教育片、科学幻想片等。

新闻纪录片是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包括时事报道片、历史纪录片、杂志片和系列纪录片等。

当然,上述各种分类和划分并没有固定的不变的标准,往往因人、因片、因时、因事而异,既约定俗成也与时俱进。事实上,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电影艺术的分类标准也在不断地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细分化。

二、电视艺术分类

电视作为一门更为年轻的声画光影艺术,同样有多种类型,主要有电视剧、电视艺术片、电视综艺节目以及电视纪实艺术片、电视文学片等。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根据构成样式大致分为:电视戏剧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等。根据风格样式基本可划分为:戏剧式电视剧、小说式电视剧、散文式电视剧、报道式电视剧、情节性电视剧、纪实性电视剧、歌舞电视剧、音乐电视剧、戏曲电视剧等。根据题材样式则可以分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现代题材电视剧、神话题材电视剧、家庭题材电视剧、都市情感题材电视剧、农村题材电视剧、儿童题材电视剧、军事题材电视剧等。

电视艺术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电视艺术片涵盖所有类型的电视文艺片种,狭义的电视艺术片专指以电视艺术观念和手段拍摄的文艺作品,与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戏曲等电视文艺节目交融,如电视音乐艺术片、电视舞蹈艺术片、电视戏曲艺术片、电视风俗风情艺术片、电视文化专题艺术片等。

电视综艺节目由音乐、歌舞、小品、戏曲、曲艺、杂技、魔术等构成,基本上是多样式文艺节目组合或者单品种文艺节目汇集的专题类节目,大多数在演播室录制,设主持人串联,与电视文艺晚会类似;时下流行的游戏竞技、才艺比拼等真人秀季播类节目,也归属于此类。

电视纪实艺术片,主要指具有艺术品格的纪录片或专题片,还有以故事化呈现(情景再现)的纪录片;电视文学片,则主要包括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报告文学等类型片。

三、互联网时代的影视艺术新类别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9.4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涨至67%。其中,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人,占整体网民数量的94.5%。由这些数据可知,网络视频内容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通信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近年来,在传统影视艺术与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些新的视频内容表现类型——微电影和网络剧,随后又出现了“微电影+”的新形态新样式——网络大电影,掀起了一股又一股“云观影”的新浪潮新时尚。

(一)微电影及其主要特征

2010年以后,国内开始有了以网络作为播出平台的网络连续剧、网络短片。主要有实拍剧情片、动画剧情片、学生作业剧情片等,时长一般不超过30分钟,短于绝大多数的银幕大电影。后来,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等数码产品的诞生与升级,迅速扩大了视频创制的圈子,不少影视爱好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只停留在爱好的基础层面,他们主动学习创作、剪辑、导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涉足创作与制作的专业领域。正是受益于电影教育教学系统的完善和普及,依托网络技术的升级换代和操作便利,实现“人人可以做导演”的梦想已非遥不可及。因此,微电影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影响越来越广泛,不仅有影视艺术家投身于微电影以及其后兴起的网络电影的创作,更多业余的影视爱好者也纷纷开始尝试制作微电影,越来越多的微电影作品出现在互联网上。

随着网络视频业务的发展壮大,互联网自然成了一个重要的影视剧播放平台,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的竞争日益激烈,热门影视剧版权价格水涨船高,高昂的版权购买费导致了巨大的运营成本。同时,网络视频内容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网站需要寻找差异化的竞争路径,以提升原创的竞争能力,既打造品牌又提升流量。在这种情形下,微电影成了一个比较理想的选项。可以说,新媒体市场的需求扩大,催生和助推了微电影的滚滚热浪。

那么,新生的微电影又是什么呢?所谓微电影,全称微型电影,简称微影,它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题材和风格,既可以单独成“片”,也可系列成剧。有专家认为: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间”(几分钟至30分钟)放映、“微周期”(7—15天或数周)制作、“微投资”(几千元至数千万元每部)创制的“类似电影”视频短片。这个定义虽然比较全面地点出了微电影的播放平台和影片时长、创作周期、投资规模等外在特征,但并没有更具体地深入说明微电影的艺术特点。

微电影的外部特征固然在于“微”,但其内在生命里流淌的仍然是“电影”的血液,仍然应该具有诸如主题、情节、人物等电影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相较于常态化的银幕大电影,微电影除了受时长上的限制和在网络平台上播映以外,还应该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质:一是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以及人物塑造的立体性,要以集中简约地叙述一个故事但情节、人物依然生动为首要任务,或者截取一个复杂故事里的相对独立的某一个段落或一个人物的某一个侧面为切入口,进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叙事的深度与广度;二是播出平台为新媒体,其自带的互动性优势不可忽视和削弱,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的观看影视剧的模式,可以在各类互联网平台上即时、移动观看并易于分享甚至发“弹幕”评说,为用户提供线上评论与交流的功能,使观赏过程变得丰富而有趣。因此,微电影的剧情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留下更大的空间,具备更多的开放性和参与度,有利于引发网友的关注和讨论,甚至自发参与二度创作。

当然,微电影类型众多,除了前面提到的以外,还有草根恶搞型、青春爱情型、励志奋斗型、唯美风景型等。草根恶搞型的微电影,以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代表,受其影响,而后出现的一批微电影作品,都是以恶搞无厘头为创作风格,进行夸张的演绎。励志奋斗类型的微电影,自然是以讲述成长的故事、传播励志情怀为己任的,这一类型的微电影以塑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普通年轻人为首选,将奋斗改变人生、阳光灿烂生活的主题融入情节之中,给老百姓以温暖与力量。《老男孩》便是这一类微电影的成功之作。

图1—7 《老男孩》剧照

(二)网络大电影及其爆棚的由来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新时代新发展的标志之一,微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也顺势而上,出现了“微电影+”的新形态新样式——网络大电影(简称“网大”,又称新媒体电影),这个概念是爱奇艺在2014年首先提出的。之所以称之为网络大电影,是因为要与进入电影院放映的传统银幕大电影相区别。

“网大”一部片子的时长接近银幕大电影,超过了60分钟,不过它们还只是面向互联网平台发行,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点播。自2017年起,个别投资不大、票房表现欠佳的银幕大电影,尝试在影院和网络同步上映,引起业内关注和网民欣喜。随着网络的盛行,网民的队伍逐渐壮大,“网大”的未来的确可期,至于“网大”将在未来的哪个时间节点形成媲美或者抗衡现有银幕大电影票房市场的一股强劲势力,尚无人敢做出公开的预测。但是,出乎行业内外所有人士的意料,真正市场化的银幕大电影,在网络首映的转折点竟然来得这么快,简直是突如其来。

这就要从2020年冬春之交,新冠病毒(COVID—19)的蔓延说起。在当时,人流聚集且空间封闭的电影院,因极易导致病毒的“人传人”而被迫停映关门。电影制片方眼看所拍新片不仅在春节档期还会在其后的一段时期内都无法在大银幕上映,出于尽快回笼资本的目的,他们就把导演已经赴各地开始“路演”(举行观众见面会,对影片进行落地推广)和在少数影院“超前上映”,还未进入全国电影院同步放映的新片,转身售卖给出了大价钱的流媒体平台进行点播。徐峥导演的贺岁片《囧妈》,就是由线下售票放映变成线上点映的“急先锋”。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字节跳动”)在2020年春节前夕,豪掷6.3亿元,为旗下视频平台购入《囧妈》独播权,使该片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在线首播的春节档市场新片。在银幕大电影集体无缘进入电影院放映之后,广大观众旺盛的观影需求开始向线上转移,直接拉动了网络大电影的整体流量和收入,也催生了网络大电影“宅红利”的爆发。尤其是“网络首映大电影”的破天荒之举,博取了眼球,点击率飞涨,大家争先恐后地涌入今日头条、西瓜视频以及抖音进行点击观看,影片上线3天后总播放量即突破6亿大关,字节跳动在赚足了口碑的同时,也借此打开了进军影视制作行业的大门,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网大”领衔的长视频内容成功布局、充分引流。

新冠疫情让线下电影产业遭遇重创,也让“网大”借机“疯长”。在疫情逼停电影院放映的背景下,大电影网播的进程大大提速,网络视频平台借机向大电影发力,“云观影”新形式风起云涌,网络大电影迎来了一次大爆发,《囧妈》更是一举突破了银幕大电影作品“先影院放映后网络点播”(通常情况下,电视台、网络平台等播映影院大电影,起码需要间隔2周到3个月左右的时间,称之为“公映窗口期”)的由来已久、约定俗成的“规矩”和模式。随着防控疫情的需要,电影院关闭时间一再被延长,一些银幕大电影,如《大赢家》《肥龙过江》《我们永不言弃》《空巢》等,也接连转为“网大”在优酷、爱奇艺、腾讯等网播平台首映,多部进口影片也成了网络资源,其中个别的还是传统意义上必须到电影院观看的“视效大片”,也成了疫情形势下电影人在产业链下游(发行和放映)的全新探索。这也就打破了广大受众习以为常的观影次序和体验惯例,掀起了人们居家观看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大电影”的热潮,形成“网大”备受瞩目、迅速爆棚的态势。

(三)“网大”与传统大电影的关系

在新冠疫情突发和影院关停的特殊背景下,名副其实的“网大”横空出世,出人意料地为银幕大电影以及互联网行业带来了震荡和变革,也激化和引发了电影人对流媒体“抢入”电影产业赛道的危机感和再思考:在传统影院与新兴网站之间,观众在未来会更乐意接受哪个观影方式呢?电影制片方以后是否会有意识地主动放弃影院放映,而转向流媒体平台做“网大”的首播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广大受众的选择之中。

电影院的银幕大电影纷纷转变为流媒体的“网大”,“《囧妈》现象”刷新了大家对“网络大电影”概念的认识、兴趣和期待。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令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发行放映,无可奈何地按下了“暂停键”,而对银幕大电影闪亮登场的新兴流媒体平台来说,则是按下了“快进键”——不管是银幕大电影的“网大化”,还是网络电影的“正规化”。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显示,2020年2月,全国拍摄规划登记备案的网络电影达252部,较同年1月增加了近18%,这还未包括银幕大电影转投互联网首映的“网大”作品,网络大电影迎来了高光时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图1—8 《囧妈》剧照

网络大电影的商业模式,不再只是通过将版权销售给视频平台变现,也不光依赖广告植入,而是开始直接销售给视频平台的付费用户群,付费会员正是网络大电影的直接消费者。越来越丰富的网络大电影内容,将在很大程度上,驱动付费会员群体在视频平台权益的活跃化和最大化,迎来创作市场、消费市场与视频平台之间的三赢局面。这种商业模式带来的网络大电影“红利”,无疑对传统的依赖票房来回收投资成本的银幕大电影整条产业链,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如此,原本一大批从事大电影制作的创制者,也逐渐向“网大”领域集结,大电影的人才优势、创作经验、成熟做法等也逐渐渗透、影响了“网大”创制人员,给“网大”的脱胎换骨、提质增量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契机,银幕大电影与网络大电影的区隔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以往,当我们听到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词汇,总会觉得遥不可及。但因为这次疫情,超过2亿人在家办公、宅家观影以及刷剧、玩游戏等,网络的功能得到了更直接的体现,作为家庭“客厅文化”重要载体的网络大电影等影视产品,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全球视角来看,影视文娱业已经进入多屏互动的数字时代,而竖屏剧、抖音剧、互动剧等影视作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影视行业正在危机中积极求“变”,寻找下一个“风口”。5G新浪潮的到来,将重塑娱乐生态新格局,这将是国产影视发展的又一个好时机,也会是极大的挑战。

简而言之,把电影拍摄好、发行好、放映好是专业;用电影挣钱是商业;而把电影当商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批量生产,并进行适当的营销就成了产业。电影产业以电影产品为核心,制片业是电影产业的灵魂,是内容为王的具体体现。没有优质的电影产品,就不会有健康的电影产业。因此,电影制片环节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基石。

(四)网络剧

此外,在与微电影、大电影平级的电视方面也衍生出一个新的内容表现类型——网络剧。所谓网络剧是专门为网络制作的,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种网络作品。与电视剧一样,网络剧一般分为单元剧、单本剧和连续剧。传统电视剧的播放媒介主要为电视,而网络剧的主要播放媒介则是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网络设备。近年来,也有一些电视剧的播出逐渐出现“先网后台”形式,部分可上卫星播出的电视剧集先在网络平台播出,再由卫视电视台购买播出。

网络剧初现于2007年,崛起于2014年,爆发于2015年。2007年12月,由上海东方宽频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迷狂》,被看作中国首部网络互动剧。2014年是中国网络剧元年,全年制作网络剧多达205部,远超2007年至2013年间累计制作量169部。2015年,网络剧更是进入黄金发展期,众多传统影视制作人和大量资本涌入网络剧市场,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投拍,网络剧市场也迎来了井喷之年。2015年1月—8月,全网共上线网络剧225部,共获得点击量130亿次(超过2014年全年点击量125亿次)。

相较传统电视剧,网络剧的最大优势就是高弹性。对于受众而言,这种优势体现在内容多元、时间灵活、互动丰富上;对于制作机构而言,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宽松的政策、随性的制作成本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上,这几点极大地降低了网络剧的市场门槛。

网络剧也凭借互联网平台获得了天然的优势。首先是观看时间自由,不同于传统电视剧固定、被动的播放时间,网络剧可以随时观看,给予观众更大的选择性。其次是有较强的互动性,互联网平台的评论、弹幕等互动工具使观众能与其他人即时、生动地交流剧情、分享感受,可以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提升剧作的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