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方向感
个人和组织的方向感,是对“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组问题做出的回答。这组问题很难有完美和一成不变的答案,正因为如此,才让未来具有开放的各种可能性。就像摸黑走路的时候,深一脚浅一脚,一边要不断向前走,一边要小心不掉进沟里,但非常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方向感就是在走夜路时的北极星,每走一段路程就要抬头看看大方向是否正确。方向感是长期主义的基础。
我们在讨论组织的时候,往往会把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放在一起,作为企业顶层设计的一部分,高层通过多轮讨论来打磨,并在过程中实现共识和内化。有的企业会把这些内容交给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起草,略加讨论后成文,有时候做成装帧精美的小册子,甚至通过学习和考试让大家记住,但是在现实中的使用频率并不高。
在敏捷组织的逻辑里,如果以管理即决策的视角来看,可以根据目的和使用场景把这三个元素分成两类。使命和愿景解决的是组织方向感的问题,是很多战略问题的决策依据,相对低频。价值观是从长期来看,对决策与行为对错的判断。在决策的时候,价值观是指导大家做出符合长期利益决策的标准;在行动的时候,价值观是对行为标准的共识,什么是坚持的、什么是反对的,是团队协作的基础。
在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中,传统的管理方法一般通过3~5年的战略规划为组织提供方向感,而使命和愿景只是在每五年做战略规划的时候进行回顾。但是,在快速变化的VUCA环境中,以五年为周期做战略规划难以匹配外部变化速度,敏捷组织需要更高频地做出一个个战略选择,这就需要通过更为稳定的使命和愿景来提供长期方向感,让战略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因为这个原因,也有些组织称自己为使命驱动型或愿景驱动型组织。实际上,从使命愿景到行动之间,也还需要通过战略进行衔接,只是敏捷组织的战略制定与执行同传统方式有很大不同。
在长期使命愿景与中短期战略之间,还需要一个企业价值逻辑的概念,即企业通过什么方法创造价值,进而实现其使命和愿景。只有建立在相对稳定的业务逻辑基础之上的企业,才能在更高频的战略制定和执行周期中,持续不断地强化竞争优势,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这就是吉姆·柯林斯所说的飞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