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老礼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03 见面问好讲究多

上回我跟小宁聊到见面怎么称呼的事儿。熟人见了面儿,首先要打招呼,老人管这叫“碰头好儿”。

“碰头好儿”,也就是碰了面儿,问声好儿。但中国人说话比较含蓄,这个“好”字,可以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其他话代替。

“用什么话代替呢?”

我的话刚从嘴边出来,小宁就接过话茬儿说:“我知道,上年纪的人见了面儿,最爱说‘吃了吗您呐’。”

我问她:“你知道上年纪的人为什么爱问这句话吗?”

她随口说道:“是不是因为上年纪的人从前家里穷,常饿肚子呀?”

“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我问道。

“不不,是因为上年纪的人喜欢吃,把吃特当回事儿,所以,甭管走到哪儿,见了面都问‘吃了吗’。”

我笑道:“你呀,净糟改上年纪的人。老人是讲究吃,但也没到走到哪儿都问‘吃了吗’的地步。比如上厕所解手,您问‘吃了吗’,那不是找挨骂吗?”

“那是不合适。”小宁笑道。

我说道:“没错儿,‘吃了吗’是上年纪的人的一句‘碰头好儿’,但说这句话也分时间和场合。一般说,这句‘碰头好儿’,是在饭口儿前后一个小时之内。下午3点多钟当不当正不正,您问人家‘吃了吗’,那不等于是寒碜人吗?谁下午3点钟还不吃午饭呀!”

小宁听了,小嘴又撅了起来,问道:“那上年纪的人问‘碰头好儿’说什么呀?”

中国人的“碰头好儿”是非常讲究的,它是中国人很重要的礼节。老事年间的一早一晚儿打揖请安就不说了,通常的“碰头好儿”有这么几种方式:

一种是走在街上,或在某种场合俩熟人碰了面,相互点点头儿,并不说话,这一点头儿就算问好了。

过去,某人说到跟谁的交情时,往往爱说,我跟他认识,不过我们是“点首之交”。这“点首之交”就是这么来的。

另一种是熟人见了面儿,捡眼前的话题问一句,也算是问好了。

比如您出门办事儿,正好碰见邻居李大爷拎着菜篮子买菜回来。

您就可以说:“哟,李大爷,您出门啦?”

他点头答应一声:“嗯,我出去活动活动。”

这是您跟李大爷常见面的情况。比如您有日子没见他了,见了面则要多说两句:“李大爷,您出门呀?怎么样,最近身子骨挺好的吧?”

如果您在马路上碰上李大爷,也捡眼面前的事儿说,比如他手里拎着两条刚买的活鱼。您可以说:“呦,李大爷,您这两条活鱼挺新鲜。”

还有一种打招呼的方式,很能体现中国人热情懂礼的特点,那就是俗话所说的“管二大妈叫二嫂子,没话搭拉话”了。

比如俩熟人在街头碰上了,这个先说:“呦,二姐呀,您这是上哪儿呀?”

那个说:“呦,三弟呀,我上西单给孩子买双鞋。怎么样,这程子(这段时间)您挺好吧?”

这个说:“挺好的,让您惦记了。呦,二姐,您最近吃什么了?可苗条多了。”

那个说:“三弟也见秀气(瘦)啦!瞧瞧嘿,你脸上的气色多好呀!”

说着,俩人便打开了话匣子。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比较啰唆,但是在中国的老人中常见。

从这几种打招呼的方式,您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礼貌周全的特点。

当然,不同阶层的人的“碰头好儿”也不一样。从前,中国大城市的老人见了面,又行礼,又作揖,又问安,且折腾呢。

小宁说:“日本人重礼节,见了面不但问好,还要鞠躬。”

我说:“其实这些礼节,都是从咱们中国传过去的。”

中国古代从君臣到百姓都很看重礼。孔子把仁、义、礼、智、信视为“五德”,并提出以礼来治理国家,可见礼的重要。

当然孔夫子说的“礼”跟咱们这儿说的礼,还不完全是一回事,但礼跟德的关系是明确的,即知礼懂礼守礼是人的美德。

古代官进宫面圣,头一件事就是演礼。所谓演礼,就是由专门的官员训练新当官的人上朝时如何行礼。那会儿社会等级分明,见了什么官就要施什么礼。

古代的人见面施礼的名目繁多。有四拜、八拜、九拜、展拜、侠拜、持拜、再拜、肃拜、额手、折腰、叉手、稽首、顿首、万福、请安(打千)、拜揖、长揖、三跪九叩等。

中国古人的礼儿真是太大啦,也比较烦琐,就说拜揖吧,拜与揖是古人见面常用的施礼方式。

拜又分多种形式,拿“九拜”来说,《周礼·春宫·大祝》里讲,“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周礼》这部书,对这些拜法都有详解,如“顿首拜,头叩地也。”“振动,即以两手相击也。”“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您瞧,古代人的礼儿有多少讲儿吧。

当然这些繁文缛节,大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产物,确实束缚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多数都给破了,倒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把这些老礼儿中的合理成分继承了下来。

小宁听我聊到这儿,点了点头说:“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我说:“其实古人留下来的一些见面礼仪,中国人也继承下来不少。我记得上小学时,老师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教学生行礼:见了老师和兄长,不是少先队员要鞠躬问好;系上红领巾以后,要举手行队礼,再问好。现在恐怕小学已没有这一课了。难怪有些独生子女回到家,跟他爸爸说话,拍肩膀喊‘哥儿们’。”

小宁说:“这也忒没大没小啦,跟自己的父亲叫哥们儿?”

我笑道:“有些年轻的父母以为跟自己的孩子可以不拘礼节,殊不知这种娇惯,会让子女失去对礼仪的敬重。你想他跟自己的父母都不讲礼儿,跟别人又如何?”

“那肯定更不拘礼节了。”小宁说道。

我说:“所以,通过见面打招呼,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其实,基本的见面施礼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但能反映出一种文明程度,也能体现对人的尊重。现在常见街头交警纠正违章时,先向司机敬礼;一些小区门口的保安,见了出入的居民举手敬礼,再打招呼。这些文明礼仪值得提倡。”

说到这儿,小宁插话道:“您说的这些都是老礼儿了。现在是新时代,应该提倡现代文明。”

我笑道:“谁也没让你见面问好,先请安道福或四拜九拜呀,提倡现代文明,跟见面行礼问好并不矛盾。当然,行礼也好,问安也好,要分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必要的礼仪不能丢。”

小宁眨眨眼,调皮地笑了笑说:“这回我明白了,下次再见到您,我先鞠躬行礼,再给您作个揖。”

我对她说:“你呀,又打哈哈儿,再见了我,你甭作揖,问声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