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解决大问题:流程改进和问题解决能手的10个习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面向愿景、追求效果

现在做的事情有什么作用,产出是什么,什么时候能看到和验证效果?

禁忌

随意和盲目的流程改进

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潜在的改进点,然后列出任务清单,逐个完成,这就是流程改进吗?

这么做,可能真要把人累死,还得不到好的效果。最后发现自己做了一堆不必要、不重要的事情。

重点在于我们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而不是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

什么是目标状态,什么是障碍?发现目标状态上的障碍,去除障碍,才是应该去做、需要花精力去做的事情。

另外,不能只是目标导向,因为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很多与流程改进无关,是假的流程改进。

接受假的流程改进

流程改进要有效果。一些行动虽然有好处,但是对该区域没有直接的帮助,所以只能算是“半拉事”。对于追求实效的人来说,这可不能接受,尤其是投入比较大的流程改进活动。

例如,改进了某个操作岗位的操作方法来优化操作,这是一件好事。但真的对这个区域产生帮助了吗?

实际上可能未必。如果瓶颈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其他地方的优化,通常不会使整条产线的效率提高。

如果改进到这里就停下来,那么并没有产生实际的好处,只是半拉的流程改进。只有继续改进下去,切实提高该产线的效率,这才算完成一个切实有效的流程改进活动。

不少流程改进都属于这种类型:粗略一看,似乎有好处;仔细一推敲,没有真正的好处。

所谓的“库存优化”,其实就是把一部分库存从物流转给了生产,就成了物流的成绩,但是从整个组织来看,根本就是没有变化;所谓的“提高了效率”,实际上总的人均产出根本就没有改变,只是个假的流程改进,因为并没有解决瓶颈问题。

数字挺好看,背后有故事。有人会有意地只展示片面的事实,编造让自己闪光的故事,缺乏有实效的流程改进,就用“虚”的、不发挥实际作用的假流程改进来装饰自己。

戳穿和拒绝那些貌似有改进,但实际上没有实效的假流程改进。认真、严格、诚实,会让自己更轻松。

如果确实做的是半拉的流程改进,就需要向团队明确,当前的改进没有产生真正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改进才能起作用。否则,含糊接受这种所谓的半拉流程改进,很容易造成不务实的工作风气。

喜欢空谈

经常有人喜欢大谈特谈问题的复杂性,把各种困难都罗列一遍,下次又是如此重复一遍。每次讨论都是空谈,似乎就没有想让问题在讨论后能有什么进展。

总有个别人,喜欢讲大而空的话,如“要重视效率”“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等。这种话是放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所谓对错的空话、套话,是无用的!因地制宜,只有针对特定问题的讨论才有意义,因什么地,怎么制宜,都要具体!

有不少人喜欢高谈阔论,张口闭口都是国内外形势、行业内外的新闻等。这些要适可而止,多谈无益。不能像一些出租车司机那样,聊起国家大事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自己该做什么,需要谁做什么,这才是更现实、更重要的事情。

有句话说得不错:“生活是具体的”。没有针对性的、泛泛的、抽象的讨论,不用去参与,这是浪费时间,只能得到空话和废话。精力要花在帮助具体的人解决具体的问题上,大而空、无用的话不要说。

不说真话

个人不务实,就会形成坏的风气,甚至导致组织长期使用“美化”过的指标。

对客户交付率高、持续的效率提升、库存降低等不少数据都是骗人的,是通过有意地设计计算逻辑、选择适合的算法和数据,才让结果变得好看的。

明明问题很大,各类报告、指标却都显示状态良好。分析、数据、工具,不是为了更完整、真实地反映现实,而是敷衍、蒙骗人。

客户是骗不了的,客户投诉或流失的结果总是掩盖不住的,最终就只有组织内部相互指责、推诿。

有的组织还形成了很“有趣”的行事规则,相互遮掩问题,把“暴露”他人问题的人当作游戏的破坏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很简单的问题常常也说不清楚,因为相关的几个人都不说真话!有数据,不提供;有事实,装作不知道。

维护“关系”,高于追求真相、追求效果。这一旦形成风气,会影响一批人。

健康的伙伴关系和追求真相、追求效果并不冲突。

通常在相互挑错、惩罚错误、强调错误责任的环境下,大家就会隐藏问题、隐藏错误,甚至相互隐藏问题来加强“合作”。

害怕面对现实

不少人并非不自知,只是不愿面对现实。

面对现实,意味着对自己当前行为的挑战,会显露出自己的“差”“不行”,让自己感到很挫败、很丢人,感到有压力,产生焦虑。

这些人把舒服的状态,看得比效果更为重要,所以选择自欺欺人。他们不愿去面对不足,只会重复着自己熟悉的、没有挑战的,但缺乏效果的行为。

改变这个坏习惯要一步一步来,也不需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做点小的改变,并不断重复它,来启动正向循环。当正向循环的力量越来越大时,就会自然地产生更多的变化。

只管任务不管效果

任务清单让人有了借口:

“看!我完成了分配的任务,我的事情结束了!”

“我按流程和职责做了‘该做’的事情,再有问题就和我没有关系了!”

“至于效果如何,这我管不了。”

这是种自我安慰,逃避现实和挑战,选择容易的、轻松的、不承担责任的方式,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样做事怎么能保证效果?

把追求效果当作不行动的借口

有人貌似注重效果,没有明确的指标提升就不行动,美其名曰要“追求效果”,其实他们只是把追求效果当作不行动的借口。

一些行动和标准,本身未必直接产生好处,但可以通过行动发现问题,通过标准的建立显示问题,引导持续改进,从而产生好处。

做事情,只要方向是对的、是朝向目标状态的,就应当去做。只要流程改进的方向对,要考虑的就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花时间去辩论要不要做,只是在浪费精力。

建议

只做必须做的流程改进

要追求实效,因为你没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去浪费。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目标状态的实现?解决它!

其他的不要花精力去做。

可做可不做的,就不去做!

这种做事的习惯,非常具有挑战性。这种习惯可以督促人远离那些作用不大、但容易做的事情,把关注点放到应该做但不容易做的事情上。事实上,在流程改进中只有少数的、几个重要的关注点值得花精力。

下一步就是面对挑战,迎难而上,集中精力去理解、去探究、去尝试。

描绘愿景来指导行动

为了避免只看结果导致的往复运动,避免缺乏方向、前后矛盾,愿景可以帮助大家对要努力实现的未来,有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可以用简明的图文来描绘愿景。内容应容易理解,并且适当地具体,让人明白所以然。

例如,对于一个要快速响应客户的供应商来说,最主要的流程应实现的最关键特点是什么,参考的指标是什么?

愿景的重要性在于,能指导当下的行动,表明什么是该去做的,什么又是背离目标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指导作用,愿景就没有意义。

少辩论,少提观点

观点谁都有,但解决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观点——分析的结论。

争论观点、图口舌之快,是随意性的体现,对问题解决没有帮助。

不要抱着观点不放。因为自己可能是错的,即便不是错的,强烈的观点也会影响分析和探讨的客观性。当分析结束时,正确的结论自然会产生。

当然,人在做事情时,心中可能有假设,可以先把你的假设放在一旁去评判、去验证,但不必太执着,因为这会影响理性判断。不认真分析,只热衷讨论观点,这都是空谈,有什么意义?

保持诚实,不欺骗、不误导

有些人的做事方式就有点离谱了:故意用片面的信息来误导人,如把对比方案有意搞得差一点,好让自己的方案被通过;或者有意让管理者搞不清楚、弄不明白,提不出意见,好让方案蒙混过关。

这么维护自己的方案,到底是“方案好”重要,还是“自己的方案好”重要?

这样做的人,可能是觉得只有自己懂、自己的方案最好,想应付他人,所以希望自己的方案最好快快通过,懒得去解释清楚,也可能是怕越解释暴露的问题越多。

人和人的智力差距很小,一个人不见得比他人聪明多少。难道他人就提不出好的建议吗?不愿意解释清楚的人,可能心里多少都有点忐忑,怕他人看出自己的漏洞。

如果一心想要方案好,就不会在意面子、虚荣心,也不会在意功劳属于谁、是否要多花精力等问题,只要有效果、有帮助,就会去做,就这么简单!

不要虚荣、好面子

不少人拿出方案就是期望被认可、被通过的,而不是来讨论的。一旦听见有人提了意见,就面红耳赤,情绪激动。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把方案看作自己的代表,认为方案不被认可,就是自己不被认可,没有面子。这样想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很累、很有压力。简单地把事情做好就好,干吗去想那么多?如果有人看到自己的疏忽之处,这不是很好的提醒吗?不应该感谢对方吗?

考虑自己太多,把自己的虚荣、面子、好处,优先于问题解决,这么做,很难把问题解决好。

答疑

有点效果就行了,效果多了也不现实

似乎这样说也有道理,不过再细询问一下,就会发现,原来计划是几个人花费1周的时间,只将现有的产线、产量提升一两个点!

在多数情形下,这就是在浪费时间!这个流程改进活动还没实施就已经失败了。多数组织的成熟度远没有这么高,问题和改进空间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满足于这么小的改进,对自我的要求太低了!妥协和打折扣太厉害了!

问题在于,相关人员还觉得这是很正常的。难道组织当前的改进空间就这么小?

有改进总是好的

对于自发组织的基层流程改进活动,其目的更多的是训练人,并从中识别出有潜力的管理者。这些流程改进活动,数量多,效果小,但只要有改进,就是好的。

对于投入较大的流程改进活动,这么想就太随意了。

为什么要做这个流程改进?目标状态是什么?是怎么通过分析找到障碍的?

这些基本的问题都含糊不得!不能浪费精力去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自评

我严格地要求自己、团队、他人展示流程改进的效果,把不追求效果的行为视为自我欺骗。

A 这就是我

B 有一点像

C 这不是我

D 我排斥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