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可能的创新点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碳”计量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视角下蔬菜生产的数量经济分析。农业相关联的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已是一种共识,但作为我国农村重要产业的蔬菜生产,其投入和产出如何影响环境,纳入环境因素后的蔬菜生产效率如何,影响蔬菜生产负的外部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体系等,对这些问题目前的研究缺乏具体量化分析。本研究通过“碳”进行计量,即在碳排放、碳汇及相关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上述一系列问题分别进行数量经济分析。所运用的方法综合了具有互补作用的多种量化分析方法。这一点也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学者:虽然对蔬菜生产过程进行了碳排放和碳汇的实验观察或测算,但往往不做系统的数量经济分析。
第二,从农户和政府两个视角研究低碳化生态补偿机制及环境政策。目前,中国蔬菜生产经营的基本格局仍然是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蔬菜生产低碳化的主体在农户,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农户这一微观视角对蔬菜生产低碳化的边际减排成本、驱动因素和农户生产行为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上探讨蔬菜生产低碳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最后,根据低碳化发展的作用机理及补偿机制提出促进蔬菜生产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三,基于参数化的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提出了一种推导碳排放影子价格的新方法。已有文献关于环境污染影子价格的推导方法通常是:首先,假设环境规制条件下环境污染的影子价格是客观存在的,生产者在决策时会考虑环境成本;其次,根据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与利润函数之间的对偶性,运用包络定理求出环境污染的影子价格。而本书所提出的碳排放影子价格的推导方法则是:首先,假设生产者能够及时对碳排放的边际产出效应作出反应。其次,根据参数化的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与碳排放的边际产出效应之间的微分关系直接求得碳排放的影子价格。与原来的方法相比,新方法的推导思路更易理解,推导过程也更加简练。最后,本书第4章运用所提出的新方法对中国环渤海地区五省市蔬菜生产的碳排放的边际产出效应和影子价格进行了测算,证明了其有效性。
第四,基于低碳经济理论构建了蔬菜生产低碳化驱动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根据低碳经济理论,产业发展低碳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由此可知产业发展低碳化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归根结底均来源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这与低碳经济依靠技术选择和制度安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由于资源禀赋是一切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选择和制度安排也均要受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因此本书第5章从资源禀赋、技术选择和补贴政策三方面构建了蔬菜生产低碳化驱动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蔬菜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实证了该理论分析框架的适用性。
(1) 实地调查的样本点包括山东省的寿光市、青州市,河北省的固安县、高邑县,辽宁省的凌源市、北镇市和海城市,北京市的大兴区、顺义区、通州区和密云区,天津市的北辰区、西青区、蓟州区和静海区。
(2) 造成该调查问卷指标数据严重缺失的原因是调研员对受访蔬菜种植户进行问卷调查时该农户正忙于雇工修缮自家的日光温室,由于当时紧急需要外出采购一些温室设施材料而中断了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