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新移民小说创作概览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移民文学发轫之初较有影响的一些小说作者,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出现了较大的分化。譬如苏炜(美国)与查建英(美国)都是新移民文学发展初期最杰出的作家,查建英的中篇《丛林下的冰河》《到美国去,到美国去》是新移民小说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但她在写作了数量不多的中短篇(结集为《留美故事》)后就放弃了小说写作,成为文化学者。苏炜在1988年出版的短篇集《远行人》是“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品,新世纪以来陆续有《迷谷》《米调》以及《磨坊的故事》等长篇小说问世,但近年主要致力于散文随笔的写作。曹桂林(美国)、周励(美国)等都属于成名作具有极大影响,但学述界评价很有争议、且后继乏力的作者: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在1992年出版时曾畅销百万册,但新世纪以来仅出版了《曼哈顿情商——我的美国生活与励志实录》一部作品,与上部作品的风靡全国相比,几乎是无声无息,近年主要致力于旅行散文的写作。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由于同名电视剧的热播而影响深远,之后继续创作了《绿卡》《偷渡客》等,但反响远不能与《北京人在纽约》相比,新世纪以来只出版了《纽约人在北京》一部作品。
此外,林湄(荷兰)、戴舫(美国)、章平(比利时)、薛海翔(美国)、少君(美国)、宋晓亮(美国)、欣力(美国)、丹娃(美国)、方思(美国)、毕熙燕(澳大利亚)、抗凝(澳大利亚)、刘奥(澳大利亚,亦用刘澳)、蒋濮(日本)、华纯(日本)、樊祥达(日本)、吴民民(日本)、张石(日本)等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林湄出版有长篇《泪洒苦行路》《漂泊》等,戴舫出版有长篇《第三种欲望》,章平有长篇《孑影游魂》《冬之雪》以及很多中短篇,薛海翔有《早安,美利坚》《情感签证》等,少君出版有《现代启示录》《大陆人生》等,宋晓亮有长篇《涌进新大陆》《切割痛苦》《梦想与噩梦的撕扯》、中篇《无言的呐喊》等,欣力有《联合国里的故事》,丹娃有《风雨花季》《毁誉婚变》《纽约情殇》等,方思有《纽约遗恨》《金子街的女人》《缓慢的绞刑》等,毕熙燕有《绿卡梦》,抗凝有小说集《女人天空》,刘奥有《云断澳洲路》《蹦极澳洲》,蒋濮有《东京有个绿太阳》《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华纯有《沙漠风云》,樊祥达有《上海人在东京》《上海新贵族》等,吴民民有《中国留学生心态录》,张石有《东京伤逝》等。这些作品在新移民文学或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界都引起过关注。新世纪以来,部分作者依然在坚持写作,林湄出版了长篇《天望》《天外》,戴舫出版了中短篇集《猎熊之什》,章平出版了“红尘往事三部曲”《红皮影》《天阴石》《桃源》,毕熙燕有长篇《天生作妾》,薛海翔发表了非虚构作品《长河逐日》,欣力出版了长篇《纽约丽人》,丹娃有科幻小说《穿梭魔域》,抗凝推出了长篇财经小说《金融危机600日》,刘奥有《澳洲黄金梦》,少君有《人生自白》《少年偷渡犯》,吴民民有《世纪末的晚钟》《海狼》,宋晓亮有《传奇老北漂》等中短篇作品。总体来说,他们在新世纪的小说创作数量不甚多。
还有一些作者,犹如电光朝露,在小说写作圈子一闪而没,如《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的作者武力(澳大利亚),在2000年出版了纪实作品《我与五个英国小鬼佬》之后因患病归隐,后成为到处演讲、从事企业培训的“潜能开发”训练导师。曾因出现于纪录片《流浪北京》中而广为人知的张慈(美国),在出版过长篇小说《浪迹美国》后,主要从事专栏写作,出版有散文集《我的“西游记”:从云南到加州》,之后转型成为纪录片制作者,拍摄过纪录片《哀牢山的信仰》《硅谷中国人》等。音乐人刘索拉曾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佼佼者,出国后主要从事音乐创作,新世纪以来仅见《女贞汤》和《迷恋·咒》两部作品出版。而《漂流北美》的作者陈霆(加拿大)、《自由女神俱乐部》的作者纪虹(美国)、《美国围城》的作者邬红(美国)、《纽约的天空》的作者殷茵(美国)等大批作者,今天都已很难检索到他们的创作信息。这种情形在新移民文学中十分常见,与新移民文学作者写作的业余性质有关。一时兴起,浅尝辄止,或者工作繁忙、家事所累,难以分身,都是可能的原因。也有一些作者主要在所在国的华人报纸发表作品,在国内少为人知,如施国英(澳大利亚)、黄惟群(澳大利亚)等。在新世纪最初几年,也有一批作者,如美国的严力、程宝林、石小克、鲁鸣、木愉、沈理然、裔锦声,英国的苏立群、张朴等,都是在发表了一两部小说后淡出。他们有的在大学任教,致力于学术研究;有的供职于金融行业,无暇分身;有的主要从事诗歌创作、音乐剧、影视编剧工作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还曾有一些影响较大的海外题材小说,是由当时正在留学或访学的国内作者创作,如王小平的《刮痧》、王周生的《陪读夫人》、刘观德的《我的财富在澳洲》、朱世达的《哈佛之恋》、李蕙薪的《月是故乡明——北京姑娘在东京》等,今天来看是不能归入新移民小说的。
在20世纪影响较大的作家中,严歌苓(美国)和虹影(英国)的作品数量是最多的。她们的写作均起步于国内,20世纪90年代就有大量作品问世。新世纪以来,她们依然保持了比较密集的创作节奏,严歌苓几乎每年都有长篇推出,《一个女人的史诗》《寄居者》《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赴宴者》《陆犯焉识》《妈阁是座城》《补玉山居》《床畔》《舞男》《老师好美》《芳华》等均有较大影响;虹影在新世纪出版了《孔雀的叫喊》《阿难》《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康乃馨俱乐部》《好儿女花》《小小姑娘》《罗马》等多部小说。
张翎(加拿大)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写作,出版了长篇《望月》,发表过一些中短篇,但她的主要作品发表并引起关注是在21世纪,继2001年推出《交错的彼岸》后,先后有《邮购新娘》《金山》《睡吧,芙洛,睡吧》《阵痛》《流年物语》《劳燕》等长篇出版,并有数量颇多的中短篇发表,结集为《雁过藻溪》《盲约》《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胭脂》《死着》等。
当然,有消失的,也就有新起的。新世纪以来,一些作家仿佛是突然间盛开的花朵,他们作品的成熟技巧、创作节奏的密集等都令研究者瞩目,譬如李彦、陈谦、陈河、袁劲梅、曾晓文、薛忆沩、黄宗之与朱雪梅夫妇、秋尘、施玮、施雨等人。
李彦1995年就在加拿大出版了英文小说《红浮萍》,并获得1995年度加拿大全国小说新书提名奖,在加拿大颇具影响力,但当时在国内鲜为人知。进入新世纪以后,她的中文创作开始发力,从2000年的《嫁得西风》开始,陆续有《羊群》《海底》《吕梁箫声》等作品问世,《红浮萍》中文版也于2010年在国内出版,其文笔的优美流畅和叙事的圆熟都令人印象深刻。最近几年,她转向了非虚构写作,先后有《尺素天涯——白求恩最后的情书及其他》《不远万里》《校园里那株美洲蕾》等作品出版和发表,致力于书写中加之间的红色历史渊源,在新移民作家中独树一帜。
从旅居阿尔巴尼亚经商到移民加拿大的陈河是新移民文学中异军突起的典型,其创作从2006年在《当代》发表中篇《被绑架者说》开始,十几年来出版了《沙捞越战事》《红白黑》《在暗夜中欢笑》《米罗山营地》《甲骨时光》《外苏河之战》等多部长篇小说,并有《黑白电影里的城市》《布偶》《女孩和三文鱼》《去斯可比之路》《义乌之囚》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集,他对域外战争主题的关注、对东欧华商形象的塑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硅谷工程师出身的陈谦在创作上对文字和叙事结构精益求精,从2002年发表中篇《覆水》开始,每一部作品都语言精致、叙事流畅,长篇《爱在无爱的硅谷》被视为第一部塑造硅谷华人的长篇小说;《莲露》《繁枝》《特蕾莎的流氓犯》《下楼》《虎妹孟加拉》以及新作《哈密的废墟》《木棉花开》等中短篇小说对女性心理创伤的深度挖掘在新移民小说中无出其右;而《望断南飞雁》《无穷镜》与早期的《爱在无爱的硅谷》等作品对中产阶级女性自我实现的探讨,也是颇具深度的。
美国克瑞顿大学的哲学教授袁劲梅的写作,具有极强的目的指向性,她的小说对故事性的追求远逊于她在思想内涵上的着力,从早期的中短篇集《月过女墙》,后来的《罗坎村》《老康的哲学》《九九归原》《忠臣逆子》《青门里志》,再到2016年的长篇《疯狂的榛子》,她的叙事追求始终都落脚在中西文化的沟通和国民性批判、民族文化批判上面。
退休前在加拿大某建筑公司担任IT总监的曾晓文的创作也是从国内起步的,但作品产生广泛影响则在移民之后。从2006年发表长篇《梦断得克萨斯》(后改名为《白日飘行》)开始,先后有《夜还年轻》《移民岁月》《中国芯传奇》(与孙博合著)等几部长篇问世,以及《金尘》《鸟巢动迁》《寡妇食物指南》等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发表于国内的文学期刊,并结集为《爱不动了》《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重瓣女人花》等。
生活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薛忆沩虽然是在新世纪引起关注的作家,但他的创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移居加拿大之后,他从2003年发表短篇小说《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开始,陆续出版了《流动的房间》《不肯离去的海豚》《首战告捷》《与狂风一起旅行》等多部短篇集,还有长篇《白求恩的孩子们》《空巢》《希拉里、密和我》,以及旧作翻新的长篇《遗弃》、短篇集《深圳人》和部分随笔集等。
洛杉矶的黄宗之、朱雪梅夫妇,本职是医药研究,业余从事写作,在小说创作上用力甚勤,从2001年出版《阳光西海岸》开始,先后创作了《未遂的疯狂》《破茧》《平静生活》《藤校逐梦》《幸福事件》等多部长篇,以及《科技泄密者》等中短篇,对教育主题十分关注。
洛杉矶的施玮,其创作起步于国内诗坛,移居美国后,创作了长篇《放逐伊甸》《红墙白玉兰》《世家美眷》《故国宫卷》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
旧金山的秋尘,退休前供职于旧金山市政府,在公职之余创作,新世纪以来先后发表了数量不少的中短篇,长篇则有《时差》《九味归一》《盲点》《青青子衿》等数部,她对办公室政治的这一主题切入在新移民文学中是比较早的。
施雨创办的《文心社》网站为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推动新移民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她基于自己的外科医生从业经历而创作的《刀锋下的盲点》《纽约情人》《下城急诊室》等长篇,是为数不多的涉及美国医疗行业的新移民小说。
旧金山的吕红,在主编美国著名的华文文学杂志《红杉林》的同时,自己也创作有长篇《美国情人》,小说集《午夜兰桂坊》等。其中,《美国情人》是新移民文学中为数不多的触及到美国华人社区政治生活的作品。
老作家木心,2006年被画家陈丹青引介至内地后,因其文字风格的古意氤氲而被学者孙郁视为“民国的遗民”,吸引了诸多年轻读者。他的作品以诗歌、随笔为多,往往文白相间、文采斐然,小说作品数量较少,但《爱默生家的恶客》和《温莎墓园日记》两个短篇集中的篇什有着油画般的丰富层次与光影色彩,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还有很多较受关注的作家,如旧金山的范迁出版有《古玩街——柏克莱童话》《错敲天堂门——曼哈顿童话》《丁托雷托庄园》《桃子》《风吹草动》《失眠者俱乐部》《锦瑟》等长篇小说。加拿大多伦多的孙博,从2000年的长篇小说《男人三十》开始,出版了《回流》《小留学生泪洒异国》《茶花泪》《中国芯传奇》(与曾晓文合著)等多部作品。融融(美国)曾出版《素素的美国恋情》《夫妻笔记》等异域爱情主题的小说,新世纪则有《来自美国的遗书》《折翼人》等作品。旧金山的沙石,通过中短篇集《玻璃房子》以另类笔墨触及到了移居国的底层群体,而他的长篇《情徒——一个中国人的美国故事》,以元小说的手法,对新移民作家群体本身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其辛辣极为少见。曾以短篇小说《伤痕》而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卢新华,在移居美国后沉寂数年,进入新世纪后重拾创作,2004年推出长篇《紫禁女》,2013年出版长篇《伤魂》。日本的元山里子(原名李小婵,中日混血)的非虚构作品《三代东瀛物语》《他和我的东瀛物语》,对自己的中日跨国家庭的沧桑历史和丈夫元山俊美从侵华日军到反战人士的艰辛历程的述说,在日本新移民文学中也是独特的存在。加拿大文章的《失贞》对于新移民在留居与归国上的情感挣扎有着独特的切入角度,她的《剩女茉莉》则是叙事圆熟的职场小说。美国的二湘的《罂粟,或者加州罂粟》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陆蔚青的《纽曼街往事》都是对移居地的边缘人群和底层人群进行描摹的精彩短篇;二湘的长篇《暗涌》对新移民的跨国生活场景作了较大的拓展。加拿大的笑言的《香火》以子嗣问题为切入点,对文化的融合与传承提出了新的见解。曾以《花季雨季》少年成名的郁秀(美国),新世纪以来陆续推出了《太阳鸟》《美国旅店》《不会游泳的鱼》和《少女玫瑰》,始终对成长小说兴趣浓厚。
部分作家虽然作品数量不甚多,但甫一出手即是较为成熟的作品,如日本华文作家陈永和,大器晚成,其《光禄坊三号》和《一九七九年纪事》,将常见的故乡叙事以悬疑笔法写出了新意,语言精致流畅;学者作家王瑞云的《戈登医生》《姑父》等短篇,对人性的裂变、创伤的深重与人类情感的复杂给出了精彩的表达;德国的海娆,其《早安,重庆》是新移民作家中少数能够真正切入到当下中国变迁之腠理的作品;比利时的谢凌洁创作的长篇《双桅船》对二战创伤的书写既有强烈的故事性,又含蕴丰富的知识内容;孙康青(美国)的《解码游戏》是叙事节奏把控很好的犯罪小说。美国华裔文学批评家林涧教授在致力华人文学研究二十余年后,又以自己的英文回忆录《我的教育:一位好学生的回忆》和中文回忆录《一号汽车:旧上海的故事》而成为新移民写作群体的一员。
除此以外,欧阳昱(澳大利亚)的《淘金地》、倪湛舸(美国)的《异旅人》、陈思进和雪城小玲(加拿大)的《心机》、董晶(美国)的《七瓣丁香》、黄鹤峰(美国)的《西雅图酋长的谶语》、张惠雯(美国)的《在南方》、余泽民(匈牙利)的《狭窄的天光》《纸鱼缸》、余曦(加拿大)的《安大略湖畔》、钟宜霖(英国)的《唐人街:在伦敦的中国人》、穆紫荆(德国)的《情事》《活在纳粹之后》、江岚(美国)的《合欢牡丹》、方丽娜(奥地利)的《蝴蝶飞过的村庄》《夜蝴蝶》、王琰(美国)的《落日天涯》《我们不善于告别》《归去来兮》、海云(美国)的《金陵公子》、常琳(加拿大)的《雪后多伦多》、应帆(美国)的《有女知秋》、枫雨(美国)的《八零后的偷渡客》、李凤群(美国)的《大风》《大野》、夫英(美国)的《洛杉矶的家庭旅店》、刘瑛(德国)的《不一样的太阳》、柳营(美国)的《姐姐》、于仁秋(美国)的《请客》、陈九的《挫指柔》、孟悟的《逃离华尔街》、南希(美国)的《娥眉月》《足尖旋转》、哈南(日本)的《猫红》等都是受到研究者关注的作品。
除了汉语作品以外,使用获得语写作的作家新世纪以来也发表了不少作品,主要有加拿大的李彦、应晨,美国的哈金、裘小龙、李翊云,法国的戴思杰、山飒、黄晓敏,以及英国的魏薇等。李彦继《红浮萍》之后,又出版了英语小说《雪百合》;哈金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新郎》《落地》,长篇《疯狂》《战争垃圾》《南京安魂曲》《通天之路:李白传》等;裘小龙出版了系列侦探小说《红英之死》《石库门骊歌》《外滩公园》《红尘岁月:上海故事》《红旗袍》等;李翊云出版有短篇集《千年敬祈》《金童玉女》,长篇《漂泊者》《无因无果》等;导演兼作家戴思杰有长篇《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狄的情结》《无月之夜》等;山飒有《围棋少女》《裸琴》等;法国尼斯大学中文系的教授黄晓敏出版有《翠山》和《莲花》。应晨20世纪90年代就在加拿大开始写作,先后出版了法语小说《水的记忆》《自由的囚徒》《再见,妈妈》《磐石一般》《悬崖之间》等,在加拿大法语区和法国获得了高度承认;魏薇出版有《幸福的颜色》和自传体小说《一个壮族姑娘》。
总体而言,目前比较活跃的新移民小说家,他们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进入新世纪后面世的。不过,有部分成熟作家虽然出版的作品数量很大,但也的确存在不断重复自身的状态。在他们频繁推出的作品中,表层故事虽然不断变换,但作品内涵、人物类型却鲜有变化。对于这些作家而言,如果没有真正的突破,靠自我复制和稀释自己的文学才情来推高作品数量,多少有一点虚假繁荣的意味。正如学者李建军在《文贵好而不贵多》中所言:“文贵好而不贵多。多写固然显示着勤奋,但少写才意味着成熟。文章的精致与完美,与用心的‘少写’之间,有着深刻而密切的关联。……它要求作者必须切近地了解社会和人生,必须深入地开掘所要表现的生活的意义,必须全面地了解人性的复杂和美好,而不是根据一点浮泛散乱的印象,或者根据几句道听途说的传闻,随便写来,敷衍成篇。”[16]
不可否认,在新移民小说创作中,模式化是存在的,即留学/移民+爱情,部分小说过度执著于对强烈戏剧性的追求,习惯通过艳遇、性描写和极端事件来推动叙事进程。这或许是由于部分新移民作家有着大致相似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和共同的情感结构,文本生产背后这一群体相对稳定、一致的生存本相使得许多以个体经验为书写资源的小说有着同质化倾向。从研究和解读的角度来看,当然存在着价值和意义不断稀释、阐释空间不断逼仄的状况。但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即便经验相似、体验雷同,但千万人的书写亦不能抵消个人的诉说冲动。这是写作者最原始、最强烈的文本生产动力。
由于本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新世纪以来新移民文学主题的嬗变,并非是对新移民小说精品杰作的全面盘点——而且,全面的盘点也是笔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囿于阅读的有限性,任何研究者都无法触及到领域内的所有文本,盲点是必然存在的,且个人的认知与评价终究是一孔之见,因此,本书所分析的文本主要是选取了符合问题指向的一部分,并非仅仅是以文学性和影响力来作为遴选标准的,未涉及文本并不代表笔者对其文学性高低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