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货币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去中心化”是数字货币的基本特征吗?

由于纸币时代的货币发行被中央银行所垄断,不管是企业还是民众,对于货币发行都没有发言权,货币政策越来成为少数精英人物的特权。面对这种情况,人们自然会想到,能否发明一种纯粹的货币,可以不受政府意志的影响,以完全透明的方式来决定货币的发行数量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人陆续做了一些数字货币的实验。如DigiCash、B-money、Beez、Flooz和稍后的Bit Gold、ECash等,不幸的是,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由于最初的数字货币存在设计缺陷,一旦发行方的信用受到质疑,或保管总账的中央服务器被黑客攻破,马上就会面临信用破产的危险。而比特币这种类型的数字货币,其设计思路就是要在私人货币的信用上取得突破。

我们知道,货币发行如果不设立中心化的管理机构,发行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如何取得货币信用,而取得货币信用的前提是如何防止货币被减值、复制和篡改。数字货币如果只是一串字符的话,被复制的成本很低,如果没有中心化的权力机构做强制性的约束,很容易出现货币造假。那么,在取消中心化机构之后,数字货币又如何解决有关货币信用的这一千古难题呢?

比特币的设计者将货币的发行与货币的管理以区块链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比特币的发行是参与者利用自己的设备进行“挖矿”(即货币发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将前面的交易进行特殊化处理,在对前面交易进行成功验证的同时,也即时创造了一个新的区块链。“矿工”们的“挖矿”行为,是将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尚未经过网络验证的交易信息收集、检验、确认,然后打包加密成为一个无法篡改的交易记录信息块,成为比特币网络公认的交易记录,作为比特币的档案,被永久保存。在比特币的世界里,大约每10分钟会向公开账本记录一个数据块,每一个挖矿的机器都在试图打包这个数据块再提交给比特币网络,成功提交的矿工可以得到一笔额外的报酬,即新生成的比特币。

挖矿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进行争夺记账权的竞争,大家比的是在10分钟的时间里谁能找到一个随机数,这个随机数与上一个数据块的哈希值合起来可以满足某个条件的最小哈希值:这个值越小,对应的难度系数越高,由于哈希值是随机的,只能通过穷举法得出,矿工们比拼的是矿机的算力。由此可以看出,比特币的发行与传统货币当局的货币发行的最大区别在于,比特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速度是预先公开设定的,不可能被个人随意修改,发行渠道则通过算力竞争来实现。

比特币创造出来之后,在得到特定人群承认的情况下,就可以作为货币使用了。在传统的货币发行体系中,货币发行机构有国家公权力的支持,可以动用司法力量对货币造假进行打击,尽管成本较高。这里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私人发行的竞争性货币,由于失去了国家强制力的约束和支持,如何避免货币的伪造呢?

比特币的设计者采用区块链的技术特性来建立防伪机制。区块链技术是将所有得到验证的数据块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链条。修改其中的任何一个数据,会导致此后的所有数据块都无法验证成功。除非你的计算速度比整个比特币网络的计算速度更快,这意味着要拥有超过整个网络50%以上的计算力才可以保证篡改被接受。这就是所谓的“51%攻击法则”。任何一方拥有50%以上的算力在技术上出现的概率接近于零。也就是说,比特币通过全网验证的方式,杜绝了伪造货币和重复使用货币的问题,这样一来,货币发行与货币流通的监管,在没有中心机构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了。

比特币本质上是一个相互验证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它不需要中央服务器,每个参与其中的计算器都是这一全网链接记账系统的复制节点,每个账号的数额变化,都会记录在全网的区块链总账本上,而且每一个客户端都会同步记录数据变化,并保留一份完整的账本,这就是说,比特币的交易数据的公开化和全网数据的同步化,决定了每一个客户端的知情权和任何一个客户端都没有凌驾于其他客户端的决定权,这种通过计算力投票权建立起的P2P契约,是在交易者之间零信任的基础上达成的,但却可以正常运转。

有人认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建立的基础,是所有参与者对这套系统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抱有信心,而不是出于对发行者品行的信任。但我认为,这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比特币的信用依然来自信任,只不过这种信任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机构或个人,而是针对货币的发行系统。数字货币可以没有效用价值,但只要基于算法系统的信用值可以保证它发挥记账单位的本体功能,就可以作为货币使用。与以往传统货币不同的地方在于,比特币的信用不是来自发行机构的授权,而是来自发行系统的有效性。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比特币还能解决货币被伪造、交易记录被篡改的旷世难题,完成了在以前看来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作为这一发行方式的开创者,它的设计理念和解决方案,有着重大的意义。

但我们同样必须正视的是,比特币在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矿工”通过“挖矿”来寻找可匹配“哈希值”的做法,需要耗费巨大的能量,电力的损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成本,根据Digiconomist的比特币能耗指数,截至2017年11月20日,全球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约为29.05TWh。这相当于全球总耗电量的0.13%,虽然占比并不大,但比特币的用电量已经分别超过了159个国家的年度用电水平。而且,比特币挖矿用电量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Bitcoin Energy Consumption Index估计,按照目前的速度,比特币在未来终将消耗掉全球所有电力。不管这个论断是不是准确,但电力消耗居高不下有可能成为“比特币”这类数字货币发行的最大发展瓶颈。

(二)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既没有与黄金等贵金属完成价值锚定,也没有与石油和粮食等大宗商品形成结算关系;更没有获得政府授信,缺乏币值锚定机制,行情大起大落,很难履行记账单位的货币职能,这也构成了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三)数字货币的挖矿模式,本质上是比拼矿机的算力,随着发行规模的扩大,计算量也呈指数级上升,达到一定的阈值之后,就会对数字货币的发行形成制约。总数只有2100万枚的比特币已经不堪忍受算力的负荷,如果在一个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推广一种数字货币,目前的发行方式显然存在发展瓶颈。

(四)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设计虽然可以做到货币发行量的透明化和不可篡改性,但是,这只是对一种数字货币而言。由于目前世界上流行着几千种各种类型的数字货币,这么多竞争性的货币发行中心,如何避免发行总量失去控制呢?至少我们目前还只能寄托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至于人类将为此付出什么代价,目前还不得而知。倒是ICO的跑路现象以及比特币发起机构曝出的贪腐丑闻让我们不得不对此持谨慎态度。

其实,纸币发行的中心化设计,最大的问题是它的不透明性,而数字化货币的分布式记账方式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数字货币可以在保留“中心化”设计的同时,避免原有中心化体制的弊端。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货币完全可以被央行所利用。至于央行应该如何发行数字货币,我们放到第十章讨论。

从货币的本体功能出发,发行货币就是发行一种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交换比率的计量基准,由于这个计量基准涉及参与交易的各方利益,货币发行需要最低限度的公正性。“铸币权”的归属,最终取决于什么样的发行主体和发行机制可以更好地履行货币的公共管理职能。从这个角度来讨论问题,就有了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从货币发展的历史来看,将“天下公器”交给私人机构似乎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也没有给我们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去中心化”的设计,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如何利用数字货币的公开性来制约政府发行货币的决定权。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都是本位货币的发行,而货币供给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后面,我们会逐个分析“派生货币”“影子货币”和“共生货币”是如何使央行对货币供给逐步失去控制的。但在展开分析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这就是货币与债务的关系。


[1]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2] William N.Goetzmann,Money Change Everythinghow Finance Made Civilization Possibl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6,p.94.

[3] William N.Goetzmann,Money Change Everythinghow Finance Made Civilization Possibl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6,p.96.

[4] William N.Goetzmann,Money Change Everythinghow Finance Made Civilization Possibl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6,p.97.

[5] 参见郭彦岗《中国历代货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3—25页。

[6] 参见石俊志《中国货币法制史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版,第86—91页。

[7] 参见石俊志《中国货币法制史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