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珠江三角洲广府砖雕初探
朱光文
在中国,以砖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的时期较晚。秦汉南北朝时期砖材多用于地面、台阶、台基、墓室等处,当时所盛行的“文砖”,即画像砖,乃是事先模制或印制花纹砖坯料,经窑场烧制而成,而非砖刻、砖雕[1]。砖雕曾盛行中国各地,是在青砖上进行雕刻加工的建筑装饰艺术。广府砖雕是中国三大砖雕流派中的岭南砖雕的主体部分,是传统岭南广府建筑装饰和雕塑艺术之一,主要分布于水网密布、四季温暖湿润、气温变化不大的珠江三角洲。广府砖雕最早孕育于西汉南越王宫建筑之中,岭南不少墓葬有早期砖雕遗存;隋唐以来砖雕开始转移到广州城内南汉王宫等官衙宫殿和寺庙建筑中。明代广府砖雕走向成熟,技法古拙;清初发展停滞;清中叶,挂线砖雕开始出现,承上启下。从秦汉至元代以阴模压印纹饰为主,明代中后期的古拙,文人气息浓厚,清中叶承上启下、日趋精细的工艺,清末深雕风格发展至极致,是广府砖雕的鼎盛时期,最终形成有别于岭北、独树一帜的“挂线砖雕”,成为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砖雕流派[2]。
一 清末广府砖雕的行业发展特点
(一)广府民间建筑营建工匠(商号)群体的出现
清末,广府民间建筑艺人(商号)呈现群体涌现的特点。以光绪十三年(1887)参与广州陈家祠修建的民间建筑艺人(商号)为例,从他们的规模、分工就可以窥见清光绪年间广府民间建筑艺术的繁荣程度。陈家祠的整体工程由广州寺前街(即今惠福东路)的瑞昌店包揽,建筑设计聘请的是当时广府地区最著名的建筑大师、瑞昌店的老板——黎巨川(名字叫黎济),负责整体建筑设计和任现场施工部总管,同时到省内各县组织集中了大批能工巧匠和营造商号聘请到广州来进行施工,凡是各种建筑手艺,只要是好的、绝的,一律不拒。又从南洋(东南亚)、海南岛一带搜集不少直径80厘米、高达10余米的昆甸木等良材,到东莞、南海等地精选订造绿豆青砖、油麻石等,在瑞昌店和黎巨川的统一筹划、指挥下,各店号艺人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竞相把工作做好。经过约两年的施工,光绪十八年(1892),广州陈家祠中轴线上的建筑基本完工[3]。
清末也是番禺地区的广府建筑装饰艺术的繁荣时期。这些艺人大半出自禺南西南的沙湾、紫坭、三善、古坝等乡[4]。其中,三善、紫坭两村自明清时起便有“工匠村”之誉,村内七成以上男丁从事传统建筑行业,涉及泥水匠、灰塑、砖雕、木匠、壁画、瓦工、石匠、铁匠、架子工、席箔匠、油漆匠、裱糊匠等众多工种。这些工匠俗称“泥水佬”“三行仔”,尊称为“师傅”,他们沿着水路闯荡广州城及珠三角各地,靠一把好手艺谋生。他们当中较知名者参见附表。
表1 参与广州陈家祠营建的主要工匠和建筑商号
(二)兼营砖雕制作的广府工匠(商号)群体的出现
清末,广府砖雕行业处于鼎盛时期,砖雕装饰艺术成为广府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此时,有大量流散工匠自制各种形状、规格的砖雕到市集上摆卖,砖雕出现市场化趋势。广府砖雕艺人群体(店号)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之一。如光绪十三年(1887)参与广州陈家祠砖雕制作施工的这一批艺人群体(店号)中,大多保持了民间的习惯做法,把自己的名字或商号刻在各自所承担的砖雕作品上,这使我们今天能够对广州清代砖雕艺人有所了解[5]。
表2 番禺地区主要建筑艺人一览[6]
续表
由于清末广府建筑团队大都是包揽整座建筑来施工,因此要求同一个师傅能掌握相近的多种建筑装饰技艺,如做灰塑的也懂壁画,做石雕、木雕的也略懂砖雕艺术。番禺沙湾的黎文源除了精于壁画,擅长木雕、石雕、灰塑外,对砖雕也有所涉足,其弟子黎蒲生兄弟,除了擅壁画、灰塑、木雕之外,也擅长砖雕。尤其是木雕与砖雕有许多相通之处,由刘德昌[7]、时泰[8]、许三友[9],以及西山居士等店号艺人负责木雕和部分砖雕的装饰工程制作[10]。当时参与陈家祠砖雕制作的艺人有番禺黄南山,南海杨鉴廷、梁澄、梁进等人。从现存的资料来看,这些艺人中工艺水平最高的是番禺的黄南山。他不仅雕工精巧,还是一位颇有书法功底的艺人,首进东西厅墙上的八幅砖雕诗文都是出自他手。南海梁氏兄弟梁澄[11]、梁进、梁佳、梁联,郭氏兄弟郭连川、郭惠川、郭道生等广府民间建筑装饰(包括砖雕)大师活跃在砖雕界。
而顺德乐从沙滘牧伯里的清末民国陈氏大宗祠及众多古民居砖雕装饰,不少刻有“周满记造”的字样。顺德乐从新隆陈家古屋群及虞山陈公祠砖雕,也刻有“建于民国甲子年(1924)”“周满记造”字样。据说周满记是清光绪年间当地著名的建筑商号,只有资金雄厚的人才能请得起他建房子。无独有偶,佛山石湾陶艺作品上的落款也有“顺德沙滘周满记营造店敬赠,民国廿三年冠华制”字样。由此可见,“周满记造”不是专门从事砖雕或陶塑的建筑商号,而是清末民初顺德地区兼造砖雕的著名综合性建筑商。
此外,黎会也是南海的著名砖雕工匠,佛山市南海区黎边村程盛黎公祠头门墀头即有“番邑黎会造”落款的砖雕,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甘棠村苏氏宗祠头门墀头砖雕落款为“黎(会)作”。番邑莫云生也是知名的砖雕艺人,徐闻广州会馆前座山墙墀头等处即有其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砖雕作品。
(三)砖雕在广府建筑营建中的广泛应用
清末广府砖雕被广泛运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种乡土建筑中。从现状情况看,清末广府砖雕大体分布于西到四会、高明、江门五邑地区,东到增城、东莞、深圳、香港一带,北到清远、从化地区,南到中山、澳门、珠海的民田区。粤西乃至广西靠近广东的地区的古建筑极少有砖雕出现,大多以灰塑代替,仅在由广府工匠参与兴建的悦城龙母庙头门墀头和梧州等地的广府商人会馆等公共建筑有砖雕出现。粤北也很少以砖雕为装饰,多以连州青石雕刻代替,广府砖雕仅存于广府商人修建的南雄广州会馆这样的特殊建筑中,而东莞、增城、深圳一带的传统民居、祠堂、庙宇也多用青石、红砂岩代替青砖,雕刻图案用于墀头等处的装饰。
清末广府砖雕在广府各种民间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祠堂(含实际上为私伙太公的书室、书塾)、庙宇、民居、宅地园林。如清末广府乡村的祠堂砖雕普遍出现在头门墀头部位,比较大型且保存较完好的墀头砖雕有:广州市黄埔区下沙社区的张氏大宗祠、文冲观德陆公祠;海珠区赤沙吴氏大宗祠、东濂吴公祠;天河区董氏大宗祠;花都区赤坭镇赤坭村黄氏宗祠、新华街岐山村道显黄公祠等。值得指出的是,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的谷诒书室的砖雕比较特别,其墀头砖雕有如意斗拱、戏曲人物、花草瓜果等纹饰,两侧分别刻篆体“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八个字[12]。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梅庄欧阳公祠的“天波府”砖雕,乐从镇沙滘陈氏大宗祠墀头砖雕(有款)“周满记造”。龙江镇坦田张氏九世祠在头门墀头、青云巷上方、钟鼓楼、翼墙均保留大面积的戏剧人物、花鸟瑞兽砖雕,堪称砖雕精品。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孔尚书祠始建于清光绪癸未年(1883),其头门两侧墀头各有一幅砖雕装饰,西侧的砖雕刻字已经缺失,东侧的墀头砖雕刻字保留较好,“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落款已不可辨)与砖雕图案相映成趣。墀头砖雕的刻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孔氏族人重视科举入仕的思想观念[13]。清末砖雕也有不少分布于广府乡村祠堂头门和衬祠的檐头部位,如广州市黄埔区深井村的充亭凌公祠,花都区赤坭镇荷塘村的麒祥书室、炭步镇鸭湖村让斋张公祠,海珠区龙潭村斐容白公祠;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沙滘陈氏大宗祠,三水芦苞大宜岗的绿堂(李氏生祠),顺德区陈村镇绣圃家塾“千祥云集”砖雕等等。值得指出的是珠海市南屏镇北山村杨氏大宗祠,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其头门两侧墙上镶嵌了大型砖雕,是清末香山县(今中山、珠海市)广府砖雕的代表作之一。顺德乐从沙滘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竣工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头门两侧墙体上也有大幅砖雕,是清末顺德地区广府砖雕的代表作之一。三水芦苞大宜岗的绿堂(李氏生祠)由十三行买办于光绪年间所建,是三水地区广府砖雕的代表作之一。其山墙头门两边有长1.5米、宽0.3米的砖雕祥瑞画面,工艺极为精细。而比较罕见的是,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横沙村仲山招大夫祠头门砖雕施于头门门廊上方位置。此外,清末广府乡村祠堂砖雕也同时体现在作为祠堂一部分砖木石结构的仪门牌坊上,典型的如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南山书院“孝廉方正”砖石仪门牌坊的大型砖雕[14]。同样的还有花都区三华村的默庵徐公祠仪门牌坊“百花富贵”砖雕[15]。另外,砖雕花窗也是清末广府砖雕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祠堂头门、中座前墙两侧偶见砖雕花窗之外,一些乡村中集祭祀、居住、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家塾(俗称“太公厅”)及其附属花园常常有大型预制件砖雕,如广州市黄埔区横沙村功甫家塾镂空大花窗、斐士家塾后进左次间前檐墙上的八仙贺寿砖雕花窗、双桂堂照壁砖雕花窗、曰园照壁砖雕花窗,花都区狮岭镇中心村的静轩宋公祠后堂砖雕花窗等。
清末园林方面的砖雕,主要分布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的粤中四大名园中。番禺余荫山房主要分布于正门神龛以及正门正对的天井花窗照壁;清晖园的砖雕主要在碧溪草堂。该堂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现今园内最古老的建筑,是当年园主人主要起居室。在碧溪草堂外墙腰镶嵌了一幅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砖雕,该砖雕采用“隐刻”方法雕成,砖雕出自龙迁槐的第三个儿子龙元任之手,龙元任为嘉庆年间进士,爱好书画,画题为“轻烟挹露”,题词是“未出土时先引节,凌云到处也无心”,表达了当时读书人重名节、轻利禄的道德理想。
清末广府民居砖雕方面,主要分布在传统三间两廊的侧门檐口墙楣、墀头,两廊的神龛、天井“天官赐福”这几处。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民居建筑群砖雕群;佛山市禅城区东华里民居建筑群砖雕群,顺德区龙江镇石龙里明清古民居群砖雕群、乐从镇沙滘牧伯里民居砖雕群、北滘镇碧江村心大街民居砖雕群等;而作为清代保存最为完好的广府古村落——佛山市三水区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祠堂、民居、府第的墀头、门额、墙头上多有砖雕出现,作品往往精细、小巧,容易与民居建筑院落的小尺度保持协调而成为视觉中心。如振威将军家庙的墀头砖雕保存较为完整,主要为四瓣花纹,下方有石榴等图样,表达了多子多福的愿望;民居院落中普遍存在砖雕“天官赐福”神龛,保存最为完整的为长兴里16号民居照壁上的“天官赐福”砖雕。从该砖雕神龛上可清晰地看到,中心为天官形象,周边装饰有“暗八仙”图案。“天官赐福”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此外,振威将军家庙中的“门官土地”神龛也保存较好[16]。民居中零星分布的如佛山市禅城区福贤路文会里36、38、40号前檐雕工精细的砖雕装饰,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中元社徐焰民宅墙楣花篮形砖雕,番禺区南村村“锡蕃”民居墀头砖雕《锦上添花》、新造镇秀发村得月街3号民居照壁砖雕等。
清末广府乡村庙宇的砖雕主要施于山门(头门)的墀头部位,如番禺区小谷围练溪村华光庙,黄埔区南海神庙、茅岗北帝庙、华帝古庙,天河区珠村北帝庙、吉山村晋庆庙等墀头砖雕,荔湾区小蓬莱仙馆及青云巷门额“镜清”“砥平”砖雕等。江门共和镇大凹村关帝庙、潮莲镇富岗村洪圣庙头门檐墙也有大幅砖雕装饰。
(四)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作品
光绪年间广府地区出现了三件(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砖雕作品,一是作为祠堂(合族祠)砖雕的代表作,广州陈氏书院砖雕的装饰部位有墙头、檐下、墀头、门楣、窗额等处。其中,光绪二十年(1894),由黄南山、黎碧竹、杨鉴廷、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创作的陈氏书院墙楣大型砖雕——《梁山聚义图》《桐柳杏凰群图》《松雀图》《刘庆伏狼驹》《百鸟图》《五伦全图》,共有六幅大型挂线砖雕,犹如六幅大型水墨字画镶嵌在色彩单调、平板的青砖墙上,十分雅致美观。其中两幅各宽4.8米、高2米,是广东地区少有的砖雕巨制,无论规模还是雕刻技艺,都堪称南派砖雕的代表,当时在全国也属罕见[17]。二是在南海郭惠川、郭连川、郭道生兄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作的佛山祖庙《牛皋守房州》《海瑞大红袍》,是庙宇砖雕的代表。三是南海梁进、梁佳、梁联团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作的碧江慕堂苏公祠砖雕大照壁,是清末广府砖雕照壁砖雕的代表作。这些清末的砖雕雕刻细腻繁复,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图案丰富,场面壮观,是广府“挂线砖雕”的经典作品。
表3 清末光绪年间标志性砖雕作品情况一览
(五)清末广府砖雕艺术通过会馆等公共建筑的对外传播
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中叶以来,大批珠江三角洲的广府商人通过西江和北江水路去粤北、粤西乃至广西经商致富,同时,这些旅居当地的广府商人,为了联络感情、建构贸易网络,便建立商人会馆,邀请广府“南番顺”一带的著名建筑工匠参与设计建造,把包括砖雕在内的广府建筑文化也一并传播出去。
以粤北为例,位于韶关市原民生路(今东堤北路)的韶州广州会馆,又称广府会馆,是当时韶关城内规模最大的会馆。会馆始建于明末,清咸丰十年(1860)改建,光绪末年改名为广府会馆;位于南雄市雄州镇埠前街浈江旁的南雄广州会馆,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建,清光绪七年(1881)重修;坐落于仁化县长江镇东风街的广州会馆,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位于英德市浛洸镇沿江路河边街的浛洸广州会馆,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
在粤西及原来的广东南路地区也保存不少广府商人的会馆,如位于原钦州古城东门外、今钦州市胜利路29号市第一招待所内的钦州广州会馆,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清末重修;坐落在徐闻市埠前街(今广仁小学)的广州会馆,由旅居雄州的广州商人于明万历年间创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建,清末重修。
这些会馆大都在清末始建或重修时镶嵌了广府砖雕作为装饰,如徐闻广府会馆砖雕数量多、规模大、做工细,系清光绪十八年(1892)专门从佛山运来青砖,由番禺砖雕工匠莫云生历经数年雕制,做工相当精美,以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手法镶嵌而成,布局严谨,层次分明,造型生动,气势磅礴,代表了清代岭南广府砖雕的最高水平。砖雕主要施于会馆的檐墙、墀头、门楣、花窗等处,其中,前座墀头砖雕落款为“番邑莫云生作”,主要以戏剧人物为题材。此外,还有龙虎门古篆“鸾翔”砖雕匾[18]。又如南雄广州会馆前座青云巷两边的山墙墀头镶嵌两块大型砖雕,许多青砖打上“广州馆”三字的戳记,表明清光绪七年重建时所用的青砖是专门定制的。再如浛洸广州会馆的墙檐下有《赤壁之战》《姜子牙封神》《甘露寺看新郎》等多幅精美的广府砖雕。除了会馆以外,位于广府商人集团重要的西江水上交通生命线上的悦城龙母庙,其山门的左右墙头上亦保留着两块艺术价值极高的砖雕,也是广府砖雕工匠的杰作。现存砖雕虽然已经破损,但可以看到非常精细的刀法,一块小方砖竟能雕刻出四五个神情惟妙惟肖的人物,富于立体感、层次感。
二 清末广府砖雕的工艺流程与技艺特征
(一)工艺流程
1.砖材的选择
广府砖雕的用料主要是青砖,部分也选用红色地砖。青砖多采用著名的东莞大青砖和番禺青砖。番禺的市桥水道西段两岸的渡头、北海一带为砖瓦生产基地。民国《番禺县续志》载,清末民初,在当时百业萧条的情况下,番禺市桥水道上游的南山峡地区的砖瓦业依然繁荣,“……能维持现状者,首推砖瓦业。沙湾司之渡头、杉岩、南庄、南山、北海,茭塘司之白蚬壳……均以烧砖瓦为业,砖窑、瓦窑,共百余座。有会馆二:在兰陵者,曰熟瓦行;在渡头者,曰生瓦行。以出品精良,广州建筑多半用之,生意尚佳”[19],成为珠三角重要的砖瓦建材中心。
青砖原料是天然的黏土,把筛选出的质地细腻的黏土用水调和后制成砖坯,晾干后放在砖窑中烧至1000℃左右,加水冷却,使黏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则呈青色,即青砖。砖材选择的要求主要是:质地细密,平整光洁,少气泡,大小均匀,颜色力求一致。这样的青砖才宜于雕刻,不易开裂。砖坯以青灰色、微粒幼细紧密者为佳,火候太老易迸裂,太嫩易碎且易风化,所以在选料、成型、烧制等工序上要求严谨,尤以用于精细雕刻的砖坯至为坚实细腻[20]。将砖凿磨好边缘并掏空部分进行砌墙,砖与砖之间的缝隙细密,之后再水磨光滑平整,这就是俗称的“光砖墙”或“水磨青砖”。清代祠堂和大户人家一般是在整座建筑的头进门面才砌光砖墙,因为光砖墙都特别费工时,造价也较高。雕刻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分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
2.构思与设计
(1)根据题材和尺幅的需要进行构思,无论哪种题材的作品,都必须先在心中构思大概形象。这幅心稿是完成一幅作品的起点。
(2)根据心中的形象绘制设计图。第一步是画草图,主要从总体把握,安排物象的位置,构图效果等。之后是一比一绘画,要求清晰呈现每一个细部。这需要深入生活,细致观察身边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画出物象的神韵。一比一图是日后施工的主要依据。
3.打坯
(1)排砖。根据构图需要把青砖排出高低深浅,排列完成后,将已经复制好的图纸贴在砖上。
(2)根据已贴好的图纸,把多余的部分挖走,由此便形成了大体的外轮廓。
(3)根据高低深浅的需要,用大平凿和大圆凿挖剥成一个大体的形象。挖剥的过程中,要注意到青砖松脆的特性,故此在技术上要做到轻重缓急各有其度,要由上至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切不可操之过急。
(4)要深入挖剥出形象,这是一个由粗到细的过程,此后,便进入实体的镂雕。这个过程使用的技法和工具较多,手法有:劈、凿、削、刮、挖、钻、镂等。如雕刻人物,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动态,以先方后圆的原则,逐步将人物形象劈剥成形;然后用凿和刮的手法,将人物的细部呈现出来。作者必须注意人物的神情、动态的表现,要做到惟妙惟肖。如做深浮雕,就必须用钻和刮的手法进行镂空雕。这个过程难度较高,因青砖特别容易破损,一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所以要专心致志、心神合一方能进行,这对作者的技术和意志力均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4.精心收光
精心收光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序,如做人物,在打坯的基础上,将人物的表情、肌肉、衣纹、毫发进行精雕细刻,修整完美。修整过程中要做到刀法干净利落,线条清晰流畅。人称“挂丝砖雕”的技法就是从收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如人物的衣饰和砖雕内的建筑细部都是纤细如丝的,线条格外清晰锐利,远观如缕缕轻丝垂挂于砖雕之上。
5.拼接安装
安装前,将各个局部按所属的位置进行编号,然后根据编号将砖雕各个局部安装在所属的位置,以壳灰油黏合,再将各个局部的接口进行细修,使整个效果更加完美。
(二)技艺特点
岭南广府砖雕是我国砖雕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从用材到技法均与北方或江南地区迥异,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地域风格。广府砖雕是直接在青砖上进行雕刻的“完全砖雕”,而北方砖雕则多是陶土捏出造像之后进窑烧制,最后再用刻刀修饰,徽派砖雕则是先用泥坯捏出形状后,再进炉烧成砖,出炉之后再修饰的“半雕”,或者在砖坯上浅雕之后烧制的“全雕”。
清代中叶,广府砖雕的洋雕风格(挂线砖雕)已出现,至清末更成熟。主要工具有手锯、手钻、木槌、凿等;技法有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主要几类,还有剔地、隐刻、多层雕等。艺人在雕刻时视砖雕的作用,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如墙头、马头、柱头砖雕,多以艺术装饰画,放置于较高的位置,观赏时须仰视,因而处理人物形象、衣饰等,多采稍倾俯姿式,造型夸张并用深浅凹线来雕刻五官与衣纹,使其在阳光下黑白分明、形象毕现而富于变化,与灰绿青色的青砖色彩相映衬,备觉丰富多姿。
广府砖雕在技法与风格上,以细致入微、变化多端著称,雕工之细、变化之奇、构思之巧令人叹为观止。广府砖雕艺人在创作时,往往将圆雕、高浮雕、锦地与镂空等手法结合穿插进行,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畅自如,纤细如丝,精细者可达七八层,造成景致深远的效果,雕成的花卉枝叶繁茂,形如锦绣,戏曲人物衣甲清晰。在不同时辰日光照射之下,还能呈现出黑、白、青灰等不同色泽,高光部更熠熠生辉,画面起伏变化。这种深刻的雕饰被称为“挂线砖雕”[21]。这种艺术风格能够出现在广府地区是因为其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四季温暖湿润,不像北方那样冬天严寒积雪、屋檐下垂挂冰凌,所以客观上能够允许这样纤巧明快的工艺存在。
(三)题材与组合形式
1.题材
作为建筑装饰艺术的广府传统砖雕,图案或画幅的艺术题材非常广泛,有戏曲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草植物、虫鱼鸟兽、山水楼台及各种吉祥图案、几架炉瓶、书法等。而花鸟、炉瓶的题材多寓如意吉祥、兴旺发达之意,人物则多取材于传统小说或民间故事、流行戏曲、木鱼书的精彩片段等。综合起来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人物故事为主的题材,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戏曲图谱、民间故事、习俗等,如“八仙过海”“包公断案”“春香闹学”“太白醉酒”等。要在这样松脆的砖坯上把人物刻得神情活现的确不易,必须在精微刻画脸谱的同时借助人物的身段手势,才能把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加上殿堂、楼阁等背景,衬托出故事情节与气氛。二是以花鸟、动物为主的题材。花鸟题材主要是花卉植物图案配以鸟雀、昆虫,璀璨似锦,令人目不暇接。梅、兰、菊、竹“四君子”是最常见的内容,此外亦有石榴、葡萄、枇杷、荔枝、柑橘等蔬果。这些题材大都以折枝、缠枝、散花、众花、锦地叠花、二方四方连缀形式出现。其中又以折枝和缠枝为最多。至于动物题材,则以狮子最为普遍,如“狮子滚球”“母狮弄子”等。此外,蝙蝠、麒麟、鱼、雁、鹅、犬、兔、松鼠等亦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花鸟、动物题材大都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是砖雕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形式[22]。
2.组合形式
主要分为单件砖雕和组合砖雕两种形式。单件砖雕由单块砖雕,常镶嵌于神龛边框或相饰、座饰等处,多为花卉鸟兽之类的图案,动物多用蝠鼠之属;组合砖雕是广府砖雕艺术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用于墙头、柱头、照壁等较大幅度的装饰,尤其是墙头装饰,有些较大的祠堂庙宇,一幅砖雕纵横数尺,需数十块乃至数百块以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组合的砖雕镶嵌而成,如陈氏书院大门两头墙头的巨幅砖雕就是一例。此外还有一种为预制件,主要用于窗框等装饰。题材非常广泛,有人物、花鸟、虫鱼、猛兽、山水楼台、几架炉瓶、书法、图案等。
三 结语
清末是广府砖雕的鼎盛时期,在广府民间建筑艺人(商号)群体性出现的背景下,从事广府砖雕的工匠(店号)也群体出现,尤其是南番顺地区出现大批兼营砖雕制作的工匠和店号,番禺黄南山、黎碧竹,南海杨鉴廷、陈兆南,及梁澄、梁进、梁佳、梁联梁氏团队,郭连川、郭惠川、郭道生郭氏团队等广州府民间大师和组合活跃在砖雕界,广州城西及广州府属各县不少建筑店号也部分从事砖雕创作。清末广府砖雕在包括祠堂(书室、书塾)、庙宇、民居、园林等广府建筑营建中得到广泛应用,光绪年间,陆续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广府砖雕艺术还通过广府商人会馆、庙宇等公共建筑在西江中游、北江中上游等地区甚至海外进行传播。广府砖雕技艺日臻成熟,随着工匠的探索、工具的革新,技法日趋细致入微,变化多端,精细极致,使其最终形成深刻技法突出、线条流畅、纤细如丝的“挂线砖雕”特点。
民初以来,随着近代建筑的兴起,广府砖雕趋于衰落。20世纪80、90年代是广府砖雕的复兴与再造时期,以何世良为代表的砖雕工匠团队,以广式木雕技艺和设计方法为基础,继承广州砖雕的传统技艺,学习吸收南北砖雕艺术技巧,融入木雕技法、国画构图手法,创新雕刻工具,大大提高了传统“挂线砖雕”的技艺难度,是对黄南山、杨鉴廷、陈昌等砖雕大师艺术的延续与传统再造。他们先后主持完成番禺宝墨园《吐艳和鸣壁》、东莞粤晖园《百福晖春壁》、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六国大封相》等砖雕创作,并参与珠江三角洲各地的古建筑砖雕修复与现代建筑砖雕装饰工程,成为当代广府砖雕工匠中的主干力量[23]。
(朱光文:广州市番禺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乡村社会史与文化遗产)
[1] 孙大章:《中国民居之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382页。
[2] 参见朱光文《广州砖雕》,贡儿珍主编,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上)·第七章传统美术,第六节》,方志出版社2015年版,第614—616页。
[3] 罗雨林:《广州陈氏书院及其建筑艺术》,《罗雨林文博研究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4] 何润霖:《沙湾传统建筑的能工巧匠》,《文史纵横》2009年第4期。
[5] 广东民间工艺馆编:《陈氏书院》,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
[6] 参见何品端《黎文源和能工巧匠》《寻觅沙湾黎文源等能工巧匠——浅谈壁画、砖雕、灰塑、木雕》,石冷《市桥壁画艺人杨瑞石》,何世良《我的砖雕世界》,何志丰《精雕巧塑见匠心——释读沙湾民间工艺雕塑壁画的文化内涵》,以上文章参见《番禺政协文史资料》2004年第7期“番禺民间艺术集锦”;何润霖《沙湾传统建筑的能工巧匠》,《文史纵横》2009年第4期;何润霖《沙湾砖雕艺术及其艺术特色》,《禺山风》2008年第1期。
[7] 店址在广州西关迥澜桥,即今广州长堤潮音街附近。
[8] 店址在广州西关源昌街,即今广州文化公园范围内。
[9] 店址在广州西关联兴街,即今广州文化公园范围内。
[10] 广东民间工艺馆:《陈家祠》,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
[11] 番禺沙湾西村作善王公祠头门左侧墀头砖雕破损严重,但在砖雕最底一层仍幸存“□(桃)村梁澄作”字样,说明作善王公祠砖雕与广州陈家砖雕为同一时期作品。
[12] 陈建华主编:《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花都区卷),广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337页。
[13] 胡晓宇:《阙里南宗祠与孔尚书祠的建筑特征分析》,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编:《广州文博·壹》,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14] 陈建华:《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花都区卷),广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360页。
[15] 陈建华:《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花都区卷),广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368页。
[16] 李凡、郑坚强、黄耀丽、杨俭波、李飞、汪清蓉等:《探幽大旗头——历史、文化和环境研究》,(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17] 甘叔:《广州陈氏书院的“七绝”装饰艺术》,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文史》2010年第73辑“广东民间工艺史料专辑”。
[18] 碧海银沙:《徐闻:天工之作——广府会馆之木雕、砖雕和灰塑》,2006年5月24日,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605/2006052423080607.htm。
[19] 梁鼎芬:《番禺县续志》卷12《实业志·工商业》,民国二十年(1931)刊本,第188页。
[20] 何润霖:《浅谈沙湾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与能工巧匠》,《文史纵横》2009年第4期。
[21] 甘叔:《广州陈氏书院的“七绝”装饰艺术》,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文史》2010年第73辑“广东民间工艺史料专辑”。
[22] 何世良:《我的砖雕世界》,《番禺政协文史资料》2004年第17期。
[23] 参见朱光文《广州砖雕》,贡儿珍主编,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上)·第六节》,方志出版社2015年版,第6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