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修辞学视角下的夸张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小结

相对作家成果“大众化”热闹的文学消费,学者成果“小众化”的认同,多了一分冷清。在冷清中坚守,在坚守中劳作,是学者的常态。在修辞学这个学术小众的吟唱里注入宏大叙事的是谭学纯、朱玲的广义修辞学理论。

结合“广义修辞学”类著作,教育部名栏“修辞学大视野”、修辞学专刊相关论文进行互文对读,梳理广义修辞学成果在个人、团队、学科三个板块的汇聚情形,发掘学术事实背后蕴含的理论体系、学科意识、学术关怀。选取“自序/前言/导言”“编者按、主持人话语”“阅读札记”等副文本语言形式与著作、论文进行互文性对读,为接受者提供寻找正文本线索、引导阅读路线,梳理出广义修辞学理论体系形成脉络,建构了表达者学术身份、思想发展轨迹。

聚焦2013年的修辞研究,多学科研究者加盟,突破语言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路径,走向了更广阔的研究地带。小同行修辞研究最大的亮点是运用全球视野,借助核心期刊平台,集中讨论修辞观、修辞学科理念、修辞学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大同行的修辞研究大多遵循传统研究路径,主要论述语法、语义的构成,增加修辞观察点,强调修辞效果。超同行修辞研究大多借助修辞理论研究本专业问题,修辞学视角使得研究成果具有新意。跨学科视野下的修辞研究,更多表现为学术召唤意蕴,激发小同行自我突破,借鉴大同行、超同行成果为我所用,理想研究状态应该呈现“修辞学前沿,是其学科前沿;修辞学深度,是其学科深度”的面貌。

广义修辞学理论具有阔大的研究空间,属于学术召唤结构,正处于修正局限、蓬勃向上的生长期。广义修辞学系列论著创建了自己的学术品牌,作者的个人文本带动了团队,影响了学科,开拓了当下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一条路径,探索了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1]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谭学纯:《文学和语言:广义修辞学的学术空间》,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广义修辞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问题驱动的广义修辞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 高群:《反思广义修辞学:学科建设价值与局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3] 谭学纯:《修辞学研究突围:从倾斜的学科平台到共享学术空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4] 钱冠连:《中国修辞学路在何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5日。

[5] 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谭学纯:《人与人的对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修辞:审美与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朱玲:《文学符号的审美文化阐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谭学纯、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谭学纯、朱玲、肖莉:《修辞认知和语用环境》,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谭学纯:《文学和语言:广义修辞学的学术空间》,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广义修辞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问题驱动的广义修辞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谭学纯、唐跃:《艺术符号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谭学纯、林大津:《修辞学大视野》,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谭学纯、沈孟璎、濮侃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6] 谭学纯:《广义修辞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71—73页。

[7] 谭学纯、沈孟璎、濮侃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1—571页。

[8] 谭学纯:《广义修辞学/修辞学大视野:理据与实践》,《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9] 谭学纯:《广义修辞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04页。

[10] 高群:《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夸张语义生成机制和语义特征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11] 郑春婷:《广义修辞学》,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2] 罗渊:《中国修辞学转型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 [法]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14] 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15] 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郑子瑜、宗廷虎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鲁国尧:《语言学与接受学》,《汉语学报》2011年第4期。

[16] 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7] 谭学纯:《人与人的对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8]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19] 谭学纯:《广义修辞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页。

[20] 谭学纯:《问题驱动的广义修辞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21] 高群:《作为学术召唤的主持人话语》,《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4期。

[22] 谭学纯:《文学语言与修辞》,《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1期;《广义修辞学研究》,《当代修辞学》2014年第2期;《广义修辞学与“主体间性”研究》,《当代修辞学》2016年第1期。

[23] 谭学纯:《中国学术研究:呼唤学派意识》,《光明日报》2005年2月3日。

[24] 谭学纯:《学术期刊:学术话语的集散地》,《光明日报》2005年2月24日。

[25] 谭学纯:《学术传播和话语权》,《光明日报》2006年3月23日。

[26] 谭学纯:《语言学研究和公共阅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日。

[27]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07—512页。谭学纯:《中国修辞学学科发展忧思》,《福建外语》2002年第2期;《修辞学研究突围:从倾斜的学科平台到共享学术空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谭学纯、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谭学纯、林大津:《修辞学大视野》,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29—440页。谭学纯、沈孟璎、濮侃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谭学纯:《中国修辞学:学科生态·学科结构·学科生存空间》,陈望道诞辰120周年·中国修辞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报告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家—国”修辞关联:中国传统社会运作模式话语分析及延伸思考》,纪念《修辞学发凡》出版80周年、《当代修辞学》创刊30周年暨中国修辞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报告论文,浙江,2012年。

[28] 谭学纯:《广义修辞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页。

[29] 谭学纯:《广义修辞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57—64页。

[30] 谭学纯:《广义修辞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24页。

[31] 谭学纯:《广义修辞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24页。

[32] 连晓霞:《民间话语观照下的意识形态言说——〈金光大道〉话语分析之二》,《小说评论》2009年第2期;《被遮蔽的“自我”:主流话语规约下的人物话语——〈金光大道〉话语分析之三》,《小说评论》2009年第5期。肖翠云:《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文学与政治》,《福建论坛》2008年第12期;《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本观》,《东南学术》2011年第3期。肖莉:《元叙述:叙述者“侵入式”叙述与传统叙述的似真性》,《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中国当代小说冷叙述的修辞策略》,《东南学术》2010年第5期。潘红:《哈葛德小说在中国:历史吊诡和话语意义》,《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3期;《跨越疆界的求索:〈时务报〉和哈葛德小说She》,《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1期;《林译〈迦茵小传〉人物称谓和身份建构的广义修辞学解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高群:《“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修辞学阐释与追问》,《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民间故事结构性夸张构式的广义修辞学分析》,《江淮论坛》2012年第4期。朱玲:《“三言二拍”:喜剧性修辞设置、特点及成因》,《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谭学纯:《再思考:语言转向背景下的中国文学语言研究》,《文艺研究》2006年第6期;《中国文学修辞研究:学术观察、思考与开发》,《文艺研究》2009年第12期;《“存在编码”:米兰·昆德拉文学语言观阐释》,《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2期;《巴赫金小说修辞观:理论阐释与问题意识》,《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2期。

[33] 高群:《构式理论视野下的夸张形式描述与解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4] 谭学纯:《广义修辞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55页。

[35] 谭学纯:《学术批评:找回无需避讳的“局限”》,《修辞学习》2004年第1期。

[36] 谭学纯:《广义修辞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3页。

[37] 谭学纯:《学术批评:找回无需避讳的“局限”》,《修辞学习》2004年第1期。

[38] 谭学纯:《学术批评:找回无需避讳的“局限”》,《修辞学习》2004年第1期。

[39] 谭学纯:《融入大生态:问题驱动的中国修辞学科观察及发展思路》,《山东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40] 谭学纯:《中国修辞学:三个关联性概念及学科生态、学术空间》,《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

[41] [美]大卫·弗兰克:《论21世纪国际修辞学的发展趋势——从布莱恩·维克斯与陈汝东的对话谈起》,《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陈汝东:《古典与未来: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42] 谭学纯:《融入大生态:问题驱动的中国修辞学科观察及发展思路》,《山东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43] 高万云:《汉语修辞学方法论的三个理论问题》,《山东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44] 胡范铸、陈佳璇、甘莅豪等:《“海量接受”下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方法设计——兼论构建“机构形象修辞学”和“实验修辞学”的可能》,樊小玲:《国家形象修辞中的核心话语和支持性话语——基于H7N9与SARS时期官方媒体报道的分析》,白丽娜、周萍:《中国省区形象在西方网络世界的传播——以内蒙古为样本的多个语种的媒介调查》,《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4期。胡亦名:《上海中学生关于日美韩国家形象的概念结构——基于“词语自由联想”测试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45] 邓志勇、王懋康:《幻想主题修辞批评:理论与操作》,《外语教学》2013年第2期。邓志勇、杨涛:《隐喻修辞批评的理论与操作方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2期。张炼强:《以“容器—内容”意象图式为认知底蕴的语言形式和修辞现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46] 唐厚广、车竞:《论辞规建构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5期。李先进:《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幽默文本特征研究》,《外语学刊》2013年第6期。

[47] 黄洁:《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的定量定性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期。赵爱武:《近代汉语象声词的修辞特征》,《武汉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杨玉玲:《汉语词语叠连的类型及其功能》,《汉语学习》2013年第6期。蔡晖、杨军:《转喻映现构词与语义构词族群》,《中国俄语教学》2013年第3期。黄群:《昭平方言熟语的修辞特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单新荣:《习语隐喻认知与语言顺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48] 张言军:《“有关NP”结构的多维度考察》,《宁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49] 董皓:《旅游目的地品牌推广口号的语言学构成分析——以省域及重点旅游城市为例》,《人文地理》2013年第2期。王大方:《修辞结构框架下的远距离回指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1期。

[50] 李丹:《报纸速读时代新闻标题的优化策略》,《编辑之友》2013年第5期。马少华:《〈环球时报〉社评中英文版的修辞差异》,《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4期。张小琴:《电视修辞与电视现实的建构》,《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陈笑春:《符号·模式·修辞:中国电视虚构再现中的法律生产》,《现代传播》2013年第7期。[荷兰]保罗·范登侯汶、杨颖:《多模态论辩话语重构:以美国广播公司一则新闻为例》,《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4期。张勇:《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反讽叙事、反差修辞与见证影像》,《当代电影》2013年第11期。盖琪:《当代民族影像的浮躁与偏执——近年中国影视艺术的修辞症候分析与对策建议》,《学海》2013年第2期。李红、董天策:《试论网络公共事件中表达主体的修辞意图》,《学术研究》2013年第7期。白丽娜:《中国各省市形象在西方网络世界的传播——基于英、汉两种语言媒介和网络前三页检索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胡易容:《符号修辞视域下的“图像化”再现——符象化(ekphrasis)的传统意涵与现代演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刘涛:《新社会运动与气候传播的修辞学理论探究》,《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8期。

[51] 孙光宁、焦宝乾:《法律方法论实践特征的提升——2012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学术报告》,《山东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沈寨:《当权利成为一种修辞——对当下权利实践问题的反思》,《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陈金钊:《权力修辞向法律话语的转变——展开法治思维与实施法治方式的前提》,《法律科学》2013年第5期;《把法律作为修辞——我要给你讲法治》,《深圳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侯学勇:《解决纠纷还是培养规则意识——法律修辞在司法中的作用定位》,《法商研究》2013年第2期。陈金钊:《解决“疑难”案件的法律修辞方法——以交通肇事连环案为研究对象的诠释》,《现代法学》2013年第5期。

[52] 李晟:《社会变迁中的法律修辞变化》,《法学家》2013年第1期。

[53] 钟志翔:《〈易·文言〉修辞立诚论原解》,《周易研究》2013年第5期。刘聪:《从反讽的修辞到反讽的实践——试析反讽的形而上学意蕴的提升》,《现代哲学》2013年第2期。刘崇俊:《科学论争场中修辞资源调度的实践逻辑——基于“中医还能信任吗”争论的个案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年第5期。张守夫:《修辞语境的结构和意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年第4期。

[54] 朱玲、李洛枫:《广义修辞学:研究的语言单位、方法和领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55] 肖翠云:《文学修辞批评两种模式及学科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56] 莫娲:《〈何典〉的方言俗语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57] 向铁生、康震:《自觉修辞:李商隐诗歌策略试探》,《山西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姜彩燕:《〈古炉〉中的疾病叙事与伦理诉求》,《西北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张卫中:《20世纪中国文学中汉字修辞的流变》,《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符杰祥:《鲁迅的纪念文字与“记念”的修辞术》,《文史哲》2013年第2期。韩蕾:《叙事、修辞与时间——论曹乃谦小说的重复修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58] 张学昕:《细部修辞的力量——当代小说叙事研究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7期。孙基林:《知识分子写作:作为思想方法的叙事与其修辞形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7期。赵毅衡:《新闻不可能是“不可靠叙述”:一个符号修辞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59] 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跨界取譬”传统鸟瞰》,《求是学刊》2013年第1期。耿占春:《当代诗歌批评:一种别样的写作》,《文艺研究》2013年第4期。

[60] 郭西安:《隐喻与转喻:诠释学视域下西汉“〈春秋〉学”的两种话语模式——以〈春秋〉之“楚庄王伐陈”为例的分析》,《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第2期;江守义:《叙事的修辞指向——詹姆斯·费伦的叙事研究》,《江淮论坛》2013年第5期;李建中:《文学是文体的艺术——汉语文体学理论重构与韦勒克文体学思想》,《学术研究》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