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集成场是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物流高级化实践初步总结的基础上,经过两业联动模式及机制及“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网链机制研究,分阶段结合产业联动实践项目研究,逐步深入完善起来的。
集成场理论最初部分体现为《高级物流学》[1]中的物流集成,在物流集成实践运作基础上的网链是物流链,这是借鉴了在国外物流业考察学习和中国物流概念引入及其物流业高级化实践的组织形式,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理论研究。其细化概念很多,通过教育部项目(编号:08JHQ0045)的研究成果即《物流集成理论及实现机制》[2]提出了物流集成场范畴,形成了物流集成场理论体系。借用物流集成场理论,对西安国际港务区的研究中将物流集成场理论应用于国际物流实践,形成了《物流集成场:国际陆港理论与实践》[3],其中更多地涉及和引申了多种集成体的实践、物流基核的场源建设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物流作业平台和信息平台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通过国际物流枢纽,将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联系在一起。
在承接陕西省发改委重大研究课题(编号:SXFGW-02)“陕西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时,以陕西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为基础,考察了众多陕西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案例,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业联动深有启发;进而在承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3BJY080)的研究过程中,又从更大范围进行了116个两业联动案例的分析研究,其主要结论通过两业联动发展模式等理论成果[4]得以重点体现;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7BJL063)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梳理了152个“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案例、208个产能合作风险与危机应对案例。这样,基于案例研究等为主的集成场理论在两业联动、国际产能合作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进而从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进行更有深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研究表明,集成场作为研究的基本范畴,结合全球价值链对于产业联动的集成优化、国际产能合作网链机制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获得产能合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成场本身的哲学意义也显示了其通用性和在产业经济与管理主动优化方面的价值。
在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7BJL063)的研究中,博士生闫柏睿参与了研究报告第二章产能合作文献梳理的数据分析和第十一章“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风险及其防范的数据分析,研究生李明垚参与了第三章产能合作国家供求分析和第四章境内产业网链升级机制的数据分析整理,博士生王东方参与了第六章物流绩效、政府治理与国际贸易的数据分析。研究生崔国华、李向冬、郦晓璐、孙记兰、卢大江等参与了116个两业联动案例和152个“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案例的收集;孟煜波、李倩、童菲、姚华等参与了208个产能合作风险与危机应对案例的收集。
此著作是在研究报告材料的基础上,著者进一步理论提炼,并按照专家和出版社要求进一步删改、提炼、充实完善的,以《集成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网链研究》为书名正式出版。
董千里
2020.03.16
[1] 参见董千里《高级物流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版;董千里《高级物流学》(第三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年版。
[2] 董千里、鄢飞:《物流集成理论及实现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 董千里:《物流集成场:国际陆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 董千里:《集成场理论: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及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