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智能时代:刷新未来认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深度探讨:“区块链+人工智能”的未来构想

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这两大趋势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它们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它们又是如何在智能社会中发挥作用的?

什么是“智能社会”

想象一下,你要出去旅游,只用跟机器提出具体需求,机器就会为你安排整个行程,包括旅行社、航空公司、目的地酒店以及餐厅等。此外,机器还会结合你的财务状况,为你进行一系列的预算优化,包括价格协商、日程协调、行程衔接和支付结算等,所有过程都不需要你的参与。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智能社会有两大特点:

第一,异构数据和异构服务的互联。本来旅行社、航空公司、酒店和餐厅,它们的数据和服务都不相同,而且是割裂开来分别独立存在的。但在智能社会下,这些异构的数据和服务将被全部打通,实现全面的大整合。

第二,应用互操作。原本你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去对接不同的机构,比如航班与酒店等,并且要尽量协调,非常繁杂。而在智能社会,所有环节都在统一的秩序下,自动组织、互相协作,高效地为你制订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而你全程都不必亲自参与。

根据这两个特点,我们可以概括,智能社会其实就是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智能社会通过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各个环节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实现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社会生产、生活全面自动化。

分布式智能

我们先站在区块链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大幅提高了区块链的可扩展性,并为区块链的不同环节提供优化策略。

区块链系统本身的运行效率其实非常低,拥有的数据维度也很有限,一般只有交易记录。而人工智能则可以在区块链系统上搭建各种各样的应用端口,从而让区块链系统可以参与各种领域的数据应用。

区块链及其相关技术,比如共识机制、安全机制、节点维护与更新等,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信息要处理,也都涉及环节之间的配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其提供诸如共识算法优化、节点智能负载均衡、风险识别等各项支持。

在这一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对区块链起到辅助作用,两者的内在联系属于弱关联、松散联系。反过来,更加成熟和完善的区块链系统,则可以帮助人工智能实现分布式智能。

分布式智能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实现它,就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让遍布全网的每一个数据存储节点,都能分别建立自己的智能系统;二是让所有的智能节点能够自动形成协作,完成同一个命令需求。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应用互操作。

区块链技术正好能够解决这两大问题,它能够对人工智能系统的数据存储、数据传输与数据处理方式进行分布式改造,从而推动人工智能系统由单一智能系统向分布式智能系统进化。

这里,我们来看一个未来基础设施智慧管理的例子。

我们可以构想一下,未来所有的电线杆都是一个智能节点,它们统一构建在一个全电网区块链系统上,拥有电力输送以及存储的功能,同时又互相共享工作运转的相关数据。

正常状态下,这个分布式智能电力网络系统,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用电高峰与低谷,智能化调节电力的输送与储存,大幅提高用电效率,减少浪费。

而如果遭遇突发状况,比如其中一根电线杆出现故障,区块链系统就会随即做出两个响应:一是马上通知维修工人进行维修,二是立即调用附近的电线杆来接替故障电线杆进行电力输送和存储,以确保正常用电不受影响。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总结出分布式智能的两个优势:一是提高资源分配效率,二是抗风险与协同应急能力。当然,这种模式还可以应用到其他更多的领域。

人工智能的防火墙

分布式智能还只是应用层面的融合。在更核心的人类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上,区块链还能最大限度地约束人工智能。具体来说,区块链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与公开透明等特性,还能避免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不公平问题,甚至防止人工智能失控。

在现阶段弱人工智能时代下,所有的智能算法都是中心化的。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算法,它们把大量的数据集中到一起,中心化地处理和运用。比如企业通过算法向用户定向推送广告、新闻与商品等行为,都是以自我为核心来达成目的。

但是,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心化商业机构的算法背后的立场和动机难以完全公正。一个企业掌握数据后,如果将这些数据违规转移到其他模型中,用算法来作恶,就会给消费者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危机,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也会进一步加重。

但是,如果我们是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上来运行算法模型,并设置提供数据和使用数据的规则代码,就可以让人工智能算法的创建和运行动机更透明、清晰和可控。

区块链建立的新机制,让操作记录和认证取决于多个机构,少数服从多数,这样就能扼制最强者的功效,从而让更多人享受科技发展的红利,同时也让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比如在医疗资源上。未来我们需要打疫苗,只用在全网医疗区块链系统中输入打疫苗任务,智能算法就会帮我们检索最合适的卫生所。而卫生所在区块链系统上,会确认我们的时间、位置以及身体状况,然后筛选疫苗种类,最后安排具体的护士来操作。如果我们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去打疫苗,区块链就会通过疫苗记录进行提醒。

在这个例子中,依托区块链,所有的医疗数据、制度和秩序,都实现了公开透明。人工智能的算法以及协作执行,也是在全网的监管机制下进行。医疗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分配,人工智能发挥了重要的执行和服务能力,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除此以外,“区块链+人工智能”也可以创造出新的经济生态。因为人工智能具备自主决策能力,能够调度生产资源并不断进化,而区块链可为其提供发展的土壤,给予人工智能所需要的算力、算法和数据,两者结合将会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跨越数据共享障碍

在新的生态中,数据及数据产品可作为所有权明晰的资产流通起来,共享生态将激发创新、创造新的社会价值。

如今,得数据者得天下。许多公司通过各种产品收集用户数据,不断迭代产品使其获得用户的青睐。正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这种竞争,企业和机构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数据“护城河”。

每个企业都希望获得更多的横向数据,从而建立更大的市场数据库去更好地指导业务拓展。因此,企业或机构一边希望获得跟业务或用户相关的数据,一边又担心自己的数据会泄露。许多公司认为数据共享带来的风险高于回报,因此不愿提供自己的数据,这就是现有数据交换面临的困境。

区块链可以为数据的安全流通搭建桥梁,数据共享甚至能得到全新的模型。我们来看看自动驾驶领域的案例。

我们开车时,会下意识地预测接下来几秒内道路上其他行人、车辆的反应,预想行人或许会乱穿马路、前方车辆会突然刹车。细心的驾驶员非常善于处理这类状况,控制速度,为道路上的突发事件提前做出规划。

因此,实现自动驾驶远比多数人想象的复杂得多。一辆车首先需要通过它的环境感知系统采集数据,多维度分析天气情况、信号灯情况、前方是否有人或有车等驾驶环境,以及路面交通情况,传到驾驶控制决策模块形成操作指令,完成刹车、加速、开启信号灯等操作。

测试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大量真实场景数据训练模型,但空有驾驶里程也是不够的。在空旷的高速路上学习的驾驶技能,也不太可能转化为真实的驾驶技能。

这就需要所有的行业参与者都共同来实现这一目标。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至今已经行驶累计超过800万公里,测试地点涉及美国的六个州,达到这样一个数据量花费了七八年的时间。

近几年来,优步、百度、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也开始研发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如果这些企业能共享各自的路测数据用于模型训练,甚至道路上的车能分享行车数据给研发机构,不同驾驶环境和路况场景的数据量将成倍增加,整个行业的前进步伐可能会更快。

当然,这样的数据分享可以通过有偿形式进行。区块链基础的数据共享方式可以保证数据来源和去向明确,没有中间平台留存数据。去中心化的数据控制方式将促进数据的共享,更多训练数据的共享,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模型的共享,新的商业模式由此形成。

此外,在政务服务方面,区块链的价值也逐渐体现。

重庆率先建设了区块链政务服务平台。借由该平台,企业在重庆注册公司的时间可从十几天缩短到最快只要三天。

过去注册公司往往需多次填报信息、重复提交资料。而现在,只需登录“重庆市网上办事大厅”网站,集中提交一次材料,就可完成申办营业执照、印章刻制等全部步骤。

区块链政务服务平台,主要利用金融级区块链技术,让用户提交的材料从生成、传送、储存到使用,全程的数据可溯源、不可篡改。

一旦营业执照核准通过,就实时推送数据至区块链上,保证部门间数据的可信流通和共享。用户一次提交的资料,可供其他部门采用,不再需要重复提交。

重庆政务服务引入的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群众办事满意度,未来也会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更多民生领域。

“区块链+人工智能”会取代艺术家吗

我们说艺术是人类大脑独有的能力,因为它需要创造力、灵感、逻辑与状态的完美结合,它们是无迹可寻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是否会生成不逊于人类作品的AI创作?

事实上,在模拟创作方面,深度学习算法已经取得突破。法国计算机科学家兼音乐作曲家皮埃尔,在2016年2月创作了一个能够谱曲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生成的音乐作品连音乐家都无法分辨。IBM的认知计算平台Watson学会了用电影原片剪辑预告片。北京大学研发了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写稿机器人。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艺术家已经通过数字化工具,开始创作数字艺术、网络文学作品。网络在带来分享和传播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盗版泛滥的问题。无论是人类创作还是人工智能创作,这都是无法回避的挑战。

一个解决办法是,共享到区块链上的数据,本身具备资产属性,可以直接交易与变现。区块链可以标记创作的来源和去向,构建智能合约。在开放平台上出售作品使用权时,自动完成版税支付并颁发授权许可,对创作者直接形成激励。这也可能成为一个数据共享的驱动力。

在人工智能支持下,算法学习10小时就能模拟出风格鲜明的画家作品、音乐作品,快速习得的“风格迁移”作品产出量是人类临摹或创作的数倍,消费者可能因为喜爱这种风格而接受此类产品。

这就意味着只要研发出一种算法就可能产出大量名家的模仿作品,成为创作市场争相追逐的对象。这将改变艺术、设计、文学、新闻及影视文化等诸多创作行业的版权保护现状,进一步促进文艺行业的全球化传播和数字化发展。

未来,我们也会把人类的伦理规则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化,嵌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从而建构更多的数字世界的文化规范和道德规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