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土家族史学

一、土家族的神话和传说

土家族过去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2010年统计有8 353 912人,主要聚居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大的一个民族。一般认为,土家族是五胡与武陵山区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是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尔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行汉语,通用汉文。从土家有史以来,随着和其他民族交往的不断进行,土家族史学得到发展。

土家族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如神话《洪水登天》,土家族称之为《雍尼·不索尼》,讲述了土家族如何形成的过程:从前有七个兄弟(一说五兄弟)抓住了雷公,准备把它烹煮来吃,可是雷公用计逃脱,回到了天宫。为了惩罚七兄弟,雷公怒降七天倾盆大雨,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只有罗公、罗娘躲在葫芦中得以逃生。洪水消退后,罗公、罗娘兄妹经过几番周折,根据天意成了亲,生下了一个肉坨坨,肉坨坨被剪成了几块。这些肉块掺和着泥巴撒出去就成了土家……又如关于“廪君”的神话:“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105]“江汉之域有貙人,其先廪君之苗裔也,能化为虎。”[106]该神话解释了土家族尚白虎的缘由。通过这些神话,我们不仅看到他们对世界和自身认识的模糊,而且知道他们面对自然无能为力而产生了对动物、自然力量的崇拜。

土家族的传说很多,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原貌,蕴涵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传说既有反映阶级斗争的,如《春歌与锦鸡》,又有表现人民智慧和勇敢的,如《秦良玉的传说》。这些传说源于现实,透视它们,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角。此外,传说中有大量表现土家族民族精神的内容。如表现土家人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如童话故事《大妹和幺妹》,机智人物故事《颜长顺的故事》等;《陈连升和他的战马》、《陈连升出世》则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由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记载的史料很少,所以神话和传说弥足珍贵,是土家历史的“活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土家族的神话传说贯穿整个历史,每个时期都有新作品应运而生,作为土家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形式交相辉映。

二、清初土家族史学家田舜年

元明清时期,朝廷在土家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促进了土家民族文化发展。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土家族的史学也取得成就,主要代表人物是容美土司田舜年。另有永顺土司彭明道“不慕荣利,隐居白竹山,著有《逃世逸史》”[107],该书是一本读史笔记。

容美(今湖北省鹤峰县)“地处楚之西南徼,古称柘溪和容米,后又称容阳,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秦时被统称为南夷,属黔中郡;汉时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属‘武陵蛮’,南北朝时属‘溇中蛮’,唐宋时期属‘施中蛮’”[108]。田氏有“自汉历唐,世守容阳”之说,说明汉代就有田氏先祖在此定居,田氏自唐时就成为当地世袭土司。“元祐(1086—1094)时,以峒酋田思利为银青光禄大夫。即所传容美田氏世述录,称唐元和元年,高崇文讨平刘辟之乱,奏授田行皋为施溱溶万招讨把截使,是田氏为土司,自唐始。”[109]数百年的经营积累了雄厚的实力,为容美土司的全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文化的鼎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田舜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土司之位,开创了容美土司新的辉煌。

田舜年(1640—1706),字韶初,号九峰。明末农民军刘体纯部袭击容美,土司田甘霖被绑架。1675年田舜年承袭父职,为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吴三桂叛清反正,兵进鄂西,田舜年曾一度投吴,授容美都统使承恩伯。康熙十八年(1679)清军渡江入州,田舜年即缴纳敕命印信。后其多次奉檄从征,著有劳绩,乃复宣慰使职。康熙二十一年其晋太傅左都督。田舜年素有家学,他本人也“广泛浏览,博洽文史,工诗古文,下笔千言不休”[110]。他十分重视和汉族文人的交流,与孔尚任、顾彩、毛会建、严首升等名家都有往来、唱和、切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田舜年治学严谨,写下了《二十一史纂》、《二十一史补遗》、《六经撮旨》、《容阳世述录》等著作。《二十一史纂》是其史学代表作,现存姚淳焘为其所作的序写道:“阻水鉴形,日光体影,千秋得失,史文大备矣。”一语道出了史学的重要性,即认为一切统治的得当与否,都可在史学中找到答案。该《序》还言:“既又闻其编辑史略,二十一朝,互有商榷,芟繁摘要,考误析疑,殆类通儒之所用心,非苟焉而已也。”(《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宣慰土司田九峰〈二十一史纂〉序》)可知,这是一部对清以前二十一部正史进行考证、纂集和评议的综合性著作。虽然今天难见其原貌,但其规模之宏大当为土家史上之最。现存的《五峰安抚司列传》、《石梁安抚司列传》、《水浕安抚司列传》三篇列传,清晰地展示了田舜年的史学造诣。它们分别以三个安抚司的承袭为线索,简述其承袭情况和各位司主在位期间的重要事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体例并不完全类同于正史中的列传。田舜年之所以选择这样著述,主要源于这些小土司并无多少大事可记,难以单独立传,而是选择了多人合传的著述形式。所著《容阳世述录》虽不存世,不过根据田氏“自汉历唐,世守容阳”来推测,应当是一部记述田氏在容美地区世代居住、传袭的著作。田舜年还撰写了一些洞记和碑刻。从现存之《万全洞记》、《百顺桥》、《万人洞记》、《九环坡碑文约》的内容来看,多是记载他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对当朝圣上的感恩戴德。在《百顺桥》中就详细记载了1681年其被康熙皇帝召见和册封的经过。其出发点显然是要借碑记以彪炳千古,但客观上为我们今天研究和再现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三、土家族志谱与碑铭

清时期,土家族撰有不少地方志、家族谱和碑铭,反映了土家族历史意识的进步。

地方与土司志,除前述田舜年所撰《五峰安抚司列传》、《石梁安抚司列传》、《水浕安抚司列传》外,尚有《永顺宣慰司志》、《卯洞安抚司志》等。《永顺宣慰司志》是清初撰成的湖南永顺土司所辖地方的志书,土司为彭姓,该书记永顺土司地方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土司世系与事迹、民族习俗等。

土家族的重要家谱,有容美土司的《田氏族谱》、施南土司的《向氏族谱》、永顺土司的《彭氏族谱》、《石门覃氏族谱》、澧县津市《覃氏支谱》、《桃源夺甲桥田氏族谱》、《石门白洋湖田氏族谱》、《桃源大里坪向氏族谱》、《益阳向氏合修宗谱》、《凤凰瓮来杨氏宗谱》等。其中有好几部谱始修于明代,清代一修再修,直至民国仍在续修。如《石门覃氏族谱》,光裕堂始修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清道光六年(1826)二修,光绪元年(1875)三修,1922年四修。九如堂于嘉庆十八年(1813)一修族谱,光绪八年二修,1931年三修。2004年光裕堂、九如堂及拳甫裔合修族谱。

这一时期土家族方志和谱牒比较发达的原因有二:一是土司制度推行,土司家族受到广泛关注,如何使自己的千秋大业永载史册、家族日益兴旺,是土司们考虑的重要问题,族谱和志书的书写成为必要。二是受到汉文化宗法制度的影响,大家族观念取代了小家庭制,以前的“分家”意识日渐淡薄,写家族史成为“时髦”。总体来说,都反映了土家族历史意识的增强。

清代土家族的碑铭,以田家洞的碑铭最具代表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断龙山乡田家洞村,历史上是田家洞长官司治所地,现留存有清代以来墓碑近两万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土家族的墓碑。洪武三年(1370),元末洞民总管田胜祖归附,升为长官司。顺治四年(1647),田兴禄归附清廷。清雍正五年(1727)实行“改土归流”,最后一任田家洞长官司田荩臣纳土,后代世为保甲长官。从当地清代碑铭,可以看到土司及其家族世代传承的情况。田家洞土家族田氏尊为始祖的是当地最后一任长官司田荩臣,其墓碑高两米、宽一米,且修有牌楼保护,两侧还竖有两块辅碑。主碑碑文云:“故显考田公炮才老大人墓,妣母汪氏、妣母彭氏,孝男田万星、田万魁、田万胜、田万利、田万宝、田万金、田万林、田万凤。”学者考证,炮才是田荩臣的乳名。[111]碑文载有田荩臣的生平、田氏一族的由来,以及田氏的后代房系,其八个儿子所分八房,三房、六房、七房后代留下了较多的墓碑。田家洞土家族碑铭反映了土家族的文化特点,如田氏三房碑文称:“皇清待赠显妣田阿向氏孺人真姓之墓……”土家语称母亲为“阿涅”,故碑文称向氏为“田阿”,即田家母亲之谓。田家洞碑铭也是土家族在清代由民族内婚向与汉族通婚转变的记录。在“改土归流”前,田氏通婚的对象主要是当地土家向氏,如上引向氏碑。后来,有了越来越多的田氏与汉族黄氏通婚的碑文记录,如:“故田公祖绪墓……孝媳向氏、黄氏、黄氏、彭氏,孝孙媳向氏、向氏、杨氏、黄氏、黄氏、王氏。”清代土家族碑铭,也是土家族碑铭文化受汉族文化影响的记录。如清初土家族的碑文相对简单,行文甚至不够通顺,而迁来当地的汉族黄氏祖坟的碑文则内容比较完整,体例观范,墓主不但有名而且有字,碑侧碑柱都有对联,顶部有横批。清中期以后,土家族的墓碑碑文逐渐成熟,体例比较规范,当是受汉文化的影响所致。[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