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酒器探源——美酒入觥凝乐章
五光十色的酒器
酒器的出现时间与酒的出现时间大致相同,在距今约六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
火的发现与利用,改变了人类生存的方式,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新起点,使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农业的兴起使人们不仅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还可以用谷物等作原料来酿酒。
食器酒器混用时期
人们发明陶器后,把它作为汲水、饮食的器具,究竟最早的专门性酒器起源于何时,还很难定论。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呈糊状或半流质,这种酒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使用的酒具应是一般的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远古时代的酒器主要有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等。
专门性酒器的出现
我们的先人发明了制陶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自然物与陶器共用的时期。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青铜冶炼技术出现。至商周时代,青铜器进入鼎盛期。各种造型奇特、用途不同的器具应运而生,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在上流社会中出现了专门用来饮酒的器具,如爵、觞、觯、角、觚、盂、斗等。
这些酒具有的造型奇特,体态生动;有的纹饰精美,模拟鸟兽逼真;有的色彩艳丽,花样繁多。另外还有调和酒浓度大小的专门酒具。
商周以后,青铜酒器逐渐衰落,秦汉之际,在中国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起来,漆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器具类型。
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饮酒器具中,常见的是漆制耳杯。汉代,人们饮酒时一般是席地而坐,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酒具形体较矮胖。而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开始流行坐床,酒具变得较为瘦长。
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瓷器虽然与陶器一样,都是用高岭土等烧制成的器物,但它与陶相比有着质的差异。它的质地不仅坚硬清脆,而且细密光亮。
唐代的酒杯比前代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之为“偏提”,其形状类似今日之酒壶,既能盛酒,又能注酒于酒杯中。宋代是陶瓷生产的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出现。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明了注子和注碗的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酒器以香花、斗彩、祭红釉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有特色的有珐琅彩、素三彩、香花瓷及各种仿古瓷。
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些贵重材质的酒器,虽然并未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金、象牙、玉石、景泰蓝等材料制成的夜光杯、倒流壶、鸳鸯转香壶、九龙公道杯等。
延伸阅读
景泰蓝酒器
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明代宣德年间创制出景泰蓝酒器,它是用红铜做胎,在铜胎上用铜丝粘上各种图案,然后在铜丝粘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内填上色彩,经过炼焊、打磨等工序,最后入窑烧制而成的色彩明丽的精美酒器。
造型讲究的陶酒器
华夏先人自从发明了制陶术,陶制酒器便应运而生了,陶器是最早出现的酒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实践中对物质不断观察、对自然规律不断发现和运用的结果。
陶器是最早的酒器,从新石器时代、夏代一直流行到商代,商代后期退居次要位置,但始终未绝迹。新石器时代,陶酒器已打上阶级的烙印,成为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象征。那个时期,有酒器的大都是富有的权贵阶层,在这些人的墓中,往往有随葬酒器。在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大墓中,均葬有精美的陶质酒器,这些陶制品即使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珍贵的工艺品。
陶酒器的文化影响
考古发现,最早的陶酒器出现在大汶口时期,距今已有六、七千年。
陶酒器是陶土烧制的酒器,以鬻、岙、杯、壶、拙、爵为代表。陶鬻,流行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之际。高柄陶杯,从五千多年前流行到夏代早期。陶觚从五千多年前流行到商代晚期。陶爵主要流行于夏、商时期。此外,新石器时代较常见的陶酒器还有尊、基、壶、瓶等。
陶酒器的大量出现,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发展,同时也造就出独树一帜的华夏酒器文化。陶酒器自问世就与艺术完美结合,无论是用料、造型,还是装饰、美工,都非常讲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肖形酒器,如鹰形陶尊、猪形陶尊、狗形陶觚、人形陶瓶、鱼形陶壶、鸟形陶壶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据文献记载,商代有个孤竹国,其都城在今河北卢龙县一带。商代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互相谦让王位,双双辞别家乡投奔周文王。后来因劝阻武王伐纣未遂,兄弟二人隐入首阳山中。在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的商代晚期铜罍上,铭文赫然是“孤竹”二字,证明商代确有孤竹国。
陶酒器不仅镌刻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体现了华夏酒文化的源远流长。自华夏祖先创陶至今,陶酒器出土的数量之多,酒器类型之丰富,制作工艺之精湛,酒器文化内涵之深远,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认识中国从陶器开始,中国走向世界也是从陶器开始。
考古发现的陶酒器
1953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仰韶文化的代表酒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简约。
出土于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遗址的黑陶罍是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其里外皆黑,器腹皆经抛光,亮可照人,俗称“黑又亮”陶器。这件黑陶器制作精致,造型优美,是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中的精品。
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的水鸟啄鱼蒜头壶,称得上是陶酒器中的佼佼者。该壶口呈花苞状,并绘有黑彩花瓣图案。在肩腹部用黑彩绘一组寓意深刻的水鸟啄鱼图,构图线条简练,形态逼真。一只水鸟用嘴紧叼一条大鱼尾巴,大鱼身体扭曲,昂首张望,呈负痛难忍、欲逃不得之痛苦状,此陶酒器堪称华夏酒器中的精品。
距陕西西凤酒厂仅几十里的眉县杨家村出土的一组古朴的陶酒器,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偏晚的遗物,是中国目前最古老的酒器,包含五只小酒杯、四只高脚杯及一只酒葫芦。据考古专家鉴定确认,这批古陶酒器至少有六千年的历史,堪称中华酒文化的瑰宝。
延伸阅读
陶器
陶器是指以黏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彩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器物。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历史。
肃穆厚重的青铜酒器
进入奴隶社会后,社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酿酒技术也逐渐趋于成熟,随着青铜文化的发达,青铜酒器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青铜酒器数量多、品种全、纹饰美,大多被奴隶主做为祭祀和宴饮时使用的礼器。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十分盛行,青铜酒器在饮食器具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酒器主要有:斝、角、爵、觚、觯、觥、尊、彝、卣、壶等,它们的造型和用途都有一些差别。
斝
斝为饮酒器,《礼记·礼器》云:
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
文中的散就是斝,斝为圆口,口上有二柱、边沿加厚、钉帽状柱、束腰鼓腹圜底,一般的腰饰为乳钉纹和弦纹,腹饰五个鼓面纹,它是身份卑下者所用的酒器。
角
角为饮酒器,《礼记·礼器》云:
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它为凹弧形敞口,两端尖锐上翘,器身长而扁,三棱形足,外鼓假腹上有圆孔,腹部饰有弦纹、乳钉纹,斜置的管形流上有三曲尺形饰。角是当时有社会地位的人所用的器具,华贵的角也是显现他们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爵
爵为饮酒器具,整个器具的形状颇似雀之曳尾翘立。其通常形制为口颈浑一、口侈而狭长,前为倒酒的流槽,后为较细长的尾,在流折处有二短柱,柱顶圆帽。中间为杯,腹侧有,下有三足。《说文解字》中记载:
爵,礼器也,像爵之形……所以饮器像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
觯
觯一般较为华美,为尊贵者所用。《礼记·礼器》云:
尊者举觯。
它的形状大多为椭圆体,也有圆体的,侈口、束颈、深腹、圈足,大多有盖。
觥
觥为饮酒器具,它作为酒具出现比较早,《诗经·周南·卷耳》中就曾提到了它:
我姑酌彼兕觥。
觥的形状大多仿兽类造型,如虎牛羊等,其中以兕牛最具代表性,故称兕觥。它的器体上饰有兽面纹、龙纹、虎纹、雷纹等图案,盖上大多有铭文。
尊彝
尊一般是做为储酒器使用的,造型比较多,但大体可分为三类: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鸟兽尊。
彝,在青铜器铭文中常作为青铜礼器的统称,常与“尊”连称为“尊彝”。它的形状为方口、方盖、方腹、方圆足,带有扉棱,盖有四面坡的屋顶。
卣
卣是一种储酒器,专用于盛放祭祀时使用的香酒,它的形状通常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部圆或椭圆,也有方形,也有做成怪兽食人状的。卣的体积比尊小,并有提梁。
壶
壶是用来调酒的器具,即用水或其他液体来调和酒浓淡的酒具。壶为袋足,流在顶上,圈足,部分还有提梁。壶作为酒器出现比较早,《诗经·大雅·韩奕》中写道: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孟子·梁惠王下》中也提到了壶: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一般的壶是小口、大腹,有的有提梁,有盖或无盖。
在我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也自然成为礼器。从夏朝的青铜器来看,大多为小件的工具和兵器,酒器之中只有爵被作为青铜礼器来使用。商代的礼器酒具则出现了组合,通常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尊、卣、方彝、瓿、罍、壶等储酒器则作为套礼器,被用作奴隶主的陪葬品。周朝建立后,统治者对国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艺术,都有整套典章制度。在这些制度中,以法令的形式明确了君臣、父子、贵贱、尊卑的等级。酒器的使用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因等级不同而各有区别。
延伸阅读
“盉”与“罍”
是一种盛酒器和盛水器,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这种器形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有字铭的出现于西周。是一种盛酒或盛水的大容器,这种器形见于商代晚期,数量并不多,流行至春秋中期。因为这两件青铜器的主人名克,所以也被称作“克”与“克”。
气质典雅的漆酒器
战国时期,青铜酒器逐渐衰落。到秦汉之际,在我国的很多地方,漆制酒具开始流行,后来漆酒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酒具类型。唐宋时期制作漆酒器的工艺不断提高,而且有所创新,青铜酒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漆器是用漆树割取的生漆为涂料,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它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而且可以配制出不同颜色的漆,这就使酒器光彩照人。
魏晋漆酒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工艺,基本上继承了战国时期的风格,但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更大,产地分布更广,而且出现了大型器物,如直径近一米,高半米的钟等。同时,制造者巧妙地把若干小件组装成一器,如盒内装反扣的耳杯。这时新兴的技法中,有用针划填金,用稠厚物质堆写成花纹的堆漆等。一些器具的器顶还镶嵌金、玛瑙或琉璃珠做装饰,器口和器身上则镶嵌金、银扣及箍,或者用金或银箔嵌贴镂刻的人物、神怪、鸟兽形象,并以彩绘的云气、山石等作衬托。一些漆酒器上还模仿以前的形式,在上面刻铭文和书法作品。魏晋南北朝期间,流行坐床,漆酒器已经从汉朝的矮肥变为瘦长。这个时候,漆器只作为日常使用的器具,在丧葬中很少作为陪葬品。
唐宋漆酒器
唐代,漆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时候出现了用贝壳裁切成薄片,上施线雕,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钿酒器;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纹的堆漆酒器;用金、银花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酒器。而且在制作漆酒器的时候,工匠们使用镂刻錾凿等工艺,结合漆工艺,使酒器精妙绝伦,成为工艺品。到了宋朝,出现了高度纹饰的漆酒器,元代的漆酒器中则出现了雕漆,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在器具外刻出丰硕圆润的花纹,其风格淳朴厚实,制作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但是这时候的漆酒器已经比较少了,而且性质逐渐转变为艺术品。
漆酒器的风格特点
明清时期,漆器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堆漆、填漆、一色漆、罩漆、描漆、描金、雕填、螺钿、犀皮、款彩、炝金、百宝嵌、剔红、剔犀等,此时的漆酒器已经很少作为实用器具出现了。
漆酒器和青铜酒器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像青铜器那样具有礼器的含义,只是被作为一类实用器具。也正是这个原因,漆酒器的制作手段更加丰富。描金漆酒器是最为常见的,它是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而描金在黑漆地上为最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斑漆是两晋南北朝漆酒器中常用的一种技法,它是用两种以上色漆,互相交错,使之呈现出各种花纹,因状如动植物身上的斑纹而得名。
填漆酒器是先在器具上刻成花鸟,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然后磨平。点螺漆酒器是用贝壳、夜光螺等为原料,精制成薄如蝉翼的螺片,再把薄螺片放在漆坯上,做成装饰。金银平脱漆酒器是把金银薄片刻制成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用胶粘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再推光制成精美的酒器。螺钿漆酒器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然后嵌在雕镂或漆在器物上。
延伸阅读
何谓“漆酒器”
将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效,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人类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到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雅俗共赏的瓷酒器
瓷质酒器在所有的酒器中使用时间最长,使用的范围也最广。它色彩绚丽夺目,工艺和造型多样,但是从总体上看,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做工和图案都很精细,具有文雅趣味和观赏价值的酒器;另一类则是做工比较粗糙,更注重实用价值的民间酒器。
中国瓷器的发明大约在商代,当时瓷器的制作水平比较低,被称为原始青瓷。后来,经过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的发展,到东汉时期,人们已经可以烧出成熟的瓷器。在这一时期,瓷质酒器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和北方的瓷器生产得到广泛发展。三国到西晋时,江浙一带出现了南方瓷器,瓷器比较广泛地进入一些贵族家庭,瓷器也成为一种财富和权势的象征。
瓷制酒器的普及
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扩大到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沿海的福建,这时候,瓷质的酒器逐渐普及。这一时期,北方开始出现青瓷,并且发明了白瓷和敦厚、朴实的釉中挂彩的酱釉、酱褐釉瓷器。隋唐时期,社会空前统一繁荣,国运昌盛,经济、文化、教育都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这时,瓷器的生产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各地出现了很多瓷窑。在全国范围内,还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青是指南方的越窑青瓷和秘色瓷,它们胎体细腻,釉光莹润,唐代诗人曾以“嫩荷含露”、“千峰翠色”、“古镜破胎”来形容它的美。南方除有越窑之外,还有出产青瓷的金华婺州窑、温州地区的瓯窑、安徽淮南的寿州窑、衢州地区的衢州窑和德清窑、湖南湘阴的岳州窑和长沙窑、江西地区的洪州窑、四川的邛窑等。北白指的是以邢窑和曲阳窑为代表的白瓷,此外巩县窑、陕西咸阳窑还生产很有特色的三彩釉陶。这时候陶瓷也由青瓷和白瓷的单一色调,逐渐变成青瓷、白瓷、黑瓷、花瓷、茶叶末釉瓷、釉下褐、绿、红彩及三彩釉陶等多种形式。瓷器种类的增多和产量的增大,也促使了酒器的普及。
瓷制酒器的兴盛
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文化教育的昌盛,有着丰富技术和经验的官窑、民窑在各地兴起,生产出各类瓷器。这些产品不仅仅满足皇室贵族、上层官僚集团的需求,而且满足市民阶层、商人、地主以及庶民百姓的需求。这一时期,瓷酒器已经十分普及了,饮酒、品茶之风在社会上兴起,一些文人和士大夫们开始产生对精美瓷器具的追求,青瓷、白瓷的制作工艺也日臻成熟,工匠们能够在釉中加入不同金属氧化物,烧成不同颜色的单色釉和彩釉瓷器。同样一种釉,工匠还能巧妙控制窑中焰火,烧出色调各异、光彩夺目的瓷器,于是具有文雅艺术气息的瓷器出现。
到了元代,随着陆上、海上贸易交通线的全面开通,海外贸易获得发展,这也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发展。这时候景德镇逐渐成了全国瓷业中心,而以前的其他窑仍然具有活力,它们创造出许多优良的民用瓷和贸易瓷。景德镇的瓷器已经了卵白釉、青白瓷、白瓷、青花、釉里红、蓝釉、蓝釉描金等新品种。
明清时期,青花瓷获得了空前发展,上层社会和普通百姓都使用这种瓷器。但是两者的意趣不同,上层社会使用的青花瓷酒器做工精致,造型优美,瓷器上通常描绘有山水画等优美的图案;而普通百姓所使用的青花瓷酒器在做工上相对比较粗糙,造型朴素,瓷器上的图案也比较简单,多为一些不精细的图案或花纹。
延伸阅读
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的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是釉下彩的一种。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豪华的金银酒器
金银酒器在所有的酒器之中最为豪华,是古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最早出现于商代,在唐宋时期形成一个高峰,元代以后银器逐渐衰落,而金器依然是酒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银酒器是以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锻造而成,融财富、实用、珍藏、观赏于一体,是富贵、权势的象征。
御用酒器
金质酒器中以金托金爵杯、孝靖金温酒锅和金瓯永固杯最具代表性。
金托金爵杯由金托、金爵组合而成,为打制成型,以錾花工艺进行装饰。托盘为折沿浅腹平底盘,中心立一树墩形柱,三面分别雕出花瓶形,瓶内各插一支嵌珠宝的花卉。爵为短尾长流,流口两侧立二圆柱,三足外撇,深腹,腹一侧附有方形把。爵腹壁刻有浅浮雕的二龙戏珠和海水江崖流云纹。
三足和二柱上还刻有龙首纹,爵把上饰有云雷纹,三足上部及二柱顶端各嵌红宝石一枚。平錾线条流畅潇洒、自然优美。为使錾雕后美观,又镶了一层极薄的金箔内壁,光亮平滑,便于使用。托口及腹内均饰勾连云纹,外壁饰二龙戏珠,底内壁饰浅浮雕龙戏珠及云纹。中心立柱满饰如意云头,插入阳錾宝瓶中的牡丹花枝上除嵌有红、蓝宝石外,还饰以金银锭、珊瑚、犀角等八宝装饰,此外爵底外壁还刻有一周铭文。整个金托金爵的装饰艺术复杂,造型优美华丽。
孝靖金温酒锅是目前最为名贵的一件温酒器具,它由金托盘、锅座及温锅组成。托盘为平底平折沿托,盘中心立一绣墩形锅座承接温锅,盘沿面刻套连云纹,腹壁饰流云、八宝纹,底内壁为沙地,刻云龙纹。座口下折成双层,饰如意纹,其下为覆莲纹。温锅敛口、弧壁、平底、素面。
金瓯永固金杯为清朝皇帝于每年正月初一时,举行元旦开笔仪式时盛屠苏酒的专用酒器。杯子为卵圆形,以两条夔龙为耳,夔龙头各安珍珠一枚;以三个卷鼻象头为足;杯身满錾宝相花,花纹对称,镶嵌以珍珠、红蓝宝石做花心,点翠地。杯口一侧,錾刻阳文篆书“金瓯永固”四字,另一侧钤“乾隆年制”款。此杯使用了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尺寸虽小,但工艺复杂,纹饰繁缛,而且通体都有光灿晶莹的珠宝,精美绝伦。
金银酒器的特点
金在物理性能上有独特的优势,不怕氧化,不易生锈,不溶于酸碱,延伸性能较强,而银在这些方面却大为逊色,加之银的储藏量较金为多,所以远不如金珍贵。金酒器从汉唐到清末,一直是历代皇室宫廷及富商巨贾的专用品,而银酒器既为权贵所享用,同时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银质酒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唐代韦洵墓出土的鸿雁折枝花纹银杯。它的器形为敞口,圈足略矮,微束腰,下腹急内收,并且有一周明显的折棱。整个器体除圈足外,皆以珠点为纹,上腹部近口沿处有一周较粗的凸弦纹,此弦纹与下腹之折棱线将整个器腹分为三部分。近口沿处和下腹折棱线以下,皆饰如意云纹;腹中部在地纹之上饰折枝花纹和散杂草纹,折枝花纹之间有精美的展翅欲飞鸿雁图。这个银酒杯有饮酒寄情思之意,因为古谚鸿雁传书,飞雁传情,而且鸿雁一直被人们当作寄寓情思的象征。
金银酒器的制作都很精细,非普通人所能使用,通常是皇家、达官贵人和豪富之家使用,以显示其身份和财富。如金托玉爵和金托金爵杯就是明万历皇帝的御用酒器,金瓯永固金杯是乾隆的御用品,鸿雁折枝花纹银杯是唐中宗韦皇后弟弟的随葬品。
延伸阅读
唐代金银器“宣徽酒坊”银碗
宣徽酒坊银碗高5.8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7.8厘米,银质。侈口,圈足,碗心刻飞翔的鸿雁,周围饰宝相花朵,并以排列的珠点为地纹,外有联珠纹一圈;腹里壁饰以两方连续图案,纹饰上大下小;腹外壁则为内壁纹饰的反饰。口沿里外均有一圈联珠纹。碗底有“宣徽酒坊宇字号”七字。1958年陕西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晶莹剔透的玉制酒器
玉器最早出现在舜帝时代,在唐宋时期形成一个高潮,玉制酒器也成为酒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玉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相传,舜帝祀宗庙时,就使用了玉器,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玉酒器了。商周时期,以新疆玉制成的玉器,逐步主导了中国玉酒器。《周礼》中提到了不少玉酒器,如玉瓒等。现今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酒器,有玉盏、玉耳杯等。
玉酒器的传承
秦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器具是东汉夔凤玉卮。卮是一种酒器,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项羽赐樊哙酒,用的便是卮。《汉书·高帝纪》中写道:
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
东汉应劭在他的著作中写道:
卮,饮酒礼器也。
东汉夔凤玉卮系采用优质的新疆和阗青玉制成,局部有褐色和紫红色浸蚀。卮身呈圆筒形,配圆形隆顶盖,卮身通体以勾连云纹为锦地,锦地上隐起变形的夔凤纹三组。唐代诗人王翰的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指的就是这种酒杯,工艺精湛的夜光杯因诗得名,流芳后世。直到今天,祁连山下的甘肃酒泉仍然生产夜光杯,并成为河西走廊的品牌纪念品。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等诗句,都是赞美酒和玉酒器的千古名句。
到了宋代,制玉技术越发精湛,玉酒器也更加精美。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笼》中提到:“宋人制玉,发古之巧,形后之拙,无奈宋人焉。”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清河郡王张俊向高宗进奉的42件玉器中,就有玉枝梗瓜杯、玉瓜杯等玉酒器。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玉器工艺的鼎盛时期,玉酒器自然在这三个朝代很盛行。现今存放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玉翁亭内的“渎山大玉海”,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玉制大酒瓮。
玉与其他材质结合的酒器
单纯的玉质酒器是酒器的一大类别,还有玉和其他材质被综合运用后制作成的酒器,如金托玉爵。这个酒器由金托、玉爵组成,金托呈浅盘状,中央凸起一树墩形爵座,顶设三孔,玉爵之三足刚好插入其中。金托盘的口沿上刻有云朵纹,并且等距离嵌有红、蓝宝石各六枚,托盘底部为沙地,浮雕花纹,主饰为二龙戏珠,龙首之间为火焰宝珠和云朵,龙尾之间是海水江崖,镶嵌有红蓝宝石各四枚。玉爵用新疆和田玉制成,形状似商周时期的青铜爵。爵把被雕成爬龙状,龙屈身弓背,后爪蹬爵腹,前爪攀爵口,龙腹与爵身之间的空隙可容插入一手指。爵流和爵尾的外壁各雕一正面龙,龙的前爪上各托一字,流部的是万,尾部的是寿,寓意万寿无疆,两龙之间刻有四合如意云纹,三条爵足的根部各刻一如意云纹,爵座的外表錾刻怪石险峰,其上点缀红、蓝宝石各三枚。
至于石酒器,更是稀罕少见。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石以奇为美,以奇石制成酒器,往往是文人墨客的专利。开元年间,唐代“饮中八仙”之一的李适之登岘山时,发现奇石,形如洼陷,用以制成酒尊,一时被文人们传为美谈,流传甚广。
延伸阅读
渎山大玉海
山大玉海为传世珍品,旧称玉瓮,是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收藏的一件元代巨型酒器,系用一整块黑质白章的大玉石精雕细琢而成。口长182厘米、宽135厘米、腹深55厘米、重6500千克,口呈椭圆形,周身雕刻波涛汹涌的大海,浪涛翻滚,涡激流,气势磅。在波涛之中,又有龙、猪、马、鹿、犀、螺等神异化动物游戏其间,海龙下身隐于水中,上身探出水面,张牙舞爪,戏弄面前瑞云承托的宝珠。猪、马、犀、鹿等动物遍体生鳞,使人联想到神话里龙宫中的兽形神怪和虾兵蟹将。可以说,这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龙宫世界的景象。该器不仅形体巨大,气度不凡,而且雕工极精,利用玉色的黑白变化来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现动物的眉目花斑,匠心独运,技艺高超。更为可贵的是,大玉海的腹内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诗三首及序文,概括了这件巨型酒器的形状、花纹和来历。序文写道:“玉有白章,随其形刻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曾置万岁山广寒殿内,后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做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
千奇百怪的酒具赏析
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在酒具的制造上标新立异,形成了造型奇特、不拘常规的酒具。
在中国酒文化史上,还有一些材料或造型独特的酒器,虽然不很普及,但却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铜冰鉴、窦绾合卺铜杯等酒器。
漆布小卮
所谓“漆布”,是指在麻布胎上刷漆制器,汉代把布胎称作夹料胎。漆布小卮的把和盖钮上均有鎏金铜环,器内红漆,器表黑漆,在盖面和卮壁上针刻云气纹,云气间隐约显露两个怪兽。
蓬莱盏、舞仙盏
这是唐代诗人李适之珍爱的酒盏。蓬莱盏酒具有海上三仙山的造型,斟酒时以淹没三山为限度,饮酒时,随着盏内酒液的减少,三仙山便显露出来,别有一番韵味。而舞仙盏又是另一种别致,酒盏上设有机关,斟酒时会有仙人在酒盏上曼舞,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山樽
这是一种用奇木根制成颇受文人青睐的酒具。山樽依自然形态为造型,以返璞归真的理念为装扮,呈现奇异怪诞的壮美。当人们举起山樽,便油然而生优雅之趣。通读李白的山樽歌咏之诗,便可领悟其美妙之韵:“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余。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荷叶盏
碧绿阔大的荷叶,在绿水的滋养中鲜嫩清香,文人墨客便摘来荷叶制成荷叶盏饮酒。每当酒液滴入荷叶盏时,似粒粒珍珠跳跃翻滚。
觚
觚是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的饮酒器。造型为圆形细长身,侈口,细腰,圈足外撇。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商周时的觚非一般饮器,有一句成语为“不能操觚自为”,即指觚的多寡与饮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关,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铜冰鉴
铜冰鉴是战国时期的冰酒器,其四足是四只动感极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整个兽形看起来好像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点缀其上。
鹦鹉杯
鹦鹉杯由南海所产鹦鹉螺壳所制。它的壳外有暗紫色或青绿色的花斑,壳内光莹如云母。其壳雕琢精致,镶金嵌银,杯腔蜿曲,饮酒时不易一倾而尽,故称为“九曲螺杯”。这种酒杯不仅是权贵们的爱物,也是祭祀的礼器,深为人们所珍爱。
“君幸酒”漆耳杯
“君幸酒”漆耳杯,木胎,杯内髹红漆,杯外黑漆。杯内,口沿和双耳上有纹饰。总共为一套40件,分大、中、小三种型号。中号杯20件,内红漆地上绘黑漆卷云纹,中心书“君幸酒”三字,杯口及双耳以朱、赭二色绘几何云形纹,耳背朱书“一升”二字。器形线条圆柔,花纹流畅优美。
大号杯10件无花纹,仅有“君幸酒”三字,耳背朱书“四升”。小号杯10件,两耳及口沿朱绘几何纹。
窦绾合卺铜杯
其造型生动活泼,结构对称,装饰华美瑰丽,是一件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通高11.2厘米,以错金、嵌绿松石为主要装饰方式,双杯内外饰错金柿蒂纹,足饰卷云纹。
杯外壁及高足上镶嵌有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共13颗。鸟身上错金短羽长翎,颈胸部嵌圆形、心形绿松石各两颗,其中胸部的一颗最大。
延伸阅读
个性酒器——洞天瓶
《云仙杂记》中记载,唐朝的时候,国夫人每次酒宴前,先叫人把鹿肠子悬挂在屋梁上,扎好下端的肠口,再派人在屋顶上住鹿肠里注酒。酒宴开始后,由侍女手持鹿肠的下端给每个人斟酒。此注酒的鹿肠被称为“洞天瓶”又有“洞天圣酒将军”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