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贾角春风
□本报记者 吴 单珊 李佳奇
“罗书记,村里水池的水管坏了,啥子时候给看一下?”在重庆市武隆县石桥乡贾角村,从水利部前来挂职的“驻村第一书记”罗松刚一进山,一位妇女就亮出唱山歌似的嗓子向他提出了要求。这个水池是几户村民的饮用水水池,如果不来水,饮用水只能坚持一周。妇女的话音刚落,罗松就拿起电话,拨给了县水务局。
“罗书记,我家的鸡上午又下了10多个蛋。您快到屋里坐坐,中午就留下来吃饭吧!”“不了,不了,谢谢啦!”罗松今年30出头,中等身材,肤色微黑,简洁的寸头,一身深色的运动装,旅游鞋上还沾着泥土,说话时偶尔带点当地的口音,走到哪都拿着一个蓝色的笔记本。每每和村民拉起家常时,他的嘴角都会微微勾起,而听到乡亲诉说困难时,严肃的神情就会立刻写在脸上。他向我们介绍,去年让村里的贫困户发展养鸡产业,现已投产见效,农户非常高兴,在村里走访时,他时常会接到各家吃饭的邀请。
选派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既是水利部党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一项举措,也是实施“五水科教”水利扶贫战略的一个体现。去年9月,水利部党组离退休干部局干部罗松来到贾角村,担任“第一书记”。半年来,村民已经把他当作“自己人”,“有事找罗松”成了村里不成文的惯例。
贾角村因何而“贫”?罗松在这里做了些什么?村民是如何看待这位“第一书记”的?带着这些问题,在春暖花开的4月,我们走进贾角村,追踪“第一书记”,看水利的发展,看村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