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马老庄 (五)刘老圩
刘老圩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儿时那个偏僻的山乡,刘老圩却以它独立特行的存在,带给家乡很多传奇,很多色彩。2011年,我曾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过两版的文章“老圩子旧事”,开篇写到:“从安徽省省会HF市向西,约20多公里处,有一座南北横亘的大山,这就是大潜山。大潜山位于江淮分水岭,是合肥地区海拔第二高的的山,紫蓬山还是它的余脉。大潜山下,有一条蜿蜒的金河,一路向西,流淌约一公里处,有一座树木葱茏的圩子,这就是刘老圩—宝岛第一任巡防刘铭传故居所在地。”刘老圩在大潜山向西约一公里的方位,所以,刘铭传当年住在刘老圩子里,是天天能看到大潜山的。
清朝末年,合肥西乡有几个英雄好汉加入了李鸿章的淮军,他们分别是张树声,刘铭传以及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后来,刘铭传官至台湾巡抚,张树声官至直隶总督,周盛传官至提督总兵一级。他们发达后,都在老家建了圩子,分别是刘老圩,张老圩,和周老圩。张老圩在聚星,张老圩后来还出了著名的合肥四姊妹。周老圩在农兴,也就是现在的紫蓬山。刘老圩最偏西,和六安县接界。几个圩子都分布在江淮丘陵地带,呈从东向西方向分布。可惜这几个圩子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断断续续毁掉了。张老圩和周老圩到目前还没有重建的计划,只有刘老圩,最近一些年,靠着刘铭传后人的呼吁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建成了4A级的风景名胜区。我2011年写“老圩子旧事”的时候,刘老圩还没重建,我也算呼吁者之一。后来不久就启动了,建了好几年,就成了现在的模样。
如今很多到铭传故里风景区去游玩的游客,肯定是想不到,刘老圩子从前的模样。现在看到的刘铭传故居,壕沟深阔,古树群掩映着许多古色古香的房屋和楼堡,这其实是跟我们小时候见到的刘老圩是迥然不同的。如果时代再经过的更久一些,我那篇“老圩子旧事”可能都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我毕竟拍了刘老圩当时仅剩的老房子九间厅的照片,还有那棵慈禧亲送刘铭传栽种的巨型广玉兰的照片。当时,我姐家的两个女儿站在广玉兰的两根树干中间,我帮她们留影,并登载在了报纸上面。而现在,九间厅经过修缮,已经完全不像原来的模样,围绕着巨型广玉兰也修建了一个四合院。
刘老圩在历史上几经变迁。最早是由辞官归乡的刘铭传兴建。当时在合肥西乡,有不少圩子,都是大户人家修建,相当于自己的私家庄园。一般都是外面挖的壕沟,里面住家,兼有居住和防卫的功能。刘铭传经过多年积累,财力比较雄厚,所以建的圩子规模也较大。但刘铭传晚年搬到位于如今是金寨的响洪甸水库旁边的刘新圩居住,把刘老圩交给他的一个侄子刘盛芬打理。刘盛芬接手后,刘老圩又发生了一起很大的火灾,烧掉了大部分的建筑和财产。刘氏后人后来又重建刘老圩,但规模大不如前。解放后,刘老圩的大部分财产都交给了农业合作社。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家具不是被毁,就被遗失。后来,军区接管刘老圩,刘老圩渐渐变成了军区的一个仓库。军区后来又在老圩子的原址上建了很多营房,也驻扎了相当于一个营的兵力。
我们儿时天天见到的刘老圩,就是军区的军营。那时压根不知道刘铭传是谁,更想不到刘老圩和他有什么关系。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山乡,因为有了军营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几乎天天都能听到军号声,有时在家里,也能听到军营里训练时喊的口号。那些穿着绿色军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士们让我们这些孩子又好奇又羡慕。部队还经常在我家旁边的黄泥山上演习,开火的都是那种没有子弹头的空炮弹。通常都是敌我双方对抗,打的相当激烈。部队也经常在山上销毁一些过期的弹药。当然,事先,都已经把周围的群众隔离到了安全区域。甚至在山下,都拉上了警戒的铁丝网。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一开始躲的远远的,等到演习一结束,就赶紧跑到山上去捡弹壳,往往一次都能捡好几百个弹壳。部队还在我们老家的山上挖了好几条战壕,一圈一圈,方圆有好几公里,还在山上堆砌了几十个土坦克。当时没有挖掘机,全凭人工,很多战壕都是从岩石上开出来的。应该是耗费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些战壕,土坦克从我们记事时就已经有了,后来也变成了我们这些放牛娃,放羊娃嬉戏玩耍的好地方。我放羊的时候,就要经常赶着羊儿跨过这些战壕,羊儿放的越远,跨的战壕越多。健壮的羊儿能够一跃而过,羸弱一些的羊儿则要绕着,找到一个缺口才能过去。几十年过去了,如今那些战壕,土坦克都已被荒草和杂树淹没,完全看不到以前的模样了。
刘老圩的士兵,对周围群众非常友好。我小时候,因为手生冻疮,姐姐也带我到部队的卫生室去看过。那个年轻的军医耐心的帮我包扎,他的态度好温暖啊,让我至今都有印象。部队的澡堂还一年对群众免费开放一次,都是快过年的时候。我印象中去洗过两次,水自然是脏的不得了,因为池子小,而周边去洗的群众又太多。大家就像下锅的饺子一样,一锅又一锅。饺子不断的换,水还是原来的水,可想而知。刘老圩的部队还每一个星期就为群众放一场露天电影,这在当时老家的农村,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文化和娱乐活动。我现在的文化修养,跟那时候看这些电影也有一定的关系。它们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给我的思想装上了想象的翅膀。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精神世界,通过看电影,大大弥补了和城市孩子之间的不足。
当时,刘老圩放电影的场地,是固定的。它在刘老圩军营大门的东边靠近马路的一块空地上。军营大门的两侧写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八个大字,空地上竖着两根高高的木杆。到放电影的时候,就把银幕挂在两根木杆的中间,部队的放映人员在后面用放映机投射放映,群众就在场地中间和场地边上观看。群众有带着小板凳的,有的就干脆坐在地上,还有的的站着看。刘老圩放的电影都是从省会拿过来的,是当时最新,最时尚的电影。我到现在都还能背上几十部小时候在老圩子看过的电影。看电影,当时可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最快乐的事情。每当我放学以后或者傍晚放羊回到家,一听到刘老圩晚上又要放电影了,我都激动的又跳又叫。我们这些孩子也会模仿电影里的一些情节。记得一次看《小二黑结婚》回来,我们村庄的孩子们就一起喊我的一个表哥“二黑”,因为他本来小名就叫“二黑”,喊另外一个长的白胖的堂哥“小芹”,明亮的月光下,我们嘻嘻哈哈地喊着跑着,那个被称为“小芹”的堂哥则恼火地在后面追着我们打。后来,电影《少林寺》上演,那更不得了了。所有看过的农村的孩子,下课后,都拿着木棍,嗨嗨哈哈比划个没完。我们也看过一些关于外国英雄的电影,比如《佐罗》《老枪》《三十九级台阶》等,那种跟中国英雄大不一样的风格让我们大开了眼界。更多的爱情题材的,以及生活类的电影,如《小花》《庐山恋》《甜蜜的事业》《花开花落》《好事多磨》《月亮湾的笑声》《知音》等等等等,给我们幼小的心灵植入了关于爱和美的懵懂的却深入骨髓的感受。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夏天的晚上,姐姐在凉床上给我和哥哥讲电影《小街》的情景,这部电影我和哥哥没看过,但姐姐讲的声情并茂,她甚至唱起了电影的插曲。姐姐讲的深情,我们明亮的眼睛在夏天的夜空中闪烁着。
刘老圩的部队大概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渐渐的撤掉了。我92年中专毕业后也一直在外地工作,偶尔来回匆匆,也没时间去关注它。但我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去地空的圩子竟然是宝岛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故居所在地。军区在刘老圩本来有两处营房,老圩子里面是一处营房,老圩子护城河北边是另一处新营房。新营房是楼房,院子里面还有篮球场。记得我九几年还和同学去打过篮球。部队的营房空置了很多年后,慢慢地被拆除。特别是后来传出要重建刘铭传故居的时候,营房就基本都被拆除了。现在只留了几间原来的仓库,作为故居里面部队留存痕迹的纪念。但故居重建之前也搁置了不少年,基本没人管,我们偶尔进去转转,看到不少老树,大都还保留了下来。部队没有把这些古树砍伐掉,保留了刘老圩一定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之所以搁置了不少年没建,一个可能跟规划有关系,因为不知道怎么建,刘铭传在世时的老圩子到底是什么样,很少有人说的上来。另一个可能也跟钱有关系。老家所在的县以前是个标准的农业县,经济不发达。而现在,随着城市的扩大,老家的县因为地缘优势,和省会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有了钱,事情就好办。现在,老家不仅建了刘铭传故居,刘铭传墓园,在我家前面500米处,又建了刘铭传纪念馆。去年到今年,又花了两千多万,把金河遗址又重新修建,使得刘铭传故居一直到刘铭传纪念馆,形成了长约一公里的观光带。
以前的刘老圩应该说是肥西众多圩堡建筑的典型代表。刘老圩旁边,还有杨家圩,史大圩,蟠龙墩圩,虽然另外几个圩子规模小一些,现在也根本看不出原来的圩子的模样,但是从他们的名字,也能看出有共同的几个特点。一个是大户人家修建,第二外面是水,里面住家,第三具有防卫的功能。至于和刘老圩齐名的张老圩,周老圩,更也是这些风格的典型代表。清末一直到解放前,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一些土匪到处流窜。所以一些有钱的人家就修建圩子,一个供居住,二是能防卫。很多人家还雇佣家丁,购买了武器。一些圩子的主人影响力很大,能干预当地的很多事情。刘铭传有个后代,被人称为小爵帅。他性格暴躁,但为人仗义。我奶奶曾经跟我说,小爵帅在世的时候,每天家里都做好几大铁锅稀饭,然后以敲钟为号,让周围吃不饱肚子的乡亲们来食用。一次,刘老圩子旁边有个老奶奶找到小爵帅,控诉自己的儿子不孝,不给自己饭吃,还殴打自己。小爵帅说,你不要管了,我来处理。小爵帅就让人把老奶奶儿子秘密处死了。老奶奶知道后,大哭,跟小爵帅说,他只是不孝,大帅为何就把他处死了呀。小爵帅说,如此不孝的畜生,留他何用。老太太你不要担心了,你的晚年我来供养吧。小爵帅就给了老奶奶几亩地,让她从此后靠收租为生。小爵帅的一个家丁,一次因为误会,被当时从我们老家那边经过的临县县令夫人辱骂,小爵帅一怒之下,直接扣留了县令夫人,后来临县县令通过我们本地县令斡旋之下,才予以放人。
在肥西铭传乡,刘姓可以说是第一大姓。大部分姓刘的,虽然不是刘铭传的嫡系后裔,但也基本上跟刘铭传同宗。刘铭传的祖先是从江西进贤县迁居到肥西山南的刘祠堂村。然后又分支,大潜山西刘老圩这一带,是一支。刘铭传也就是由这一支诞生出来的。刘铭传嫡系后人,刘铭传研究会的刘会长好几次跟我说,他要重建刘氏宗祠,恢复宗祠原来的雄风。刘氏宗祠建于明初,原来规模建不小,面积比刘老圩子还大,慈禧太后还送过“刘氏享堂”金匾。但现在,也只能剩下一些传说。刘老影响力大,刘铭传故居的重建,以及刘铭传墓园,刘铭传纪念馆的建设都跟他不遗余力的推动有很大的关系。刘氏后人,跟刘老圩周边的乡亲关系也很好,有许多人同他们都保持着来往。特别是刘学曦阿姨,刘老圩周边的农民都喊她小五姐,大家进城的时候,都喜欢到她家里去拜访,她从来不嫌弃,说都是家乡人,都是亲戚。刘铭传这些嫡系后裔氏应该都是解放后迁到了合肥,刘阿姨一次还跟我说过,解放后不久,我的外婆也曾寄居过刘老圩一段时间。外婆解放前也是大家闺秀,外婆的大哥是GMD的师长,解放之际,他只身去往宝岛,把一家老小都丢在内地。刘铭传的后人应该是献出镇圩之宝虢季子白青铜盘,才离开刘老圩,到合肥定居的。这个虢季子白青铜盘现在大家都知道它是宝贝,位居西周三大青铜器之首。但当年可是刘铭传在常州打仗的时候,无意中获得的,之前是作为了喂马的食槽。因为马在里面吃草时有异响,被刘铭传发现的。刘铭传让人把它押运送回合肥的老家刘老圩村。刘铭传后来辞官归乡,专门在刘老圩子里面建了一个盘亭,把这个铜盆放在里面,让亲朋好友过来观赏。不过虽然刘铭传得到了这件虢季子白青铜盘,但却给他的后人带了极大的麻烦。此后历经民国时期,当地的军阀,日寇、GMD官吏等势力纷纷派人前来索取,因此刘家人也不得不把这件宝贝埋于地下,全家人也逃往外地。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刘铭传的第四代孙刘肃曾才将这件宝贝挖出,献给了国家。
刘铭传生前在刘老圩居住的时候,天天能看到大潜山。刘铭传也深爱大潜山。他生前唯一的一部诗集就叫《大潜山房诗抄》。他后来又重建大潜山庙,并亲自撰联三幅,其中一幅曰:万户侯何足道哉,听钟鼓数声,唤醒四方名利客;三生约信非虚也,借蒲团一块,寄将七尺水云身!从这幅对联就能看出,刘铭传不仅是一名武将,文采还相当了得。但刘铭传最后病逝的地方不是刘老圩,而是刘新圩,当他在病榻上听说中国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他抗法保台并苦心经营数年的宝岛割让给日本,一口鲜血喷出,含恨而亡。但刘铭传晚年为何会离开刘老圩,去住刘新圩,可能是刘氏后人繁衍生息较快,而刘铭传又喜欢清静,所以,他忍痛割爱,把刘老圩让给了自己的后生去打理了。
现在的刘老圩,作为铭传故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虽然不一定是刘铭传在世时的模样,但肯定也足以让他在九泉之下感到安慰。刘老圩,加上刘铭传墓园,刘铭传纪念馆,以及金河风景区的建成,形成了一个方圆几公里的观光旅游区。毁掉的大潜山庙还没有重建的计划。我有次问刘会长,很多人想建大潜山庙,说你们刘家反对,因为庙和墓园的风水相冲突。刘老勃然大怒,说,胡说八道。大庙是先祖修建,能复建当然是好事情,我们岂有反对之理。设想一下,当大潜山庙重新建成,山顶上再建宝塔一座,整个铭传故里又将增色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