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同治帝的忌日
此次出游,奉天并不是原定的终点站,太后只打算把奉天当作一处中转站。如此说来,奉天并不是一个非要停留不可的地方,只不过由于京奉铁路只到奉天,所以才在奉天行宫逗留了这些日子。在奉天待了几天后,太后想要舍弃火车,使用其他交通工具继续东进,目的地是长白山和松花江之间,我们满洲人最初的发源地就在那里。中国有句话:“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抵达奉天以后,太后再也没有提起过继续东进,好像奉天有什么特殊魔力似的,把我们一行人的腿全部拖住了。其实,不能继续前进的阻力有很多,太后的过度迷信就是其中之一。每次出远门,太后都要命人选好日子,以便趋利避凶,而我们到达奉天以后,掌管日历的人竟然找不出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来。
从北京城出发的时候,太后也是命人选好了日子才起身的。抵达奉天后,我们一连玩了好几天,把原来预定游览的地方全都看过了。到了这个时候,太后就急着要东进了,但同时又放不下选择好日子的主张。按照皇家惯例,选择好日子出行历来是钦天监官员负责的事情,此次东来,虽然钦天监的负责人因故不能随驾,但随同前来的钦天监学士却有两位;不仅如此,在晚清时代的中国,读书人大都懂得一些星象术。这两位钦天监学士分别编在庆善和勋龄下面,有什么事情就应召出来。一天早上,太后让李莲英把这两个人找来,命令他们当面推算何日启程最吉利。接到太后的懿旨,两人立即打开随身携带的历书和笔砚,十分郑重地计算起来,我当时捧着笔墨立在太后身后,觉得这么一大群人竟然把大好光阴浪费在这种事情上,实在是很古怪和好笑的。平日在皇宫的时候,我经常听太后提起满洲人起源的种种美丽传说,早就想去那里实地看看;和我一同前来的其他女官,平日很少有机会出宫,此次出来自然也是想距离皇宫越远越好,听说有机会去长白山游玩,她们早就兴奋得睡不着觉了。想到这些,我突然发觉这件事情一点儿也不好笑了,如果这两个人算不出合适的日子,那我们的梦想岂不是要全部泡汤?我不禁紧张起来,唯恐出现什么不好的结果。如果能去长白山,我一定会细细地探究昔日流传下来的美丽传说。在众多的传说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个关于满洲人起源的故事,故事中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长白山脚下的一条小河旁边,居住着一些人家。这条小河清澈见底,有风吹来的时候就会荡起层层波纹,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就像鱼身上的鳞片一样闪闪发光。某个夏天的中午,天气很闷热,一位美丽的姑娘来到小溪边洗澡,夏日的燥热让她对冰凉的河水有种说不出的亲近感。她一边戏水一边向前游。不知道过了多久,从上游飘过来一颗漂亮的红樱桃,姑娘瞧着好玩,也没有多想就把它捞起来一口吞了下去。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姑娘自然不会多想,洗完澡后就回家了。可没想到的是,过了没多久,这个姑娘的肚子竟然大了起来。别人都取笑这个姑娘,说她不知廉耻,不知洁身自爱。俗话说,知女莫若母,做父母的知道姑娘平日的为人,也知道她肯定不会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于是他们也没有过多追问自己的女儿,一直到她分娩。十月怀胎,姑娘生出了一个非常健壮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所有满洲人的祖先。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从来没有人考究过,但是大家都愿意这么相信。按照常理推断,这样的事情足够荒谬,根本不值得相信,但是在那白山黑水之间,人们对神异现象的尊崇已经远远超越了理性的范畴。正是这个奇异的故事吸引了我,才让我对那片神奇的土地无此向往,迫切地期待前去走一遭。
基于以上原因,我非常在意钦天监这两个人的一举一动,唯恐他们说出什么大煞风景的话。在看他们演算的过程中,我的一颗心紧张得都快要从胸腔里面跳出来了。最终的结果让我很失望,他们给太后的回复是不利东行,我知道自己前往长白山的愿望注定要落空了。他们当时是这样汇报的:“太后,我们刚刚推算了一下,发现大吉大利的出行日子在十六天之后。之所以会得出这个结论,是我们根据太后万寿节的年月日推算出来的,同时还兼顾了天上的星象和流年诸神的方位走向。我们十分肯定,太后最佳的出行日子是在十六天后,如果太后能够等到那个时候再出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马到成功的。”听完他们的汇报,太后的眉头皱了起来,大约几分钟之后说:“如此一来,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来不及赶到那里了。”从太后说这话的口气,我听出了她对这个结果不满意,料想她自己也是万分希望前往长白山的。虽然如此,但是她绝对没有要打破自己迷信习惯的想法。十六天的时间,太后是万万等不及的。我当时曾经幻想,也许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太后会不顾一切地向东进发,但是第二天早上我就知道,这个想法绝对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过不了几天,光绪帝就必须回到北京城去主持祭奠太庙的大典。
太后显然不满意钦天监的回复,不过当时站在一边的光绪帝则不这么认为,我清楚地看到,他听到这个回复后,双肩不由自主地抖了几下,好像非常愿意听到这类话似的。根据我对光绪帝的了解,他绝对不喜欢那些名目繁多的祭祀和礼仪,在京城的时候能够逃掉的礼节他一定会全部逃掉。在当时的贵族圈中,有他这样思想的人不多。太后对他这种做派进行过多次隐讳的批评,无奈光绪帝对此置若罔闻。
当天晚上,光绪帝找了一个时间对我说:“朕作为管理一个国家的皇帝,理应关心国家大事,争取早日使我大清富强起来,怎么能够把诸多时间浪费在各种各样的祭祀上呢?如果有这些时间,朕更愿意去建设一支强大的海陆军队。我记得几天前一起去狐仙塔的时候,太后曾经因为你的提问责骂了你一顿,现在我想问你的是,你真的愿意相信太后说的那些事情吗?”听完光绪帝的提问,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提到前几天在狐仙塔发生的事情,当时由于我脑袋一时发热,差点把自己陷入灾祸之中,这件事情已经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怎么可能忘记呢?虽然这么想,但我不能轻易表达对太后的不满,于是轻描淡写地回答道:“您是说那件事情啊,太后只不过让我磕了几个头而已,如果您不说,我现在恐怕都已经忘记了。”其实,在破除迷信方面,我和光绪帝的主张是一致的,但是我不希望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所以只能用这样含糊的话语来回答他。同时,我还问了他对这些迷信事件的看法。“神神鬼鬼都是不存在的,当然也是不能相信的。”我没想到光绪帝一点儿也不含蓄,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光绪帝之所以在我面前如此坦白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是因为他知道在这个皇宫里面,除了我之外,几乎没有他可以信任的人了,就连他的老婆隆裕皇后都不可靠。在过去的几年间,隆裕皇后不知道出卖了光绪帝多少次。在这个人人自危、谁也不能相信谁的皇宫里,光绪帝清楚地知道我是唯一一个不会出卖他的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光绪帝才愿意和我贴心交谈,而从他口中我也知道了不少发生在他身上的隐秘事件。我下面记述的这个故事,就是光绪帝亲口告诉我的,他说:
“这件事情知道的人并不多,我记得事情发生在去年太庙的祭祀大典上。那天,由于我听到了一些特殊的事情,整个人显得异常兴奋,于是在按照固有的礼仪参拜完毕后,并没有直接走下祭坛,而是学着西方人的礼节向列祖列宗敬了一个礼。我保证自己当时没有一丝一毫亵渎先祖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让他们看看这种新式的礼节。当时我一边敬礼,还一边说着让他们看看这个有趣的仪式的话,除了几个跟班的小太监,并没有其他人看到我的这个举动,我想,就算他们看到了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所以就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太庙祭祀完毕,我回到了寝宫,可意外就在那天晚上发生了。也许是白天使用过的蜡烛没有燃尽,半夜时分,太庙的帷幔着了火,幸好当时在场的太监人数众多,经过一番抢救才没有酿成大祸。大火虽然扑灭了,事情却没有就此完结,从第二天开始,那些迷信的小太监就四处传播那天我做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太庙之所以会起火,就是因为我敬了那个西式的礼。这件事情在皇宫里面被传得沸沸扬扬,最后有人告诉了李莲英,李莲英这个奴才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天赐良机,很快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太后。太后立即命人把我叫过去,狠狠地责骂了我一番,说我不该亵渎祖宗。听她那语气,好像这场火灾应该完全由我来负责似的,实在是太荒谬了。”
我进宫的时间并不算短,但这件事情还是头一次听说,不过当时我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反应,只能以微笑做台阶,让自己顺利地下了台。
总体说来,太后是一个相当古怪阴郁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她总有太多的顾虑和牵挂,如此一来,到了最后她难免会后悔。这次找钦天监的人来推算行程也是一样,对太后来说,能够出宫前往白山黑水的机会并不多,如果错过了这次,也许这辈子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如果不找这两个钦天监的人来推算,也许第二天我们就会动身,那么,她此刻已经置身于风景绚丽的白山黑水之间了。可是,事实是不容改变的,太后已经找过了钦天监的人,而且钦天监的人已经说出了那番话,就算太后很想去,也不会冒这么大危险的。
这两天来,太后一直陷于这样的后悔之中,她身上的烦恼又起了连锁反应,闹得整个奉天行宫一片沉闷,大家全都被忧郁的空气笼罩住了。我私下猜想,在我们回北京以前,快乐的时光是不会来了。其实,太后这两天显得格外沉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今天是同治皇帝的忌日。太后的爱子同治帝死后,他生前使用过的东西全部被搬运到奉天行宫,如今太后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触景生情,又怎能高兴得起来呢?按照清朝皇族惯例,祭祀活动只能用来祭祀祖先,而同治帝由于过早逝世,死在了太后的前面,所以并不能算作清朝皇族的祖先,如此一来,自然是什么祭奠活动也不能举行了。虽说太后现在大权独揽,但她并不想打破祖先的规矩。
同治帝去世以后,每逢他的生辰和忌日,太后都会陷入很深的忧郁之中,不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身边的人和侍卫也只能陪着一道静默。今年的情况同样如此,大家停止了一切娱乐,保持静默的气氛,一同来分担太后的忧愁。整个奉天行宫顿时陷入一阵静穆之中,好像偌大一个宫殿群根本无人存在似的。在这样的日子里,每个人都分外小心,唯恐招来祸殃。大家都缩手缩脚的,不愿去做容易惹太后注意的事情。今天我的情况最糟糕,因为轮到我服侍太后。我小心翼翼地做着自己本分内的事情,唯恐出现什么纰漏。时间过得特别慢,不过幸好没出什么事情,太后也没有生气,还给我讲了一些关于同治帝的事情。至今我仍然记得她对我说过的一件事,她说:
“同治帝从小就很聪慧,不仅勤学向上,而且还知道守礼,凡是见过他的人,没有不夸他容貌漂亮、心地善良的。在同治帝身上不仅有大方的仪表,还有非常高贵的气质,在他小时候,我就非常喜欢看他在我面前跑来跑去。时至今日,我还记得他许多的好。在一个夏天的午后,他和一群小太监到御花园里面玩耍,迎面碰见了几棵桃树,上面不少桃子已经成熟了,同治帝看见后非常高兴,身边的小太监为了讨好他,立即想办法摘了几个下来。在那些小太监看来,同治帝一拿到桃子肯定会立即吃掉的,可他们没想到,同治帝只是看了这些桃子一眼,根本连动都没动。随后,他让一个小太监捧了这些桃子来到我的宫中,见到我之后,说这些都是最新鲜的果子,自己不敢首先尝用,就先摘了几个送到这里让我先吃。你想想看,同治帝当时年仅十岁,这么懂得守礼,这样的孩子真是太少了。可是他为什么就这么短命呢?”
说着说着,太后的声音变轻了,那股难以言明的忧郁重新袭了过来。我不方便说什么话,同时也知道这个时候太后最需要的就是一个人待着。有很长一段时间,太后没有继续说话,我分明看见她的双眼中充满了绝望和苦楚的泪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我想没人比她体会得更深切了。
长久的沉默之后,太后又重新开口说话了:“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儿子呢?我也一样,我是那么爱他,唯恐他在生活中受到伤害。虽然如此,最后我还是做错了一件事情:自作主张为他娶嘉顺皇后。但我也是被蒙骗的啊,我怎么可能想到承恩公崇文山尚书的女儿是那样的一个人呢?”说到这些的时候,太后显得非常生气,脸上流露出愤懑的表情,就连说话的声音也不由自主地大了起来。
在慈禧太后看来,嘉顺皇后就是自己的敌人,而嘉顺皇后好像也有同样的敌对情绪。按照常理推断,婆媳之间不合也是常事,但怎么也不至于发展到相互仇视的地步。嘉顺皇后和慈禧太后不和,这在紫禁城内并不是什么秘密,其间关系错综复杂,一两句话根本无法说明白。不过在我看来,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嘉顺皇后看不起慈禧太后,至于她为什么瞧不起自己的婆婆,原因也很简单,那是因为她知道慈禧进宫前曾和荣禄谈过恋爱。在嘉顺皇后看来,一个女人一辈子只能有一个男人,除了自己的丈夫,就是想一想其他男人都是不应该的。更何况,嘉顺皇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咸丰帝死后,太后很快就提升了荣禄的官职,并对他的家里人厚加优待。这些事情让嘉顺皇后无法忍受,为此才接二连三地闹出一系列事情来。其实,太后虽然年轻时和荣禄有暧昧之情,可自从进宫后就断绝这种关系了,即使他们两人都有意也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不管怎么说,正是因为这些事情,嘉顺皇后才对慈禧太后越来越看不上眼。
慈禧太后对嘉顺皇后恨之入骨,一提到她就咬牙切齿。这次也是一样,一提到嘉顺皇后,太后的声音就大了起来,随后是长久的沉默。“不过,皇家毕竟不同于普通百姓家,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要忍着,为的是照顾皇家的尊严和面子,你可以想象当时我的生活是多么悲惨。后来直到嘉顺皇后自裁,我的苦日子才算熬到了头。”最后,太后如此说道。
太后说的没错,嘉顺皇后的确是自杀身亡的,这件事情宫中大部分人都知道,就连太后也知道没有隐瞒的必要。关于嘉顺皇后的死,外面有很多传言,大部分人认为和慈禧太后的逼迫有关。有人说,在同治帝大丧的时候,慈禧太后曾这样对嘉顺皇后说:“一个真正贤淑的妻子就该殉夫同死,不应苟且偷生。”就在太后说完这句话的当天夜里,嘉顺皇后悬梁自尽了。不管事出何因,嘉顺皇后自杀身亡绝对是事实。在她自杀的时候,肚子中的孩子已经好几个月了,即将临盆。如果这个孩子能够顺利出生,而且是个男孩,嘉顺皇后就会被立为太后,这意味着慈禧太后将大权旁落。
皇家的事情总是那么错综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轻易说明白的。说到嘉顺皇后,我突然想起了另外几个可怜的人来,她们的命运从进宫时起就已经注定了是个悲剧。这些人是同治帝的妃子,当年曾和嘉顺皇后一道来到皇宫,只怪同治帝太早夭折,使她们原本可以不那么悲惨的命运被彻底抛入了黑暗的深渊。同治帝死后,慈禧太后并不打算将这些妃子放出去,但她也不想看到她们,于是就将这些人锁入深宫,直到现在还没有放出来。这些人刚进宫的时候还是妙龄少女,如今都已经垂垂老矣。
一个人心里面不舒服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话要说。短暂的停顿过后,太后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点,她接着说:“如果我的儿子没有去世的话,现在已经五十六岁了,他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帝王,因为他是那么聪敏和善良。如果他是这个国家的皇帝,不仅人民不会遭受这样的痛楚,我也可以安安心心地享几年清福。”同治帝生于公历一八四七年,十四年之后,咸丰帝死亡,在太后的扶持下,同治帝幼年就登上了宝座。当时虽然都说同治帝是十四岁,其实是刚刚十三岁过了一点。正因如此,我们在那座宫殿里看到的他加冕时穿的龙袍才会那么小。
女人的怨毒来得总是比男人更快也更持久,太后就是如此。当她陷入沉痛的回忆中时,如果有谁不小心惹怒了她,那么她肯定会记恨人家很久,也许是一辈子。正因为了解她的性情,我在听她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时候,心里面格外害怕,总担心外面有个风吹草动惹怒了太后,进而连累到我。每当太后这么忧郁的时候,她的脾气就变得格外糟糕,我偷眼看过她的表情,那种威严和压迫感竟然压抑得我无法直视。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有什么人或者事情惹怒了她,她一定不会轻易饶恕那个打扰她的人。比如说,当太后讲述这些伤心往事的时候,如果我不装出认真倾听的样子,肯定会引来她的记恨,如此一来,就算是我剩下的生命全部用来跪在她面前求饶,估计也没有什么效果。我这么说,也许有人会把慈禧太后当疯子来看,让这样一个人来统领几万万人民,想要不落后又怎么可能呢?不过,在这些貌似疯狂的举动后面,我分明看出了太后的真性情,那就是潜藏在内心里面的巨大痛苦和悲愤。正是在这两种情感驱使下,她才无法求得灵魂的安逸,以至变得如此易怒,她的这种怒火不知道焚烧掉了多少人的生命,但同时又何尝不是在焚烧着她自己的生命呢?
仔细想想,太后也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女人,一个女人一生中可能品尝到的痛苦她都尝到了。按照太后现在的权势,她想要做什么都是可以的,可这些都是表面的、物质上的风光,内心里面的苦楚怎么可能被完全替代呢?年轻的时候,她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眼看就要开出美丽的花朵,和恋人荣禄在一起的那段时间肯定是她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朵花蕾还没有开放,就被选入宫中,做了咸丰帝的宠妃。如果咸丰帝能够对她好一点,那么她的心灵也不至于如此干涸,可咸丰帝偏偏是个花花公子,凡是有几分姿色的女人他都想去宠幸,如此一来,他用在太后身上的心思和时间自然少得可怜。咸丰帝给太后的唯一安慰也许就是同治帝,偏偏这个孩子又那么早夭折,这怎能不让太后身心俱毁?对一个女人来说,这样的苦楚远远大于死亡,它就像是一把钝刀插在胸口上,既不能置人于死地,也无法让人舒心微笑。压抑的时间一长,太后的神经就被愁闷、痛苦、失望、忧郁等情绪包围了起来,而她的性情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差。难怪我们整个皇宫里面的人,个个都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了。
今天本来该我服侍太后,但后来太后想自己待一会儿,就让我提前退了出去。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何况我心里面还有一个疑问要解开。离开太后的寝宫后,我直奔存放同治帝遗物的那间宫殿,想要看看那只被太后带走的小兔子有没有物归原位。到那儿以后,我左翻右看,始终没有找到那只小兔子,想必是太后自己留下当作纪念了。如果我猜想的没错,太后会在我们不在跟前的时候,轻轻抚摸着那只小兔子,追忆和同治帝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一天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溜走了,黑夜慢慢地笼罩了整个行宫,在夜色的掩盖下,白天游荡在行宫里面的忧郁空气此刻变得更加厚重,置身其中的人连呼吸都越来越困难,好像天也变低了,将全部的重量压到了我们头上。那天晚上,钦天监那两个学士的预言得到了验证,呼啸的北风刮了起来,纸糊的窗户在狂风中呼啦啦地响着,让人有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我的服侍时间是到那天的晚饭时间,整整一天,我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晚饭后猛然间松弛下来,精神和躯体竟然有种难以言说的苦累。和太后告辞后,我匆匆退出了正殿。走到我经常驻足的长廊时,呼啸的北风带来了不少清凉的空气,让我的脑袋轻松了不少。在北风的撕扯下,那些紫色的丁香花纷纷飘飞,像一只只折了翅膀的蝴蝶,在风吹来的时候,它们身上那股难闻的气味散漫得到处都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
我不想这么早回到寝宫,于是竭力忍耐着寒冷,站在长廊上向太后的寝宫看。四周一片静穆,偶尔有几个太监带着东西走进寝宫,丝毫听不见人声。除了北风,万物好像全部死掉了一样。黄色角灯点了起来,没多长时间,北风就把一片片黄色的光晕吹得支离破碎。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我太敏感,见到这种景象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鬼怪。北风从走廊吹过,在两面的屋檐下发出一阵阵的呼啸声。长廊屋檐下的横板上,原本雕刻了许多图案,虽然油漆有些剥落,但仍旧可以大致分辨出雕刻的是些什么东西。作为皇家的装饰品,那些雕刻无外乎一些龙、凤、狮子等吉祥物。在夜色的笼罩下,我真怕这些东西会突然从横板上跳下来,把整个行宫里面的生命全部吞噬掉。如今这座古宫不再给我新奇的感觉,而是让我感到恐惧,好像这里已经不再是人间乐土,而变成了地狱熔炉。这种时刻会有危险来到身边的感觉,我不知道从何而来,不过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想我现在都不会惊奇了。
夜色渐深,行宫里面的灯次第灭了,绝大部分人已经进入了梦乡,而我的目光仍然停留在那座寂寞的正殿上。遥想那寂寞的烛光下,一位年老的妇人正在独自玩弄一只泥制的小白兔。我要感谢今天,是今天让我看到了太后最真实的一面,而我也从中萌发出了几分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