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中国民间舞蹈的分布

中国民间舞蹈的分布,是由中国各民族分布情况自然形成的。一般是本民族的民间舞蹈在本民族居住区内流传,同时也因民族的语言、信仰、习俗的相同以及民族的杂居等原因,而出现一些跨民族、跨地区的舞蹈形式。在民族迁徙,大批人员的流动、移居中,又会使本民族的民间舞蹈在新居住区内流传。这种各民族自成系统又有地域特征,并且不断交流发展的现状,就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分布情况。

在中国56个民族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1.96%(1990年),主要居住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辽阔的居住区与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汉族民间舞蹈的种类繁多、地区风格各异。例如:北方的秧歌又有陕北、河北、山东、东北之分;南方的花灯、花鼓也是多种多样。从地域上看,北方的秧歌和各种民间舞蹈,多具古代燕、赵、三秦的古朴及刚劲的风格;南方的花灯、花鼓等民间舞蹈,则以绮靡纤丽的荆楚古风见长。地处黄河、长江之间的淮河地区的花鼓灯,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刚柔相济,男子矫健、女子俊俏的特色。

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居住面积占中国总面积的50~60%,分布在中国东北、内蒙、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南等地区。一些民族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边疆,居住地区的纬度差距与自然环境差异都很大,这些特点在民间舞蹈中明显地反映出来,形成绚丽多彩的各种舞蹈形式。北方的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在大草原与游牧生活的陶冶下,舞蹈多表现骑牧生活,动作刚强,节奏激烈。南方农业区的壮、黎、哈尼族民间舞蹈常表现采茶、舂米等劳动生活,动作柔和,节奏轻缓。同是从事稻田生产的傣、朝鲜族民间舞蹈,既有优美的共同特点,又因居住地区与民族性格之不同,前者活泼、秀丽,后者典雅、潇洒。居住在祖国边陲的跨国民族的舞蹈,既有中国特色又与邻国居民的舞蹈互为影响。在历史上具有特殊性的地区,其民间舞蹈中的古文化遗存就更为丰富。例如:地处西北古丝绸之路的维吾尔、乌孜别克族民间舞蹈,善于运用头、颈、肩、臂、腰部的技艺,面部表情细腻,不乏古西域乐舞遗风。

民族语系与宗教信仰,对于跨民族的民间舞蹈形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均属阿尔泰语系,又都信仰过原始萨满教的蒙古、达斡尔、满、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族,至今仍有萨满舞的遗存。使用或通用汉语并信仰伊斯兰教的回、东乡、保安、撒拉族都流行风俗歌舞宴席曲。西南、中南地区,尚有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祖先崇拜的景颇、哈尼、基诺、佤、傈僳、仡佬、阿昌、怒、水、黎、羌、土家等民族,遇有丧葬活动时,仍有跳丧事舞以悼念亡者,慰藉其家属的风俗。

民族杂居地区中,跨民族的舞蹈形式较多。象脚鼓舞原是傣族的民间舞蹈,临近傣族地区居住的景颇、阿昌、德昂、布朗族都盛行象脚鼓舞。其他如:芦笙舞、铜鼓舞、师公舞等都是跨民族的舞蹈形式。龙舞、狮子舞是流传最广的汉族民间舞蹈,在侗、布依、苗、羌族中也有流传,表演形式上,各有特色。高跷是历史久远的汉族民间舞蹈,凡汉族所到之处都有流传,并为当地民族所接受。如满、彝、白、维吾尔族地区城镇中也有高跷的表演,各个民族所扮演的高跷,其人物形象也多是本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