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序跋纂笺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繁華夢(王筠)

王筠(一七四九—一八一九),字松坪,別署綠窗女史、長安女史,室名槐慶堂,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著《槐慶堂集》,又與其父元常、子百齡合刻《西園瓣香集》(乾隆三十七年刻本)。撰傳奇《繁華夢》、《全福記》、《遊仙夢》,今存前二種。

《繁華夢》傳奇,焦循《劇說》、梁廷枏《藤花居士曲話》著錄,現存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槐慶堂刻本(《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六七冊據以影印)。

繁華夢序[1]

張鳳孫[2]

無涯者海,漫勞精衛之塡;有缺維天,亦藉媧皇之補。蓋自陰陽爐炭之旣具,那無通塞屯亨之不齊?尺有短而寸有長,生才本無或歉;兩其足者傳其翼,賦形詎謂非均?偶因所見之偏畸,遂覺彼蒼之顛倒。茫茫此恨,劫劫難銷。

乃有門蔭三槐,生來蕙質;地涵八水,長得珠輝。謝庭之柳絮因風,名髙咏雪;劉室之椒盤獻瑞,才擅頌花。聆琴而雅辨七絃,續史而能成八志。有才如此,偏生閨闥之中;於意云何,合在蓬瀛之上。乍因想以成夢,隨說法以現身。早掇科名,疊逢佳麗。春蘭秋菊,擷秀湖山;歌扇舞衣,怡情風月。迨晨鐘之忽警,覺塵夢之初醒。認變幻於麻姑爪間,喚迷昧於盧生枕上。譜繁華之一夢,證因果於三生。藻采紛披,齊赴生花之管;絲桐迭奏,都成繞梁之音。按紅牙則換羽移宮,自然合度;寫烏絲而媲青妃白,總出無心。此眞風雅之餘瀾,足號古今之韻事者矣。

嗟乎!蓬萊海水,深淺何常?磨蝎星宮,遭逢若定。非得奇情而解脫,難辭俗累之纏綿。舉足一隅,發予三省。人間富貴,漫思十二金釵;天上神仙,不隔三千弱水。慕古丈夫之風烈,老去無成;藉女博士之文章,閒來自遣。

乾隆戊戌春日,石湖張鳳孫拜題於青門節署,時年七十有三[4]

(繁華夢)畢太夫人題詞[5]

張藻

秦臺仙子愛吹簫,鳳去臺空不可招。賸與芳閨傳慧業,清聲譜出叶《雲》、《韶》。

《燕子》、《桃花》絕妙詞,南朝法曲少人知。天公翻樣輕才藻,不付男兒付女兒。

不爲海上騎鯨客,暫作花間化蝶人。是幻是眞都是夢,三生誰證本來身?

夙世應知是彩鸞,日鈔官韻忘朝餐。囀喉怪底諧宮徵,玉茗、天池學步難。

掃睂才罷襲冠簪,海水蓬萊淺復深。眞倩麻姑抓背癢,聲聲擊節快人心。東吳歸河間張藻

(繁華夢)宮允曹習庵先生題詞[6]

曹仁虎

綠窗長日費吟哦,剩有詞壇志未磨。敲折珊瑚翻一曲,英雄兒女兩情多。

烏衣門第擅風流,自作新詞自遣愁。一種掃睂才子筆,也應占得鳳麟洲。

翠袖天寒傍玉臺,每憐巾幗困清才。憑將幾幅雲藍紙,領取書生慧福來。

午夢沉沉翠黛低,睡鄉名字蕊宮題。大羅天上春方好,懊惱流鶯一霎啼。

有情眷屬總前緣,夙世須生自在天。金馬班聯金屋侶,耐他一枕小遊仙。

如電如塵枉繫思,空花境界覺來知。不須辛苦分眞幻,付與春風化蝶時。

結習多生詎易忘,漫將九命嘆文章(“文章九命”,見《弇州集》)。青衫慣濕才人涙,不道春閨怨更長。

早玷蓬山侍從臣,鏡臺曾賦夢遊春。新編小讀添惆悵,可但蛾睂是恨人。嘉定曹仁虎

(以上均《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六七冊影印清乾隆四十三年槐慶堂刻本《繁華夢》卷首)

繁華夢後序[7]

王元常

女筠,幼稟異質,書史過目卽解。每以身列巾幗爲恨,因撰《繁華夢》一劇,以自抒其胷臆。草創就,卽呈余勘正。其中有涉於繁冗者,爲細加刪潤,綴以評語,勒爲一編。因剞劂無力,藏諸篋中者已十年矣。

戊戌三月[8],偶出以就正於觀察息圃張公[9]。公卽轉呈畢太夫人[10],共爲激賞,各賜序及詩,以弁冊首。觀察公仍獨力捐金,趨付梓人,俾閨中小言,得以出而問世。吾女亦可欣然自慰,不復以巾幗爲恨矣。刻成,爲志其緣起如此。

南圃王元常題於槐慶堂[11]

繁華夢題後[12]

朱珪

花光蕉影映窗紗,知是多才道韞家。獨向書中尋旨趣,還從夢裏譜繁華。百年眷屬原同幻,三島追隨尚未遐。一曲繞梁爭擊節,燈紅酒綠月痕斜。

形軀變換古今難,夢裏何妨作是觀。巾幗居然登甲第,裙釵一任襲衣冠。行蹤不讓黃崇嘏,才藻眞同李易安。從此閨中傳法曲,《桃花》、《燕子》好同看。北平年愚叔朱珪題

(繁華夢)跋

王百齡[13]

此劇爲齡母王太孺人之作。太孺人秉異質,通書史,常以不獲掇巍科、取顯宦爲憾,因撰是編,以抒胷臆。憶齡幼受書於母,卽勖之曰:“汝當努力功名,以成吾志。”故齡八歲,就傅於外祖南圃公。二十三領壬子鄉薦[14],無資艱北上,母曰:“吾於汝家食貧作苦,所望者,爲進士女,復爲進士母爾。”蓋外祖公係乾隆戊午舉人,戊辰進士也。齡迫於母命,襆被公車六戰,而於嘉慶壬戌掇房魁,旋入詞垣。請假歸,太孺人欣慰之餘,尚以不能大魁爲憾也。甲子秋[15],讀是編,因記數語,以見太孺人之志與齡之不肖也。太孺人所編詩集,及《全福記》各傳奇,俟續刊焉。

男王百齡識。

(以上均《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六七冊影印清乾隆四十三年槐慶堂刻本《繁華夢》卷末)


[1] 原本無題名,據版心題。

[2] 張鳳孫(一七〇六—一七八三):字少儀,號息圃,青浦(今屬上海)人。印江知縣張之頊子。雍正十年壬子(一七三二),中順天副榜。乾隆元年丙辰(一七三六),舉博學鴻詞。九年甲子(一七四四),復中副榜,充正黃旗教習。十四年己巳,詔舉經學,因薦授直隸州州判,官至刑部郎中。著有《孔門易緒》、《柏香書屋詩鈔》。傳見阮元輯《儒林集傳錄存》、《鶴徵後錄》、《詞科掌錄》卷二、《皇清書史》卷一五、《吳郡名賢圖傳贊》卷二〇、光緒《青浦縣志》卷一八等。

底本衍一“之”字,據文義刪。

[4]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陽文方章“鳳孫”,陰文方章“少儀”。

[5] 畢太夫人:卽張藻(一七一二—一七七九),字于湘,號小谷,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印江知縣張之頊女,張鳳孫妹,鎮洋畢禮妻,湖廣總督畢沅(一七三〇—一七九七)母。誥贈一品太夫人。著有《培遠堂詩集》等。傳見《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卷三。

[6] 曹習庵:卽曹仁虎(一七三一—一七八七),字來殷,號習庵,嘉定(今屬浙江)人。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一七五七),南巡召試,賜舉人,授內閣中書。二十六年辛巳(一七六一)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官至侍講學士。著有《六書轉注古義考》、《七十二候考》、《宛委山房集》、《曹學士遺集》。傳見錢大昕《潛硏堂文集》卷四三《墓志銘》、《清史稿》卷四九〇、《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一二九、《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文獻徵存錄》卷一〇、《詞林輯略》卷四、《清儒學案小傳》卷一、《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卷三八、《湖海詩人小傳》卷二四、《昭代名人尺牘小傳》卷二三、光緒《嘉定縣志》卷一六等。參見王鴻逵編《曹學士年譜》(嘉慶間次鷗山館鈔本《曹學士遺集》附)。

[7] 底本無題名,據版心題。

[8] 戊戌: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

[9] 息圃張公:卽張鳳孫(一七〇六—一七八三)。

[10] 畢太夫人:卽張藻(一七一二—一七七九)。

[11]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陽文方章“餘園”,陰文方章“元(?)常”。

[12] 底本無題名。

[13] 王百齡(一七七〇—?):字介睂,一字芝田,長安(今陝西西安長安區)人。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一七九二)舉人,嘉慶七年壬戌(一八〇二)進士,選庶吉士。散館選直隸新城知縣,調臨榆,陞延慶知州。二十四年(一八一九),晉保定知府。是年丁母憂,去官,遂不復出。與外祖父王元常、母親王筠合著《西園瓣香集》,卷下爲百齡撰。傳見《詞林輯略》卷五、《咸寧長安兩縣續志》卷一五、《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彙編》等。

[14] 壬子: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

[15] 甲子:嘉慶九年(一八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