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在地化策略的电视内容模式涵化
由于异质文化的输入,原有的文化模式被解构和重塑。1880年,美国学者鲍威尔首先提出了文化涵化的概念。在文化学者看来,文化涵化首先基于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接触。《文化混杂、本土化与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一文认为,受益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媒体政策的新自由主义转向,全球电视模式完成了从节目克隆、在地化改编到本土化发展的历程。[1]从文化涵化的视角来看,以电视节目模式和电视剧模式为核心的视频内容模式发展,已然完整表达了文化涵化的几种结论:接受、适应和抗拒基础上的改编。
(一)接受策略:强势的核心IP
早期的电视节目模式流动呈现了典型的“由高到低”的特色,即由广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模式强势地向其他地区扩张和流动,而这些区域对于这种强势的电视文化输入基本持接受态度。由于电视节目模式是以西方优质电视节目的跨国传播作为起始标志的,因而在早期的强势传播中,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首先占领了模式交易高地,以至于直到今天交易份额仍位于各模式交易国的前列。1999年,世界上首个电视节目模式市场建立,由此拉开了电视节目作为产品进行交易的序幕。在此后的发展中,电视节目模式逐渐由文本框架和制作流程走向了“制作宝典”和版权交易。经典模式“偶像”系列落地二十余国并完成了他们的在地化版本,其中在近一半的国家获得了良好的预期收视。这些版本遵循了原版的故事框架和舞台美术,角色设定也严格按照原模式的人物性格一一拟合。首播于BBC的《智者为王》(The Weakest Link)在其日本、菲律宾、中东地区等版本的创作时,均采用了与原模式高度一致的编创手法,节目名称也均为模式原名,显示了优势电视文化“由高到低”的流动特点。在原模式强大IP的中心传播策略之下,电视节目模式在其历史发展中涌现了《老大哥》(Big Brother)、《幸存者》(Survivor)、“偶像”(Idol)系列、“好声音”(The Voice)系列等优质的强势电视节目模式案例。在业务实操中,原节目模式除了通过“制作宝典”进行流程控制,对团队搭建、节目视觉标志甚至灯光配色、转场音乐等视听语言层级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本源、多种语言、高度相似”的景观。因而这些模式又被称为“超级模式”(Super-formats)。
2006年,美国ABC首播了电视剧《丑女贝蒂》,这档源于哥伦比亚电视剧Yo soy Betty,la Fea的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在全球已有数十个改编版本,成为模式剧全球流动的典型代表。2008年,《全球模式与地方性知识:电视生产社群的民族志阐释》一文的作者参与了《丑女贝蒂》中国版本《丑女无敌》的拍摄。在对剧组进行民族志记录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在强大的IP背景下,在地化版本的创作仍遵循了原版贝蒂模式的故事母线[2],仅在场景、环境等周围要素的处理中进行了本土化改编,遵循原版的人设和叙事仍然是主要的方向,最终对于“丑女”形象的升华和价值观固定也基本延续了原版。而与此同时,国内媒体和创作团队本身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丑女贝蒂》的中国版本”作为宣发口径,显示出对原有IP的极大依赖。
在这些经典的视频内容模式进入全球传播时,面对强势的视频内容全球流动,各地大多采用了接受的文化涵化策略。地方生产者对原有的节目形式全篇接受或进行封闭式改编,有的仅仅将主持人更换为本国人,除此之外,不再进行任何创新改编,甚至连台词都有可能跟原有版本相差无几。[3]四川卫视节目中心的负责人在谈及收购BBCW的模式节目时表示:“当初,我们与BBCW公司谈判购买Tonight’s the Night的版权时,感觉他们提出的条件简直是霸王条款。”[4]对原版创意严密的保护和极强的版权意识形成了这种强硬的销售话语。依据原有的电视内容进行高度相似的再生产(Re-production)[5],不以本土元素冲击原有模式,延续原模式的全球影响力,这种涵化在模式发展历史中形成,在现象级内容模式日趋丰富的今天仍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我们也看到,此类型的模式因自身带有较为封闭的环节框架以至于在全球流通中不至于出现框架变形和核心位移。
(二)适应策略:均质化景观
2009年,学者Albert Moran在When TV Formats Migrate:The Languages of Business and Culture一文中提出了对电视模式均质化(Homogenization)的隐忧,并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电视模式全球化——在地化话语系统(World-Regional Language)的问题。[6]均质化即电视模式在文化涵化过程中采取适应策略而形成的一种景观,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也是接受策略的一种逻辑延续。这种均质化体现在每种在地化版本与原模式协商后共同减弱了原有模式的强大IP属性,在诸在地化版本之间形成了一致的面貌,同时每个区域内部诸平行节目之间再形成同质化格局。
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强势IP”,以日韩为代表的后来居上的模式输出国更善于用适应策略输出其模式,实现了同一模式在不同区域的适应性涵化。内核相似,形式却各有千秋的均质化景观成为模式跨国流动的景观。韩国Mnet的《看见你的声音》模式输出到保加利亚、中国、泰国、越南等国家,节目内核、脚本策略均因地而变,节目名称也趋向多元。Better Late Than Never源自tvN的《花样爷爷》,NBC购入版权后在脚本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其适应美国观众的行为方式,最终成为2016年成功的暑期综艺。日本富士电视台的《全员逃走中》向中国内地和美国同时输出了版权,虽秉持了相近的赛制和场域空间,却产生了两档风格迥异的综艺节目。模式剧领域,日本的模式剧《母亲》在向土耳其制作公司MF Yapim和 MEDYAPIM输出版权时,面对迥异的文化环境,区域化改编也不再禁锢于剧本情节,增减模式内容、形成地域特色、深耕区域表达成为改编的常态。
风靡一时的现象级综艺《爸爸去哪儿》和《我是歌手》(后改名为《歌手》)在中国内地获得广泛传播,但同时带来了同级卫视频道竞相模仿的风潮。处于版权灰色地带的国内节目编创市场纷纷克隆这些现象级节目的内核和包装,甚至连唱词的排列方式都几近相似,均质化的负面效应往往体现为节目的同质化,而同一区域内诸平行节目之间的同质化现象,也将以一定状态继续存在。
视频内容模式在传播中趋向于与地方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相互协商的姿态。与霍尔提及的协商式解码所不同的是,涵化角度下的这种模式协商并不牵涉受众的意见,更多的是节目原模式和区域化版本之间的一种协议平衡。
(三)“抗拒—改编”策略:区域性格的形成
不接受策略并不意味着完全不接纳,而是以“抗拒—改编”的策略状态存在着。这种状态代表了模式在地化策略中最具主观能动性,最富创新精神和颠覆精神的策略,即以区域文化的强势姿态去改造原有的节目模式,这实际上促进了模式全球流动中区域节目性格的形成。同样,这也是适应策略的逻辑延续。
Andrea Esser提出了跨文化盲区(Transcultural Blind)的观点,此观点援引了Martin Nkosi Ndlela在2007年对模式节目《老大哥》的非洲版本的研究调查并指出:在具有强烈区域民族性格的地区,区域创作“加重了对区域化的需要”,从而形成了“显性的区域化,隐性的全球化”的景观。[7]
“抗拒—改编”策略的形成往往体现为版权购买地强势的文化基础或意识形态的介入抑或是基于保证民族电视工业的考量(Andrea Esser,2013)[8],例如游戏益智节目(Quiz /Game Show)和真人秀(Reality),奖金往往作为节目运行的唯一动力出现。从经典模式《百万富翁》到时兴的融媒体游戏综艺模式《抓住你》(Catch)都秉持了这一做法,而中国内地则早在《开心辞典》和《幸运52》中就已巧妙地稀释了原模式中金钱作为目的的节目价值观。中国内地从2013年开始,对外支付的模式版权费用节节攀升,《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到第二季的模式版权费涨幅达30%。而提高版权费的同时,国内节目同质化现象并未减弱。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以行业政策的方式限制了国内电视内容生产过度依赖外部输入的现状,同时为国内自主视频内容模式的创新研发和优质模式改编厘清思路,中外模式从供求关系变为合作交流关系,中国原创电视模式呼之欲出。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媒体格局发展已经发生了质变:流媒体技术的成熟早已使在线流畅播放视频内容成为可能,YouTube和Hulu等视频内容网站业已完成了内容经营方式的转变,而起步并不晚的中国主流视频网站也成功地从UGC转向PGC经营,网络自制视频时代的到来裹挟着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替,使模式创作和流通迅速从电视媒体转向新媒体,时代呼唤着全新的视频内容模式渐趋成型。
[1]陈阳. 文化混杂、本土化与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J]. 国际新闻界,2009 (10):61-65.
[2]张潇潇,冯应谦. 全球模式与地方性知识:电视生产社群的民族志阐释[J]. 国际新闻界,2016,38(07):138-149.
[3]陈阳. 文化混杂、本土化与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J]. 国际新闻界,2009 (10):61-65.
[4]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中国梦想秀》将圆节目模式版权输出梦[EB/OL]. (2012- 11-02).http://www.iprchn.com/Index_NewsContent.aspx?NewsId=52732.
[5]Liu Y L,Chen Y H. Cloning,Adaptation,Import and Originality:Taiwan in the Global Television Format Business[M]//Television Across Asia:TV Industries,Programme Formats and Globalization,2003:54-73.
[6]MORAN A. When TV Formats Migrate:The Languages of Business and Culture[J].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2009,131(1):16-29.
[7]ESSER A. Editorial:TV Formats:History,Theory,Industry and Audiences[J]. Critical Studies in Television: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levision Studies, 2003,8(2).
[8]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