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龙舟竞渡溯源
在中国游艺习俗体系中,节令游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从时间上决定了人们在一年中所进行游艺活动的主要内容,各种游艺活动大都是围绕着节令节日展开的,诸如元旦放爆竹,元宵观灯,清明斗草、拔河,端午赛龙舟,冬至冰嬉等。龙舟竞渡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出现较早的节令游戏。千百年来,龙舟竞渡作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游艺活动,以其丰富的内涵受到人民的喜爱,历久而不衰。
中国古代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美妙传说,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说法是为了拯救伟大诗人屈原。南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最早讲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屈原。书中说:“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后世大都沿袭这种说法。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竞渡曲》,有“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之句。“灵均”就是屈原,因为屈原字灵均。“振楫”是挥动船桨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五月的沅江之上,人们划起彩舟去救屈原,屈原投江之日就是竞渡习俗兴起之时。《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清朝学者赵翼曾作一首《连日竞渡再赋》诗,也认为竞渡源于屈原投江。诗曰:“竞渡传从楚岁时,为投角黍吊湘累。谁知千载沉渊痛,翻与人间作水嬉。”意思是说:竞渡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是为了把角黍(粽子)投给怀抱沙石投江而死的屈原。谁知道这件令人悲痛的事,千百年后变成了人间的竞渡游戏。
除纪念屈原的说法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勾践、马援、白洁夫人等说法。伍子胥是春秋时吴国大夫,曾为振兴吴国出了大力。到吴王夫差时,吴越争霸,吴国攻破越国,伍子胥劝吴王拒绝越王勾践求和,未被采纳,反而遭到疏远,后被迫自杀。所以吴地人说龙舟竞渡“事在子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吴雪耻,称霸中原,所以越地人说:“竞渡起于越王勾践。”马援为东汉著名将领,曾任伏波将军,经营陇西,功绩卓著,受到我国西南地区人民的爱戴。所以有人说:“竞渡龙舟,始于马伏波。”此外,云南大理白族说竞渡是纪念自己民族的白洁夫人,西双版纳傣族纪念的是自己贤明的国王岩洪蹩。这些传说都表达了人们一种共同的心理,即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与怀念。龙舟竞渡所纪念的历史人物是因地而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伍子胥、勾践、马援的故事逐渐淡化,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以悲壮的事迹和《离骚》等宏伟诗篇,受到人们的敬仰。所以,一般人们都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屈原。
龙舟竞渡同其他游艺活动一样,也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在古代,中国南方水网密布,人们以舟代步。捕鱼和出行都需要有高超的划船技能。人们相互比试划舟就成为最初的竞渡游戏。后来受图腾崇拜和“龙神”观念的影响,将舟船做成龙形,形成龙舟竞渡的新形态。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认为:龙舟竞渡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在急鼓声中,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
宋人绘《汉宫竞渡图》,选自ArtBase 中国艺术品图片库
从目前一些考古资料来看,龙舟竞渡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1976年在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出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钺。春秋时鄞县属越国,铜钺也具有明显的越族风格。铜钺一面为素面,另一面在边框线内,上方有两条相向的龙,下部以边框线表示狭长的轻舟,上坐四人,头戴羽冠,双手持桨划舟。这种纹饰被称为“羽人划舟纹”。这种纹饰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铜鼓上也普遍存在。从各种划舟纹的内容来看,这些舟皆狭窄轻便,道尾两端高翘,装饰着“鹢(yì)鸟”纹,无桅、无篷,都用短桨。船上的人物大都戴羽冠,基本上是两人并排划水,大多为坐姿。船头有执羽杖指挥的人。这些划舟纹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舟船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后来竞渡习俗的源头。
春秋铜钺羽人划舟纹拓本,浙江宁波博物馆藏
大约在隋唐时,龙舟竞渡从不固定时间改为五月端午节举行,并完成了从南方传到北方,从中国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国的传播过程,最终形成了一种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节令游艺风俗。古代朝鲜的节令习俗深受中国的影响,同样认为端午竞渡起源于屈原。朝鲜李朝时期的女诗人姜澹云《江头端午》诗云:“屈子无穷怨,汨罗日夜流。年年端午日,竞渡此江头。”日本古籍有许多龙舟竞渡传入日本的记载,《日本略记》记载,天德五年(961 年,相当于北宋初年),天皇在冷泉院的湖中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源氏物语》等文学作品中生动地描写了龙舟竞渡的场景:“春光明媚,仿制大唐朝的龙舟得以完成,积极召集雅乐寮的人们,乘船出游,享受春日之美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